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世纪中学教材鲁迅作品的选编策略

2018-07-03张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新世纪鲁迅

张淼

内容摘要:近年来,鲁迅作品是否该退出教材或缩减数量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在2000年新课改的几次论争之后,鲁迅依旧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篇目最多的作家。那么,哪些篇目依旧保留在现行的教材中,它们的编排是否合理,已然成为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将以人教版、苏教版、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选编策略。

关键词:鲁迅 新世纪 语文教材 选编策略

一.引言

鲁迅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教材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核心地位发出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形成了一種“批判鲁迅”的潮流。从2000年开始的“新课改”,到2010年刘毅引发的“鲁迅大撤退”的乌龙事件,再到2013年《风筝》退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与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引起了文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探讨,这个问题在新世纪俨然从一个学术问题变为一种社会话题。

二.人文性与政治性的协调

从建国开始,尤其是文革期间,鲁迅被建构为“革命鲁迅”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①正如丁帆说所说“文革期间,没有什么更多的书可读的时候,鲁迅的杂文却成为文化大革命中除了《毛泽东选集》之外的最有力的战斗武器,那时的鲁迅在我们的心目中则是一个尖锐犀利、充满着战斗激情的斗士形象。”②然而,当鲁迅从革命领袖的神坛走下,他又被赋予了“启蒙鲁迅”形象,其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批判国民性。这种对于鲁迅的解读,其实又再次将鲁迅推向神坛,使其带有了几分思想领袖的意味。人文性与政治的协调是教材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这里的“人文性”不是简单的为鲁迅的启蒙者形象去遮,而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三版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来凸显鲁迅的人文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美育至上,平等对话

纵观三个版本的教材,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所占篇目最多。其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皆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此外,《社戏》、《故乡》虽为小说,但却带有回忆性散文的气质。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故乡》这篇小说的隽永,颇像一篇个人回忆的散文,《社戏》便是关于作者儿时的美妙叙述。”③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里面包含了许多鲁迅的童年回忆:“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轻捷直冲云霄的叫天子”;《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送的“有画的三哼经”;《社戏》中再没有过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同时,这种“闲话散文”自然亲切,活泼生动,能够让读者与作者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对于初中生而言,以童言的口吻来“闲话家常”,大大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选编的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展现了童真童趣,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与纯净美好的记忆中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美好的感情。作者虽然目睹了“幻灯片事件”却也能够“在灯光中瞥见的黑瘦的面貌”中看见藤野先生的关爱;虽然长妈妈切切察察,但也“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二)走进鲁迅,回归真实

建国以来鲁迅小说数量在教材中的变化不大,散文与杂文的比例却变化较大。建国至文革期间,散文的数量为7篇,而杂文的数量为16篇。文革期间,散文只保留了一两篇,大多数为杂文,以期来揭露旧中国的黑暗而证明“文化大革命”的好,“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正确。现在,这三版教材中杂文的数量仅为1篇而散文4篇。杂文是一种新型的战斗文体,用鲁迅的话说杂文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⑤。这种极带攻击性的文章引用了大量攻击对方的言论,因而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新版教材试图摆脱“作为规范的意识形态体系”⑥的束缚,还原真实的鲁迅,因而只选录一篇。而这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又表达出民族自信的爱国心理,与当下倡导的文化自信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此外,在新编的部编版教材中,编者特意加入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展现了作为丈夫的鲁迅,作为父亲的鲁迅以及作为朋友的鲁迅。文章开篇便是写作者萧红与鲁迅探讨穿衣搭配,接下来写到吃饺子,吃鱼丸等生活琐事。选文从生活入手,建立起鲁迅亲切的形象,这倒不失为一个走进鲁迅的好方式。

三.深刻性与教育性的融合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说法早已被人们公认,在2009年“第四届鲁迅论坛暨全国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评优活动”中,语文教师普遍反应鲁迅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在这种晦涩与压抑之中,其实暗含的是小说的深刻性。鲁迅自己在讲到为什么写小说时,这样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扔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⑦这种深刻性一是表现在被启蒙者的愚昧上,二是表现在启蒙者对自己的怀疑上,而后者更显出鲁迅的深刻。如《故乡》中,“我”作为启蒙者在闰土面前却是失语的状态,“我”确乎知道闰土的迷信是愚昧,但对于自己确定的真理却又不那么确定。因而“我”说:“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⑧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鲁迅不仅仅是一个战斗者,批判者,同时他也是孤独、悲观与绝望的个体。

对于初中生而言,过于深刻反而会引起反感,所以教材的重点还是偏在教育性上。因而,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都选择了《朝花夕拾》,部编版教材更是将其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经典因深刻而有者隔膜,先从浅显的作品入手,让读者与作者之间能够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与苏教版的教材中都选录了散文诗《雪》,但是在新编的部编版教材中却删去了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能与《雪》的难度与主题有关,《雪》选自《野草》,而《野草》表现的多是作者自己的呓语与反思,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密切。对于新世纪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在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此外,《野草》的文章多是笼罩在孤独寂寥的氛围下,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⑨因此,笔者猜测从教育性的考量下,编者删去此篇。总之,教材均衡文章难易程度,以多浅白与少深刻的方式,让初中生能够走进鲁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兼顾

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修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教材在选编时要考虑文章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在艺术价值上,鲁迅的文章主要表现出形式上的先锋性。如“看”与“被看”的关系,“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述模式。前者在《孔乙己》当中运用的最为明显,后者在《故乡》当中被采用,这两篇小说均出现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教师可以利用《孔乙己》当中三重“看与被看”的关系与《故乡》中的“归乡”叙述模式向学生讲授小说的技巧。此外,在语言上,鲁迅表现的相对含蓄节制。夏志清认为《孔乙己》“这个故事是从酒店里温酒的伙计口中述出,它的简练之处,颇有海明威早期尼克.阿当斯故事的特色。”

在思想上,农民与知识分子是鲁迅创作的主要题材。无论是《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农民形象,还是《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涉及了这些重要篇目。同时,在这两种主题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鲁迅的人道主义观怀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五.总结

新世纪最新的三版教材以童年美好的记忆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还原真实的鲁迅。在选篇的難易程度上有所考量,利用鲁迅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与积极的思想主题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相较于之前的教材,三个版本的教材在上文论述的三方面的协调中,较好地处理了人们对鲁迅作品刻板印象的误读,鲁迅作品晦涩难读以及鲁迅作品与时代脱节等问题。三个版本之间,差异较小,大底保持一致。其中部编版教材将选编的鲁迅课文与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对应,更利于学生理解鲁迅作品。

注 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03月,第668-669页

②丁帆:《“费厄泼赖”的背后》收于《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0页。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4页。

④鲁迅:《<自言自语>序》,《鲁迅全集》第8卷,第91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卷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页。

⑥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

⑦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512页。

⑧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⑨鲁迅编:《鲁迅书信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636页。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20031Z)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新世纪鲁迅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孔乙己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阿迅一族
酷图爆语(5)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