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8-07-03郝妍焱
郝妍焱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对多元化、专业化英语能力的需求使高校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作者就此提出拓展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构想,即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职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外语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对多元化、专业化英语能力的需求使高校外语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该“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另外,由于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复杂的特征,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1]目前,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学仍然以基础英语为主,单纯的训练学生 “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脱节,已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要求。面对外语教学向“专业化”的改变,高校外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必要的跨学科专业背景,加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创新,专业发展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二.更新外语教育理念,提高职业素养
1.更新外语教育理念,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
首先,教师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目标和作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外语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应强调重视外语的工具性功能,即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掌握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信息,并在这些领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国际竞争能力。[2]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与文化素养和语言工作能力相结合,确保英语水平各异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保证学生的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关,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
其次,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的问题,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缺失。[3]由于受到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似乎变成了经济的附庸品,教育的人文精神正在被逐渐淡化,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日益淡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同时却陷入了精神财富的匮乏。[4]因此,外语教学应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即“成才”又“成人”,培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造精神、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的方法,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展示其它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本国文化的传统与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通过外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融通科学人文知识、开启他们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素质,而且要借助人文教育这个平台,通过传授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个人内心修养,达到人格的完善。
2.提高职业素养,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从业者,外语教师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信念,要能抵御住经济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诱惑,做好投身教育事业并默默奉献的思想准备。要具有热爱学生的专业情感,克服职业倦怠,这是教师教育责任感的重要保障。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应挑战自我,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应成为情感过程的培育者,运用恰当的移情策略,做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共同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把可能引起学生焦虑的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降低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适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中介者的角色转变: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赋予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协助学生获得并有效地处理语言材料;通过鼓励合作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程度,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三.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知识结构的构成涵盖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和社会/学生外语需求知识体系两方面。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及其他课程知识。斯腾伯格对专家型教师的专业知识构成进行分析后,提出由“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实践知识”构成的体系。申继亮和辛涛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6]总之,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1)所教学科的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2)与本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3)教育科学理论与技能的知识。[7]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本学科的内容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并自觉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做为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培训者,通过有系统的介绍学习策略,组织学生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阶段性学习成果。教师还应掌握必要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了解一定的“前沿”知识,即相关学科的动态、趋势和重要的科学新成就、新问题,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知识,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養目标的实现。为了进行更有效的课堂交际,使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学有所得”,外语教师应通过自学、参与横向课题和进修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并通过教授不同的专业班级积累一定的其它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实践教师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教师还应该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明确外语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如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数量、种类和水平方面的需求。学生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与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包括学生目前的水平、教育背景、学习经历、学习目标等。[8]
四.提升专业能力,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治学能力、研究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9]对优秀外语教师的研究表明,优秀的学科教学能力、营造激发课堂气氛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是成为优秀从业者的基本素质。[10]潘懋元认为高校外语教师应以两大基本能力(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培养、造就人才的能力,科研能力则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钻研创新的能力。[11]
1.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表明,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12]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专长、教授对象特点(包括年级和专业领域)和科研发展方向,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借助团队力量,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共同发展与进步。互助式学习方式,特别是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讨活动有利于年轻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共享的学习研讨过程往往是教学理念碰撞、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科研思路会不断衍生。
2.坚持教学反思,优化专业化发展途径。教师要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我意識,矫正教学理念和行为,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反思通常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对教学技术和技巧运用效果的反思;2)反思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3)对学校的功能、教育的意义、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反思。[13]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研究将反思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生发言时、自己上课时及课堂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同时,反省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观念,通过调控自己的情感好恶,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课后,通过记教学日志或观察笔记,课堂录像或录音,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同行和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完成“讲师”-“教师”-“导师”的角色蜕变。[14]
五.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外语教育改革的成败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的重视,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营造宽松民主的大环境,引导和鼓励高校外语教师自主提高自身专业发展。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拓宽专业发展途径的实践中,发展职业才能,增强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执行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贺宁杉.教育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79.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35-36.
[3]秦小云,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11):18.
[4]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1.
[5]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58.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2.
[7]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0-333.
[8]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42.
[9]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3.
[10]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199-205.
[1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0.
[12]郭 燕,徐锦芬.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104.
[1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7.
[14]Jane Arnold.情感与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5.
基金项目:2016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SDYY16050)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