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天挺的启示

2018-07-04张丰

看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郑先生梅贻琦做学问

张丰

电影《无问西东》是最近几年难得的作品。 它可以看成是清华大学的校庆片,尤其是 有关西南联大那一部分,让很多人感动不 已。漏雨的校舍里,学生安静听讲,台下坐着的青 年就有一位杨振宁;日军轰炸,让一些中国最优秀 的青年丢掉书本,投身到飞行训练和空战中。在这 里,个人与家国命运高度融合。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提供 了更多有关西南联大的第一手资料。郑先生是历史 学家,北大教授,西南联大时期,他是学校的教务 总长,辅佐校长梅贻琦。郑是北大的,而梅是清华的, 两人珠联璧合,为中国教育史留下一段佳话。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先是分别从北 京和天津南迁到长沙,组成一个临时的大学,维持 5个月后,看到日军南下,三校师生从长沙出发, 步行3500里路,抵达昆明。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由来。 因此,三个学校能够融为一体,并不是在昆明一天 之内形成的,而是经历了长沙和路上的艰辛,这漫 长的旅程,足以形成一个共患难的集体。一同走过 几千里路,那是何等的友谊和体验?

到底什么是西南联大精神,后来的研究者挖掘 了各种答案,比如自由、包容的办学理念,这当然 没错。但是,要考察西南聯大的形成,有两点却是 在昆明之前就有了。

一是家国情怀。当时的青年其实面临着这样 的心灵拷问,国家如此为难,到底是该参军抗日, 还是继续读书?有些人选择了去战斗,为此牺牲 在战场。那些选择继续读书的人,其实也是“为 国而读书”。内心的使命感之强烈,是今天的青 年很难理解的。二是相互谦让的美德。从长沙到 昆明的旅途,足以让每一个人体会到他人的存在, 很少有人自私自利。

这一点从对谁来当领导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 来。北大的傅斯年告诉姚从吾、郑天挺等人,不要 当联大的系主任,让别人(清华或南开的教授)做。 大家都不想争权,所以,梅贻琦出来当校长,所有 人都很支持。1940年,梅贻琦想请郑先生出来当教 务总长,郑先生不愿意,但是,大家考虑到要维护 三校的团结,就劝他“牺牲一下”。

正是在这样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南联大 精神的真谛。一方面是对读书做学问的推崇,这也 是报效祖国。做学问第一,而做官只能排在第二位。 另一方面,是为人的谦和,愿意为了这个神圣的集 体而做出个人牺牲。

这两点正是联大精神的内核。今天的人们, 想从联大历史中汲取正向的力量,以改进我们的 高等教育,就要从这两点出发,回归高等教育的 初心。

猜你喜欢

郑先生梅贻琦做学问
郑先生的痛苦从哪里来
从七十四巷到十八巷
漂洋过海来爱你
做学问与搞创作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做学问像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