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神帮扶的高校受助学生的多层次指导与培育对策研究

2018-07-04李琚周恒宋健

关键词:资助育人

李琚 周恒 宋健

摘要: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有经济、学业、心理、就业择业等方面的问题,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分配轻培育,重学业轻技能”的现状。在校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日益凸显,“扶贫更需赋志、富能”的资助工作导向明确且迫切。本文以精神帮扶为着眼点,根据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成因与表现,结合发展性资助工作思维和贫困生社团组织载体的特点,以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创办13年的经验,对受助学生励志、自律、富能和感恩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探究构建受助学生“资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体系,实现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神幫扶;贫困生社团组织建设

一、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经济资助力度日益加大,从制度上保障了经济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但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基数逐年增加,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和模式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经济脱贫有基本的保障,心理健康脱贫形势日益严峻,对大学生精神帮扶指导与培育愈发迫切。经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和焦虑。如何找准大学生精神帮扶的切入点,帮助困难学生克服自卑、打破封闭、消除焦虑,从心理上帮助困难学生真正脱贫,多措并举指导困难学生群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以自律、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社会和工作,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大方向,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的必要性

人是社会和精神共同存在的结合物。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创造自我的实践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其根本目的是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幸福感,完善大学生意义世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前两层是人的最基本生存之需要,后三层为最高层次精神和心理层面之需要。高校资助工作方向只有指向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实践“扶困一赋志一富能”三位一体的资助帮扶体系,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目标。

(一)精神帮扶的“缺位”

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内涵发展和外延提升,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大力度的经济支持有效缓解了经济困难大学生求学生活压力,为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困难造成的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态、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等新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精神生活贫乏,失志现象蔓延。在压力或逆境面前心理失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如自卑急躁、人际失衡、焦虑抑郁,甚至情绪失控、自我定位混乱、人格偏执,严重影响学业完成和个人成长。

与日趋成熟的高校经济资助“扶贫”工作相比,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帮扶的“赋志”、“富能”工作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对精神帮扶的认识简单,缺乏核心理念的凝炼,或笼统划归心理咨询辅导范畴;二是现有资助形式呈现出短期化、单一化特点,缺乏系统化、体系化和功能化的平台建设,体现为“物质补助重,精神扶持轻,教育效果弱,自助意识缺失”,精神帮扶的多层次、多元性特点得不到发挥,难以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提升:三是缺乏机制保障,精神帮扶工作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二)精神帮扶体系化建设的意义

精神帮扶体系的实质是“以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贫困生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在体系构建上,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资助工作在给予学生经济物质支持的基础上,还要尊重并支持受助学生的精神需求,理解并鼓励受助学生的目标追求,发展并完善精神帮扶育人的长效机制,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扶贫先扶志,“赋志”是关键。精神帮扶体系的构建将预防和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疏导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冲突,提升自我接纳程度,培养乐观向上生活态度,鼓励正确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榜样示范、典型激励,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富有朝气”的良好面貌全身心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

扶贫要强能,“富能”是根本。经济物质资助具有短期性激励作用,解决困难学生燃眉之急:而精神帮扶体系的构建是鼓励学生不等不靠,勉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实践技能,多途径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具有长期性特点。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开展习惯导向的养成教育、专业导向的实践活动、能力导向的技能培训,就业导向的规划辅导,培养习惯,开拓视野,提升技能,适应社会;鼓励、指导、协助困难学生开展各类勤工助学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磨砺意志、善于学习、锻炼能力。

三、精神帮扶视域下构建经济困难大学生强志励志社团组织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文中提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分配轻培育,重学业轻技能”的现状,在校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日益凸显,“扶贫更需赋志、富能”的资助工作导向明确且迫切,有必要探索、归纳、总结出一条基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精神帮扶、强志励志的精准扶贫道路。

贫困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为困难学生群体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心灵的家园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贫困生社团,既是困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强贫困生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以学生社团模式对困难学生实施教育引导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纳,如清华大学的唐仲英爱心社和好读书协会、昆明理工大学自强社等。

高等学校积极引导、设立、運行贫困生强志励志社团,利用学生社团自律、激励、拓展、渗透的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社团理念、个人修养的浸润与培养,对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开展社团活动这种模式实现对困难学生的教育,解决受助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康积极的品格,达到对困难学生赋志、富能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受助学生精神帮扶的效果。

四、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育人模式案例

困难学生社团化育人模式是对高校受助学生的多层次指导与培育对策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实现了困难大学生管理和育人模式的有效化。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班(简称:素质班)接受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监督管理,由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社团创建于2005年3月,是湖北经济学院首个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生社团。班级建设以两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以“自愿、诚信、意志”为原则,以“忙起来、学起来、快乐起来”为宗旨,以《“二十条”培养方案》为基础,以班级刊物《大学记忆》为媒介,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不断开阔学生视野,用养成教育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的形成。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广大同学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公民。素质班就是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校园精神、人文氛围,针对困难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励志教育、养成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

(一)开展励志教育,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实现日常化理想信念浸润模式

步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趋势。受到唯科学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当代大学生存在价值困惑现象——不知如何度日、不知为何而活,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信仰迷失等。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要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焦虑、依赖的情绪,为学习、生活、感情、工作过分担忧,与他人沟通交往产生障碍。因此,对困难学生开展励志教育尤为重要。

素质班安排两个月为一个周期,组织社员阅读一本励志书籍,并写出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读后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气质:观看一部优秀影片每学期写一篇影评,培养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洞察社会;做一次演讲或朗诵,文章自选,提高朗诵、演讲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勇敢、自信的品质;做一次讨论或辩论,对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发表见解,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在讨论和辩论中,提高自己的思辩和判断能力。

(二)坚持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自律自强意识,实现动态化行为规范管理模式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成功的基础,严格自律和意志自强是素质培养的关键。素质班倡议社员工作日早晨7点之前起床,晚上11点左右就寝,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做好其他一切事情提供时间保障:坚持每周安排不少于3天时间共计运动5个小时,掌握一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在运动中感受生命的快乐。素质班安排每周一晨跑,安排专人主持并提供主题,社员轮流参与并进行演讲分享。

(三)通过优秀学长示范,树立榜样学习目标,实现长期化正向激励交流模式

素质班每一个成员结交一位优秀的师长。向优秀看齐,知道前进的方向:每学年举办一次校际交流活动,感受到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定期邀请往届素质班优秀学长来校交流,用同样经历过困难的先进人物的成长经历使社员产生共鸣,激发困难学生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决心,树立积极、正能量的生活态度。新老社员定期组织区域性聚会,根据工作和生源地划为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四大片区,每个片区由4位负责人来组织活动,聚会不仅是为了让身在全国各地的素质班人感受节日的氛围和家庭的温暖,更为了让素质班成员能尽情地回味激情岁月,分享人生旅程,共同探讨未来发展。

(四)广泛开展技能训练,开阔视野发扬兴趣,实现全面化思想能力培养模式

素质班要求社员每天看新闻20分钟,并用10分钟对感受最深的一条写出评论,字数约一百字。了解最新国际、国内时事动态,学会用智慧的眼睛和思辩的头脑观察社会,了解世界,保证思想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每学期制作一期海报学会策划,设计,整理,归纳;每一个学期至少听4次讲座,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专题讲座;每学期学会一首新歌,每学年学会一支舞蹈:每学年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写出不少于三千字的调查报告,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将所学知识回报社会:鼓励社员在大四之前参加一次招聘会,感受招聘会场的气氛,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五)深入社会珍爱生活,善于分享乐于助人,实现常态化感恩德育教育模式

素质班培养方案明确提出社员每个月做一次义工,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培养爱心,学会施善于人,也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每一个成员结交几位信赖的朋友、同学;每一个成员所在寝室创建文化,安全,卫生寝室,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同窗之情;每一学期写两封信,一封写给父母或兄弟姐妹,一封写给自己曾经的同学;每年计划一次旅行,游览祖国山水,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感。

五、素质班社团化育人模式的成效

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通过13年的实践与创新性探索,举办6届共计培养学生365名,社团化育人模式对我校困难学生的有效管理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素质班育人模式以对大学生精神帮扶为着眼点,针对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现象,结合发展性资助工作思维和贫困生社团组织载体的特点,重点开展励志、自律、富能、实践和感恩教育,以各类活动为手段,用养成教育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以讲座、讨论、思辩等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追求目标。13年的实践积累和班风传承,构建了素质班“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体系,发挥了社团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极大完善和丰富了困难大学生意义世界。

根据素质班的问卷调查结果,92%的同学认为素质班帮扶贫困生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经济援助,而且给予了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在物质和心灵上都得到了帮助:87%的同学认为素质班每年暑假开展的支教活动对素质班的成员来说,给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基层国情的机会,能更好地体会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对那里的学生来说,也给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是一种双赢:96%的同学认为素质班对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令他们受益匪浅。

六、结语

困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是高等院校重点工作之一,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为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重物质轻精神,重分配轻培育,重学业轻技能”的现状,遵循“扶贫更需赋志、富能”的资助工作导向,建立困难学生社团是基于精神帮扶对受助学生进行多层次指导与培育的有效途径。湖北经济学院素质班从创建到发展,开展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榜样示范、社会实践、德育感恩等系列活动的成效也证明了这一模式对于困难学生教育的巨大意义。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微信平台对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