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莎贝拉·伯德: 能去多远去多远

2018-07-04绿衣

看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伯德伊莎贝拉旅行

绿衣

伊莎贝拉·伯德

伊莎贝拉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女旅行家之一,她 的足迹遍布美洲、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日 本以及中国等地。她的丈夫这样描述她,她嫁给了“道 路”,一生都在路上的她,旅行既是人生过程也是目的。

当不列颠帝国横扫欧洲时,伊莎贝拉·伯 德开始去往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位生活 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是一位了 不起的自然学家、摄影师和作家。她的足迹遍布 世界各地,贯穿她的生命始终。她曾在马背上趟 过了湍急的河流,忍受过极端的炎热和严酷的寒 冷,登上高山,越过沙漠,走過了她所能到达的 地方,她与本地人交流,也悉心观察,记录了她 所到之地的地理、文化、政治和社会的详细情况, 为当时人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1831年1月15日,伊莎贝拉出生在一个英 国牧师家庭,在她生活的时代,女孩还很少去学 校上学,她的母亲在家里教她识字。儿时的她身 体不好,饱受背痛的折磨。1850年,伊莎贝拉接 受了脊椎肿瘤切除手术,但这次手术并不是特别 成功,她从此有了失眠和抑郁的后遗症。1854年, 有位医生建议她的父亲送她去旅行,让运动和大 自然去抬愈她。于是伯德的父亲给她一百英镑, 让她去远行,能去多远就去多远。

伊莎贝拉的第一次旅行去的是美洲,也顺便 陪伴一位表兄回他在美国的家。她在美国和加拿 大旅行了六个月时间,期间不断写信回国,最 后,她的这些信笺形成了她的第一本书《英国女 人在美国》(TheEnglishwomaninAmerica, 1856)中。正是这次旅行,开启了她对漫游世界 的狂热。

夏威夷和落基山脉之旅

她从美国回来几年后,1860年,她的父亲 去世了,伊莎贝拉与母亲及妹妹迁居爱丁堡。她 继续受脊背疼痛、失眠和抑郁等困扰。1872年, 在医生的建议下,伊莎贝拉·伯德去往澳大利 亚,医生说那里的空气会对她有好处,但她却不 喜欢澳洲的气候,于是转道去了夏威夷,当时欧 洲人仍然习惯称此地为为三明治群岛(Sandwich Islands)。在这里,伯德漫步于海边和山间,倾 听鸟鸣、欣赏花香,她还尝试攀登了冒纳罗亚火山, 这是夏威夷海岛上的一个活跃的火山,是世界最 大孤立山体之一,海拔4170米。在这次造访夏 威夷的旅行中,她的健康奇迹似的有了改善。她 于1875年出版了《夏威夷群岛:在三明治群岛 之棕搁树、珊瑚礁和火山之间的六个月》这本书, 书中不仅仅有她的冒险故事,还有很多有趣有用 的信息,就像最早的《孤独星球》(世界最大的 私人旅行指南),给很多人打开了一道新世界之门。

1898后,伊莎贝拉·伯德拍摄的四川灌县(今成都都江堰)的城隍庙。

1894年,伊莎贝拉拍摄的北京观象台明制浑天仪。

1873年秋,伊莎贝拉·伯德搬到美国的科罗 拉多落基山脉。这时,伊莎贝拉已42岁。据她自 己描述,她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 山脉的加州特拉基镇;之后骑上一匹高大的灰马, 从加州行至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她不像当时 大部分女性那样侧着骑马,而是像男人一样跨坐 在马前面,还穿着夏威夷的骑马装。

伊莎贝拉在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度过了一段 难忘的时日,散步、骑马、种植……在气候恶劣 的严寒冬日,她精神抖擞地骑着她的半驯化马“鸟 儿”,只身探索当时美国蛮荒的西部。在这三个 多月间,她旅居农庄和采矿营,帮忙清洁、煮食, 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群。这段旅程中,他 认识了一个本地人“山中的吉姆”,他是个亡命 之徒,有时充满暴力,有时又很浪漫,伊莎贝拉说: “所有女人都会爱上他,但是谁都不会想嫁给他”。 在吉姆的协助下,伊莎贝拉攀上标高4480米的 长峰顶峰。吉姆被伊莎贝拉独立不羁的个性所吸 引,开始追求她。不过,伊莎贝拉最终离开了落 基山脉,也离开了她似乎也颇为倾心的吉姆。她 在写给小妹的信中道出了她在这个阶段的一切故 事,最后,她的这些书信集结成《山旅书札》。

亚洲行

此时,有一位来自爱丁堡的医生约翰·毕少 普追求伊莎贝拉·伯德,但她同样没有接受,而 是继续旅行,或许在她心目中,旅行已经是她这 一生最重要的意义。她继续去往亚洲,日本、中国、 韩国、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她周游了日本 的北海道及马来半岛的土著区,写下了《日本僻径》 和《金色的半岛居民》,她大概是独自在日本北 部旅行的第一名欧洲人,她在书中的许多描述即 使现在看来也十分精辟,能够令后来的旅人露出 心照不宣的微笑,比如她描述了很多关于日本人 如何礼貌和谦逊,热情待客的记录,写道“我很 小心翼翼地尽量遵守日式的礼仪,不要破坏日本 人的规矩,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鞠躬都鞠得更深了”。 她对东京的观察是:庙宇和公共建筑很少有很高 大宏伟的,而普通住房(的高度)则极少超过20 英尺。这与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东京差距颇 大。

伊莎贝拉的妹妹于1880年因为患伤寒去世, 这一事件对她影响很大,第二年(1881年)的2 月,她接受了追求者约翰·毕少普的求婚。成婚 后,约翰对伊莎贝拉的酷爱旅行的兴趣十分支持, 约翰曾说“在伊莎贝拉的心中只有一个敌人,就 是中亚的高原。”婚后伊莎贝拉的健康状况一度 很差,病情直到丈夫1886年去世后才有好转。 在丈夫去世后,伊莎贝拉继承了一笔遗产,她在 1889年选择再度出发。

她首先去到了中印边界,从那里探索青藏高 原的西部边缘,然后去往波斯、库尔德斯坦、土 耳其。在印度,她还建立了一所医院,以她的丈 夫之名命名,叫做“约翰·毕少普纪念医院”。 第二年,她与一群英国士兵一同上路,这些士兵 在巴格达和德黑兰之间旅行。这些同伴总带着手 枪和医疗箱,这是她早期旅行所没有的装备。

从中东地区回到英国之后不久,1894年1月 11日,伊莎贝拉从利物浦出发,去往中国,这次 旅行是她第一次将“摄影”作为旅行主要目的的 旅程。她并不知道自己前去的是战争中的国家, 也不知道她在其后三年会一直在中国、日本和韩 国流连,并且对远东地区越来越热爱。当时的中 国正在各种外国势力的影响之下,但仍有些排斥 西方思想观念,而日本则正相反,日本已接受了 西方文化并且极速变化着。

伊莎贝拉这次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的旅行, 历时15个月,全程5千多英里,她冒着寒风, 溯江而上,抵万县后,又从陆路西行至四川保宁府、 成都等地,进而翻越四五千米的大雪山,进入人 迹罕至的人间净土——梭磨(隶属于今四川省阿 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成就了长达数月、 行程数千里的艰难之旅。事后留下了厚达500余 页的旅行记《扬子江流域及其腹地》,并将沿途 拍摄的照片附于书内,共有113张,她在长江及 川藏地区的游历路线,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段,乘当地人的木船从上海到杭州,经 绍兴、宁波又返回上海;第二段,乘外国的轮船 从上海经镇江、芜湖、九江至汉口,再由汉口经 沙市到宜昌;第三段,乘帆船从宜昌起行,穿过 壮丽的长江三峡,经奉节、云阳到达万县;第四段, 从万县走陆路经梁平、渠县、营山、南部到达间中, 再经苍溪、剑阁、梓撞、绵阳、彭县、灌县到达 成都;第五段,由灌县经汶川、理县(杂谷脑)、 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再从梭磨返回成都; 第六段,由成都乘船沿眠江顺流而下,经眉山、 乐山、宜宾、沪州到达重庆;第七段是回程,在 重庆买舟东下返回上海。

 1896年,伊莎贝拉拍摄的中国上海啥园茶楼。

在《扬子江流域及其腹地》一书中,伊莎贝 拉并未特意叙写旅途之困苦,而是把大量的笔墨 留给了沿途遇到的人和事。伊莎贝拉认为,“写 长江流域,一点不涉及它的居民这样重要的因素 会是个错误”,因此,她的考察侧重在人文社会 方面,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官 吏、文士、商人、衙役、军士、农民、苦力、乞丐、 船工、轿夫、川江上的纤夫、慈善家、中国基督 教徒、藏族的土司和喇嘛,观察的范围涉及到清 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交通、民俗、 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慈善事业、医疗救助、基 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鸦片在中国的泛滥情况等 诸多方面。

 1896,四川理縣的甘堡藏寨,伊莎贝拉拍摄。

19世纪90年代,伊莎贝拉镜以不白锹七工三峡。

伊莎贝拉在中国旅行时,身穿满族服饰的留影。

她对长江流域考察之后,她总体的看法大致 是“我们必须相当清楚地看到,西方理念发现自 己面临的不是野蛮民族,也不是邪恶的道德伦理, 而是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并且尚有生机,虽然 它不尽完美,却有许多值得我们敬重和赞美的方 面。”

是病人还是斗士?

伊莎贝拉在1896年来中国时,已经是位65 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多种疾病,一身病痛,竟 然能远涉重洋,独闯长江的惊涛骇浪,深入一些 人迹罕至的地区,写出数十万字的考察游记,相 当不易。1897年,她再度到达中国长江流域以及 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1900年,她花了六个月的 时间骑在马背上,穿过了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

1904年,伊莎贝拉在爱丁堡去世,她的足迹 踏过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 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伊朗、 朝鲜半岛和摩洛哥等地,她所去往的某些地方直 至今日甚至都少有人踏足。

伊莎贝拉的一生都在旅行和写作,她总是单 身上路,就像在完成女子单人旅行任务,而当时 女子旅行相当少见。伊莎贝拉的勇敢和考察成果 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作为对其环球旅程的褒奖, 她于1882年成为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第一位女 性成员,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荣誉。

伊莎贝拉的旅行记录和感想结集出版了18本 游记、摄影集和素描图册,其中有《夏威夷群岛 的六个月》《山旅书札》《日本之旅》《波斯及 库尔德斯坦之旅》《朝鲜及其邻邦》和《深入扬 子江河谷》等。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使她成为 在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激起了人们对于中东 和远东的兴趣,激励了更多女性旅行家的诞生。

伊丽莎白去世后,她充满探险精神的一生的 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甚至在医学杂志上发表 文章,试图指出她的生理与心理在构造上存在着 神秘的矛盾,有人这样写道:“她在国内疾病缠身, 而一到国外就变成了参孙(西方传说中具有神力 的战士)一般的大力士,弱与强是如何并存于一 个极为平常的肌体之中的呢?然而,她的情况却 是这两者并行不悖地运行许多年。”伊莎贝拉的 研究者认为,人确实具有这样一种潜能—甚至 可以说“完全由所处环境以决定成就某种事业的 可能性”,艰苦的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 人潜能。正是因为对探险的热爱,引领着她在各 种神秘艰辛之地,不知疲倦和痛苦地旅行。

猜你喜欢

伯德伊莎贝拉旅行
十八世纪伊犁伯德尔格回众刍议
不得了的伯德
我的朋友伯德
精灵谷的伊莎贝拉(节选)
吃出“历史的味道”
我的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