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

2018-07-04王小寅刘佳昕文希刘通曾科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浮针肩痛肩关节

王小寅 刘佳昕 文希 刘通 曾科学

中风即脑卒中,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 对于卒中的预防及早期发现已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相比其他并发症为高, Pinedo等[1]对73例中风恢复期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有40%左右均伴有肩痛的症状。中风后肩痛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会进展而出现肩胛骨粘连、肩关节脱位甚或出现肌肉萎缩, 对患者的后期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更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可见早期的介入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浮针是符仲华于1996年发明的一种新型疗法, 其是一种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通过行扫散手法来减轻或治愈局限性病灶性疼痛的针刺方法[2], 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 有立竿见影的镇痛效果[3]。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疗效, 以探索针对中风后肩痛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康复科病房收治的60例中风伴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最小48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5.47±9.97)岁;病程最短15 d, 最长179 d, 平均病程(90.07±40.89)d。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46岁, 最大81岁, 平均年龄(64.50±10.90)岁;病程最短17 d, 最长178 d, 平均病程(83.67±49.5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②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按照《中医内科学》。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或出血;②患者为中风恢复期, 肩手综合征Ⅰ期;③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醒, 可以配合治疗;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同意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造成肩关节疼痛的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②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③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不能配合的患者;④晕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包括正确摆放肢体位置、关节松动及关节被动活动等, 不予口服止痛药物。康复训练治疗6次/周, 2周为1个疗程。

1.5.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浮针治疗。操作: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 在肩关节周围寻找患肌, 均以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等肌群的疼痛为主, 根据浮针疗法的“远程轰炸”原则[5], 在前臂近心端(约手三里位置, 避开血管)选取进针点, 常规消毒后, 选取一次性浮针针具, 针尖朝向病灶;针毕可见皮下针体隆起, 行扇形扫散动作, 扫散的同时配合再灌注动作[5]:掰手腕、肩关节内收抗阻+外展加压、肩关节水平外展抗阻、外展肩关节抗阻、外展上臂抗阻, 每个动作做3组, 每组10 s, 5个动作全部完成后,抽出针芯, 留置软管4~6 h。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的V A S评分、F M A评分及M B I评分。①V A S评分[6]:给患者0~10分的标尺,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烈疼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肩痛的实际情况, 给出相应的评分,分别记录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的评分。②F M A评分:最低分0分, 最高分66分, 分数越低, 表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差, 分别在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分。③M B I评分:最低分0分, 最高分100分, 分数越低, 表明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越差。记录治疗前后的数据。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 FMA、MBI评分均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试验组VAS评分(2.83±1.37)分低于对照组的(4.73±1.31)分, FMA评分(31.10±2.51)分、MBI评分(60.43±3.99)分高于对照组的 (24.57±3.85)、(57.83±4.5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 A S、F M A、M B I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 A S、F M A、M B I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V A S评分 F M A评分 M B 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0 7.03±1.30 2.83±1.37a b 18.67±3.82 31.10±2.51a b 47.97±2.98 60.43±3.99a b对照组 30 7.37±1.13 4.73±1.31a 17.27±2.41 24.57±3.85a 47.77±2.85 57.83±4.57a

3 讨论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 中风后肩痛的发生多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 气滞血瘀、痰饮内停为标;如《针灸甲乙经》所载:“偏枯臂腕发痛, 肘屈不得伸手……肩时中痛, 难屈伸, 手不可举重, 腕急。”中风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阻滞经脉, 经脉不通, 故发肩部疼痛。现代医学尚未找到中风后肩痛的确切病因, 多认为本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7]。目前较公认的机制是当人体出现脑卒中时, 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受到剧烈影响, 引起了血管运动神经的麻痹, 从而提高了患侧肢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以及血管挛缩反应, 使末梢血流增加, 导致局部营养发生障碍。从而使肩部组织出现水肿、疼痛, 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 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 又导致血管运动出现障碍, 形成恶性循环[8]。现代医学的治疗目的主要以改善关节囊周围炎症及神经阻滞等为主。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于1996年发明的一种特效针刺法,利用创新性针具浮针, 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可以起到镇痛、降低肌张力等作用的一种针刺方法。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神经末梢极少, 数量远不及真皮层, 在扫散的过程中亦不会产生痛感, 故这一层面, 亦即是中医理论中的皮部范畴,是浮针的作用对象。中医认为中风偏枯, 气血不达, 不通则痛,治法当活血行气, 条达气机;浮针作用于皮部, 针尖朝向病所,动针时, 缓缓扫散, 取轻灵之意, 达疏导郁滞, 振奋气血之功,令关节滑利, 疼痛消除。

有资料表明, 结缔组织是一种兼有晶体和液体部分性质的液晶态, 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 当用浮针挤压、扫散时,可改变这种液晶态的空间构型, 释放出生物电, 这种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可产生反压电效应, 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迅速减轻病痛[9]。近年来, 根据浮针疗法临床实践的总结,由原有单纯在局限性疼痛部位行扫散手法, 发展为在扫散的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10], 再灌注活动是浮针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补充, 其可以使肌肉在舒张-收缩的过程中, 做到充血-缺血-再充血-再缺血的状态, 可以使局部肌肉血液充盈, 改善循环, 从而产生止痛、促进组织恢复的效果, 同时充足的血液供应令肩部组织营养状态改善, 阻止血液障碍的恶性循环的形成。

本研究采用浮针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 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浮针疗法即符仲华博士发明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体扫散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来松弛病变部位的紧张肌肉, 配合分组再灌注活动, 使局部肌肉得到充分的血运, 加速组织循环, 改善疼痛症状。另外, 紧张的肌肉得到松解后, 可促进肩关节的稳定性恢复, 配合上肢康复训练, 摆正偏瘫侧上肢位置, 从而有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浮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 疗效确切, 绿色安全, 患者接受程度高, 作为一种新型针刺方法, 配合传统康复训练, 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Pinedo S, Fm DLV.Complications in the hemiplegic patient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stroke.Revista De Neurologia, 2001, 32(3):206.

[2]符仲华.浮针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9-51.

[3]符仲华.浮针镇痛验案举隅.针灸临床杂志, 1997, 13(2):23-2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

[5]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6-8.

[6]Huskisson EC, Jones J, Scott PJ.Application of visual-analogue scal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Rheumatology &Rehabilitation, 1976, 15(3):185.

[7]罗金发, 荚磊, 倪朝民.脑卒中后肩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安徽医药, 2015, 36(8):1037-1039.

[8]刘悦, 孙红.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2013,33(z1):9-10.

[9]肖安菊, 夏有兵, 符仲华, 等.浮针疗法治疗痛症研究进展.中国针灸, 2013, 33(12):1143-1146.

[10]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4-120.

猜你喜欢

浮针肩痛肩关节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观察脏腑经络辨证针灸干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肩关节外科新进展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肩关节手术的神经保护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