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教学内涵 彰显教育价值

2018-07-03徐宏臻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算理

徐宏臻

【摘 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例题图的教育价值,潜心揣摩例题图的教学意蕴,切实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反复研读例题图,深挖其教学内涵,做到合理地、灵活地、充分地和创造性地运用,让例题图的教学内涵不断凸显,教育价值充分彰显。为此,要设法让例题图变得有现实背景,有内部结构,有生长活力,有前后联系。

【关键词】例题图;算理;现实背景;内部结构

本文所说的例题图是指教材中例题的配图。一般来说,教材中的例题图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而成的,它体现着编者的编写意图,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例题图帮助学生探明算理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反复研读例题图,深挖其教学内涵,做到合理地、灵活地、充分地和创造性地运用,从而让例题图的教学内涵不断凸显,教育价值充分彰显。现结合苏教版教材的几个教学实例,谈谈笔者运用例题图的策略。

一、让例题图变得有现实背景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现实背景,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现实背景往往处于自然状态,而例题图则是现实背景的加工版,有着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可以说是“会说话”的图。有些例题图因有明显的暗示在里面,学生一看便知,无须多少思考就知其意。这时,如果教师过早地、直接地出示例题图,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知晓算理,但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其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知,也不利于其深刻感悟新知,更不利于其自觉运用新知。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迫切需要时自然地出现例题图,从而让例题图的价值凸显出来。可以先出示有现实背景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出示例题图,并把两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会高度关注例题图的内涵,深刻领悟它的意图,仔细体会它的价值,从而让例题图中的“理”彰显出来。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许多教师在复习10加几的口算后,就直接出示例题图(见图1)。学生往往不假思索,按图索骥。他们看到左边盒里有一个空格,就习惯性地从右边拿一个桃放进盒里,从而很轻松地得到9+4=10+3=13。当然,也有学生是数出结果的。表面上看,这样教学似乎非常顺畅、高效,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例题图的暗示太明显,学生只是操作工,在填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凑十,凑十后有什么好处,如何凑十。他们对计算中蕴含的转化思想体会不深、不强。为此,笔者改进如下:先出示下列现实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1.左边有9朵黄花,右边有7朵黄花,一共有多少朵黄花?(见图2)

2.左边有9个草莓,右边有5个草莓,一共有多少个草莓?(图略)

学生解答后,笔者进行了统计,发现有的学生做对了两题,有的做对了一题,还有的连第1题都没有做对。在交流第1题的算法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即从1开始数,一直数到16;有的是从9开始数,一直数到16;有的是从右边圈1朵到左边,先凑成10,再用10+6=16;还有的先把左边看成10,用10+7=17,再用17-1=16,理由是先借过来1朵凑成十,再还出去1朵。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快?学生一致认为是后两种。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深思:为什么后两种算法快呢?学生发现后两种算法都是先凑成十,再算十加几,而前两种不是算出来的,是数出来的。许多学生恍然大悟,他们在对比中切实感悟到凑十的好处,从而在心理上亲近凑十,喜欢凑十。他们多么希望面前有一个能盛10个东西的筐子,以帮助自己凑十。这时,笔者再出示书中的例题图,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看到盒里有9个桃,要算一共有多少个桃,自然地想到要从盒外拿1个桃放进盒里,先凑成十,再算10+3=13,从而把9+4自觉地转化为10+3,算出9+4=13。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深究:图中的盒里空一格,是想要我们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终于领悟到例题图的意图,体会到凑十的价值。当笔者要求学生再做上述第2题时,几乎每个学生都选择了凑十法。

二、让例题图变得有内部结构

系统论认为,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确,有内在结构的图比零散的图更便于学生整体地感悟所学知识,有联系地把握所学知识,更便于学生直观地探索和理解新知。所以,我们在运用例题图时要设法使其结构化、条理化。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时,教材提供了例题图(见图3)。笔者在运用时,就先有序地、一一地呈现小船图,就像砌墙一样从底往上依次砌上去。接着,笔者充分利用此图,让学生发现相互之间的关系,感悟其内在的结构,直观地理解算理。如理解诸如7×3+7=7×4,7×3-7=7×2等;理解诸如6个7比5个7多1个7,6个7比7个7少1个7,5个7比3个7多2个7,5个7比7个7少2个7,3个7+2个7=5个7,7个7-3个7=4个7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结构图,体会几个7的图与上、下图之间的联系,逐步从眼中图过渡到脑中图,为编写和理解口诀奠基。这样组合就把数形结合、想象与推理结合,就把知识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既便于学生整体地感悟7的乘法口诀,形象地发现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便于学生今后用类似组合图探索其他乘法口诀。即使遗忘了哪句口诀,也能凭借脑中结构图自主探索出来,还便于其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还为学生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和“倍数和因数”打好基础。

三、让例题图变得有生长活力

在听课时,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例题图只当成一个“引子”,或一座“桥梁”,一旦用完就丢在一边,置之不理了,致使例题图的教学价值未充分发挥。其实,例题图虽说是为了教学某一特定内容而编制的,但编者往往是瞻前顾后,精心设计的,是想让例题图有著丰富的教学内涵和更多的教育价值,是想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若教师能细细品读例题图,就能发掘其蕴含着更多的教学意蕴,如果再能合理地、充分地加以利用,就能让例题图“生长”出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教材提供的例题图如图所示。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后,笔者还借助例题图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先在“相加”上拓展,如在原题上增加“三年级有5个班”,求三、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依据图和事理可知,既可以“分”开来算,列式是5×24+6×24+4×24=360(根),又可以“配”起来算,列式是(5+6+4)×24=360(根)。学生容易得到等式(5+6+4)×24=5×24+6×24+4×24。由此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猜想:3个(4个、5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先把这3个(4个、5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再在“相减”上拓展,如把原题的问题改为“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领多少根跳绳”。依据图和事理可知,既可以“分”开来算,列式是6×24-4×24=48(根),又可以“配”起来算,列式是(6-4)×24=48(根)。学生容易得到等式(6-4)×24=6×24-4×24。由此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猜想:2个(3个、4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2个(3个、4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这样借助例题图相机进行拓展和延伸,既丰富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又便于学生依据例题图探究和发现新知,从而让例题图展现出生长活力。

四、让例题图变得有前后联系

在教学中,如果教材提供的例题图前后有内在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类比探究新知,贯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统一的算法模型。反之,如果教材提供的例题图前后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顺利探究,则教师应设法改造或更换例题图,从而让例题图为我所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时,教材提供的例题图如图5所示,即已知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求其面积。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教材提供的例题图是已知鸡蛋的总价和单价,求数量(图略)。这样编排虽有现实性,能体现计算的需要和价值,但这两幅例题图之间相互割裂,缺乏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笔者认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后面的例题图完全可以与前面的例题图统一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统一的算法模型,又便于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的处理如下。

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当学生根据例题图列出3.8×3.2,并估算出结果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学生说出把3.8和3.2分别乘10后,笔者把房间图依次渐变,即先把房间长乘10变成38米,再把房间宽乘10变成32米,从而得到图6。学生借助图明显地看到,当把房间的长和宽分别乘10后,长和宽就都变成了整数,房间的面积也就变成了原来的100倍,变成了一个“大房间”。要想得到房间原来的面积,需要把“大房间”的面积除以100。学生直观地感到,可以把3.8×3.2转化为(3.8×10) ×(3.2×10)÷(10×10)=12.16(平方米)。学生即使没有学过或遗忘了积的变化规律,也能借助此图形象地领悟算理,建构算法。

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笔者仍用“小数乘小数”的例题图,只是把条件和问题调换,即已知房间的面积是12.16平方米,长是3.8米,求宽是多少米?如图7阴影部分,列式是12.16÷3.8。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的经验,容易类比联想到:现在房间的面积和长都是小数,小数除以小数可能也要像小数乘小数那样变成整数除以整数。要把12.16÷3.8转化为两个整数相除,面积和长需要分别乘100,变成1216÷380。12.16÷3.8与1216÷380相等吗?学生产生疑惑。这时,笔者把两个这样的房间沿着长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如图7)。学生从中明显地看到,当长方形的面积乘2,长也跟着乘2时,宽不变。同样,用这样的3个、4个……长方形沿着长拼在一起,成為一个个大长方形,当长方形的面积分别乘3、4……100,长也跟着乘3、4……100时,宽不变。由此容易推想到:当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时,宽始终不变。因此,12.16÷3.8=1216÷380。同理可以类推到,12.16÷3.8=121.6÷38。这样,学生借助图形象地感到“商不变的规律”在小数除法中也同样适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即都是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前后图的思考方法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把数与形结合,想象与推理结合,学生就容易直观地探明算理,形象地建构算法,就能整体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就不会把“小数乘除法”算法混淆了。

总之,在计算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例题图的教育价值,潜心揣摩例题图的教学意蕴,切实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发展规律,活用例题图,就能让例题图在探明算理和建构算法中大放光彩。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225600)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算理
1龄加州鲈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分析
消能锥形阀过流状态研究与优化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数形结合
一种测量光耦内部结构的方法
如何引领学生在联想中展开数学直觉思维
道德空间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