APP下载

教育不能沦为“看管”

2018-07-05马志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间违纪教室

马志响

[关键词] 教育;看管

因为家校路途遥远,W学校的学生中午在学校吃营养餐,这部分学生的管理问题成了学校的重中之重。学校决定安排校干、教师和学校保安、值日学生轮流值班看管。

中午,学校实行“紧盯”政策,“紧盯”安全和学习两大块。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吃完饭后皆直接被关进“教室”里用功去,大家只能端坐在座位上一味写作业,做试题,背知识点,不准有其他声音和动作。

教师如“侦探”般在教室里履行看管责任,几乎寸步不离,一轮轮“南下”巡视,一遍遍眼神“扫描”,一番番语言“敲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控。据说类似有不少学校因此还用上了电子监控,电子监控无处不在、无死角全覆盖,个别甚至包括教室内的监控,于午休、课间、自习看管学生的一举一动,时时处处监管学生“刻苦学”“不逾矩”。若有事想出教室(包括内急上厕所方便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报告申请和审批。这个时候,孩子不能休息,不能饭后玩耍片刻,只能遵守学校看管纪律和班级规定,硬啃冷冰冰的书本知识,一头扎进题海去探航。教师在个别辅导或讲解累了后可以在讲桌小憩片刻,可干其他事。而学生却只能坚持一遍遍背书、做题。甚至连夏季午睡的时间都被科任老教师以“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很多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对着窗外自由飞翔的鸟儿徒增羡慕。

此举,于学校而言一举两得,不让学生乱活动,既保障了学生安全,又能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学习、做作业。甚至,很多学校以安全为由剥夺或压缩学生的课间十分钟休息活动时间,提前上课。

不仅如此,学校里的看管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

孩子们要去音乐室上音乐课了,教师还不忘留下后进生或未完成作业的孩子在教室里做作业,在教师的督导和看管下认真写作业。

美术课需要学生去户外写生,学校因为此类活动不利于看管学生,存在安全隐患而坚决拒绝,只能在教室里望图写生。

“纸张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作课需要到大自然实地观察事物,也因存在安全隐患遭拒。学生只好在教师的看管下“闭门造车”。

以往每年的赴烈士墓参加清明祭扫活动这一传统活动现在也因不利安全管理被简化为网上祭英烈活动了,学生则足不出户,端坐在电脑前缅怀先烈。

德育室想搞个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活动和组织协调能力,因学生皆出了学校看管范围,校领导忧心忡忡,以安全考虑为由拒绝审批放行。

有时我在想:以倾听和陪伴为主题的教育,似乎已经完完全全简简单单地沦为一种看管行为了。

课堂需要看管学习,课间需要看管安全,考试需要看管纪律、考风,课外需要看管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某地的奇葩学校为了校园安全,课间禁止学生玩耍,只准喝水上厕所。课间不让孩子出教室门活动了,教师全方位在教室看管孩子,课间校园走廊、运动场、操场实现空无一人的壮观局面,实行“静校”政策。课间的自由活动变成“圈养”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成了墙上的一纸课表。连孩子上厕所也要有人陪同去。

教师看管不过来的,就培养小助手看管,小助手一来看管学生,二来是教师的眼线和汇报员。小助手甚是严厉,总是用放大镜来看管班级学生,如同狱卒看犯人般,学生之间背书,讲题,向同桌借橡皮等也被当作“借故说话”违纪处理。据说连班级学生内急上廁所有时打报告都不允许,说是借机瞎逛、溜着玩。更不允许几个学生一起上厕所,以免在路上一起拉呱聊天、嬉戏玩耍。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还没有纪律观念和报告意识,被当作重点对象看管,因为新生未敢向教师举手报告要上厕所方便,结果竟尿了一裤子、大便拉了一裤子。看管教育“目中无人”啊!

很多班级实行“人治”,在看管班级方面,纪律班长在班里行使班主任一切权利,小组长在组内行使监管权力:不准乱动,不准转脸,不准相互交谈,不准看课外闲书,集中精力搞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做作业。即使是正常的同桌交流问题,也会被视为“违纪”,会被痛批之。甚至有“违纪”的学生被纪律班长罚站,罚蹲马步,罚打扫卫生,被敲“脑袋”的……班长一面自行处罚“违纪”学生,一面汇报老师。很多被罚的学生不服班长的管理,遂群起举报班长只一味处罚别人,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自己带头违纪却不自罚,徇私严重,于是班级举报成风。很多班级管理采用互相举报式的管控,谁谁违纪违规,除了班主任看管,班长督查,同学之间还要互相监管,互相举报……听说还有奖励。小助手成了班主任培养的“衙役”,班级一些学生成了“举报者”,被管理的学生成了“被驯服的囚犯”,令人啼笑皆非!

但也有不少与此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不再循规蹈矩,想舒展天性,吃完饭想消消食,活动活动,聊聊天。这部分学生即成为班级看管的重点监控对象,教师斥责,家长助力,纪律班长“修理”,同学鄙视。

学生总算离开学校的看管范围放学回家了,他们内心很渴望自由舒展。可家长们不干,更不放心,为了成绩不掉队,继续履行家庭看管的责任和义务,消除学校看管的盲区。家长看学生做作业,看学生看书,看学生考试,看学生上网,看学生作息……

看管的教育把孩子由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一书告诉我们: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指出:“近年来,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有的还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甚至不能离开教室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这种做法违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表面上是为儿童着想,实际上是对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孙云晓说,儿童新陈代谢快,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才能使大脑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转状态。

“尤其是中小学男生,他们每天需要4次充分运动才能满足生长需求,比女生高很多。由于运动不足,大部分男生较难适应目前的学校生活,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如女生专注与高效”。孙云晓建议依法治教,执行国家每天运动1小时的规定,可以在课间开展不太剧烈的游戏活动,如踢毽子、做小游戏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受团中央委托,在13所中学开展中学生校园游戏实验,结果发现,游戏之后,中学生心情更愉悦,上课更加专心。

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无论是孩子的父母或是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受教育者当作独立的“独立的人”看待,他们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教师铸造器中的原材料。这是育人与造器的本质区别,我们不得剥夺他们应该享受的童趣、快乐、民主、自由、选择权等。学校教育亦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让教育少一些看管和“不准”,多一些自由和“允许”,允许学生游戏,允许学生活动,允许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允许学生发呆、幻想,允许学生休息、娱乐,允许学生自由上厕所……

我们和孩子在教育的世界里彼此相遇,是最别致的风景,而相遇是生命的彼此成全过程,我们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央,尊重儿童玩的天性,尊重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教师要学会放开双手,多倾听多陪伴,当教师把玩和游戏的权利和探究大自然的机会给予学生,您会发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下成长的孩子很快乐,很健康、很阳光,更茁壮。

猜你喜欢

课间违纪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姚刚违纪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