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读《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有感
2018-07-05赵春青
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90年深秋,我刚到北大念研究生不久,对刚刚出版的《姜寨》[1],有自己的一些看法,特别是跟随北大考古学系的李仰松到海南岛进行了民族调查之后,对姜寨一期村落的布局等问题更有了明晰的私见,这些看法能不能为巩先生所接受,我做为20几岁的年轻后生,心中难免忐忑不安。不想,巩先生以浓重的河南口音,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姜寨,很快就打消了我心中的顾虑,鼓励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被巩先生虚怀若谷的胸怀征服了,暗暗赞佩这位执着的考古前辈。
光阴如梭,一转眼,20多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于2015年7月正式出版了。我怀着赞叹的心情,仔仔细细地读者这本凝结着巩先生心血的大作,翻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感慨万千。我认为《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一书,以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文化谱系
此部分包括《陕西化石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等七篇文章。讨论了自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文化谱系问题。
1973年2月,巩先生与他人在渭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具人头骨,后经贾兰坡院士研究,认为稍有石化,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初期或略早一些[2]。这一重要材料,虽未经公布,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可视为姊妹篇,分别对华北、华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其中,巩先生把华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一一做了考究,总结出11条文化特征,如遗址位置、遗址规模、遗迹种类、出土遗物种类、遗址年代都在距今12000年~9000年,经济形态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不明显,但是,已经开始萌芽。巩先生的这些认识,得到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赞同。
华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除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出土较多陶片外,其余遗址陶片数量很少,大致代表了华南地区距今12000~9000年间的制陶状况。联系到世界各地陶器起源,截止目前,已在东亚、西亚、东非、东南欧等地都发现了早期陶器,表明,世界上的陶器起源呈多中心。目前,东亚和东南欧最早的陶器已达距今20000年左右,此时,欧亚大陆处于更新世末次冰期阶段,人类为了适应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发明了陶器。此外,结合考古新发现,肯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岭南地区为我国农业栽培稻的起源地。总结出,华南地区在距今12000~9000年间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开始,其文化特征正在逐步显现。其中,打制石器仍占较大比重,其石器工业风格基本上继承了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工业传统。磨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已有初步发展。总的来看,当时的经济形态仍是狩猎采集为主,原始农业为辅。
《试论老关台文化》、《试论仰韶文化》、《关于客省庄文化的若干问题》和《试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一组文章,重点论述了老关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分布与特征、分期与年代及与周邻文化的关系,其中,巩先生把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大司空类型、马家窑类型,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仰韶文化的类型划分方案,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关于客省庄文化的若干问题》这篇龙山时代的论文,提出把客省庄文化进一步划分为康家类型、双庵类型和石峁类型,这一意见也得到了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自觉认可。
《试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一文,通过对龙山文化的考察,并征诸文献资料,认为龙山文化正在走向原始社会的尽头,处于国家形成的前夜。这篇文章,原载于1993年公开出版的《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3]。需要说明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国史前考古学再次取得迅猛的发展。现在看来,比龙山文化还要早的良渚文化已经迈进早期国家阶段,遑论比良渚文化要晚的龙山文化了。
二、聚落考古
姜寨遗址饮誉世界,巩先生做为姜寨遗址的主要发掘者、整理者和《姜寨》报告的主要撰稿人,他的关于姜寨聚落研究的观点,自然引人注目。
《从姜寨早期村落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文,是巩先生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严文明教授合著的一篇主要论文。该文率先发表于《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那时,《姜寨》报告尚未正式出版,但是,关于姜寨一期村落的布局,已经能够从姜寨发掘简报中,看到一些发掘实情。该文把姜寨一期聚落划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分为五组房屋和位于居住区中央地带的大广场或畜栏。推测姜寨是普遍存在着对偶家庭的胞族村落,这个胞族的人口,当有450~600人至多。姜寨既是一个胞族聚居的村落,那么,整个公共墓地则必定是属于胞族的墓地。而墓地由墓片所组成,每一墓片都是一个氏族的成员。
关于姜寨的组织、人口、及婚姻状态,这篇文章给予较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清晰的认识,虽然,在《姜寨》报告正式公开出版之后,有所异议[4],但此文是研究姜寨聚落的经典之作,则是毋庸置疑的。
不吃早餐:一日三餐,早餐最重要。老祖宗传下的养生规律告诉我们,早餐要吃而且要丰富,除了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还要有维生素。因为维生素可以促进肝组织修复,早餐不可过饱否则也会伤肝。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住宅建筑与聚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是巩先生与王小庆先生合著的一篇佳作。该文重点探讨了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已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磁山文化的居穴、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土坯垒墙,白石灰普遍用于建筑,至龙山时代更是出现了地面起建的房屋和台基式建筑乃至城堡内的高台式建筑。这篇专门论述史前房屋建筑的文章,虽然难免受到学术发展水平的某些限制而显得立论仓促,不过,长时段、大范围论述房屋建筑,亦是难得的佳作。
三、墓葬制度与婚姻形态
墓葬是聚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墓葬制度的研究,同样值得重视。巩先生的《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把仰韶文化的墓葬分成早期(再细分前后两段)、中期和晚期三大段,每一段再分土坑葬、瓮棺葬和灰坑葬三类考察各阶段情况,配合以各阶段的墓葬分区、分群状况,最终得出,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性质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仰韶文化中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而仰韶文化晚期已是典型的、发达的父系氏族社会,大部分地区已经发展到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时期,已开始进入了酋邦(或古国)阶段。巩先生的这些认识,比着把仰韶文化要么全部归入母系氏族社会,要么全部归入父系氏族社会的传统认识,更加具体、更加明晰。但是,这种把社会发展与家系制度净值等同起来的方法已经受到质疑[5]。
巩先生看来,在仰韶文化早期,半坡和姜寨聚落反映的婚姻状况是半坡氏族实行对偶婚和走访婚。姜寨遗址的五组房屋,代表五个单元,可能是五个母系氏族的居住地,其居民的婚姻家庭形态可能与云南纳西族实行的走访婚制度相当。在仰韶文化晚期,在陕西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二期、华阴横阵和河南淅川下王岗早期等墓地,已发现多人二次葬,这是一个母系家族将在一个时期内死去的家族成员葬在一起的结果。巩先生的这些认识是《半坡氏族的婚姻形态》一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巩先生对仰韶文化婚姻形态的又一次较为全面的明晰的认识。
四、环境考古
为了准确地了解姜寨遗址所处环境,巩先生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周昆叔先生合作,积极筹备召开中国环境考古大会。并与王社江先生合作,共同撰写了会议论文——《姜寨遗址早期生态环境的研究》[6]。文中详细介绍了姜寨遗址的地理环境、动物遗存、孢粉分析,还专门论述了人类文化现象对气候的反映,是我国较早的环境考古学术论文,虽然,难免稚嫩,却是姜寨遗址为数不多的环境考古专业学术论文。
五、彩陶研究
彩陶是中国史前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彩陶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安特生在渑池仰韶村的发掘[7]。巩先生作为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主持人,自然也会注意到仰韶文化彩陶的研究。《略论仰韶文化彩陶的源流及其对周边诸史前文化彩陶的影响》一文,分别就仰韶文化彩陶的起源、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的发展、仰韶文化中期彩陶的繁荣、仰韶文化彩陶的衰落以及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对周边诸史前文化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读一读这篇文章,对于仰韶文化彩陶研究的全局和若干基本问题,就会心中有数,不致于大海捞针、漫无目标了。
除了上述几个重要方面之外,巩先生的这本文集还涉及到区域考古(如《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香港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和基建考古(如《近年来陕西配合基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此外,还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姜寨遗址的人骨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最后,撰写了姜寨发掘的回顾等文章。文末附有巩启明先生论著细目和巩启明先生的主要学术活动年表,以便于更加全面地展示巩先生考古学术活动。
巩启明先生,如今已年过古稀,自谦走到人生的暮年。我们通过阅读《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更加敬重巩先生在史前考古学上做出的种种努力,并不觉得巩先生“老”了。巩先生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永远值得后辈学习。
[1]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巩启明.陕西化石人类及其文化遗存[C]// 巩启明史前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253.
[3]巩启明,姜捷.试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C]//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
[4]a.赵春青.姜寨一期墓地初探[J]考古,1996(9).b.赵春青.姜寨一期墓地再探[J].华夏考古,1995(4).
[5]严文明.纪念仰韶村发掘60周年[C]// 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巩启明,王社江.姜寨遗址早期生态环境的研究[C]// 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7]安特生.中华远古文化[C]// 地质汇报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