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药师佛信仰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维护的策略和方法

2018-07-02徐旻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医患关系心理因素

徐旻玥

【摘 要】药师佛信仰是佛教信仰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救世济人思想曾对中国佛教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药师佛信仰具有鲜明的现世化、人间化、群体化特征,且与东方文化高度契合。药师佛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从成熟至兴盛,表明了其中的思想精髓对现实社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药师信仰着手,初步探讨其思想精髓与医疗、医患关系维护、医学哲理、医学伦理等因素的关联,从而提出对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维护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并充分借鉴药师佛信仰的积极因素,趋利避害,为有效缓解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紧张提出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药师佛信仰;医患关系;心理因素;关系维护

【中图分类号】R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1

1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1.1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主要分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一般的定义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

因此,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医”与“患”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更广泛地包括多方面关系所涉及的个体或群体。梳理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主要分类有

a)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一般指医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者”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有时称作“患者方面”)。

b)患者与患者:一般有同种疾病的患者会自发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

c)患者与公益(或宗教)组织:患者与公益组织之间建立的联系,公益组织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自发成立的,一般也是针对同一种类或有相关性疾病的群体。患者与宗教组织的关系,有些患者会求助宗教组织疏导心理问题,自然而言与宗教组织建立某些社会联系。

d)医生与公益组织:医生与公益组织的良好关系建立,可以通过公益组织对医学知识进行科普,传达更多医疗、医药方面的有效信息,从而扩大有效信息的受众。

e)虚拟组织(网络):虚拟组织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组织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结构、职能及目标。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组织成员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在团队共同目标。如:网站会员、微信公号、APP软件注册会员、网络论坛等。

1.2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主要是和谐主流之中存在着不和谐的支流,具体表现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冲突频发,医患纠纷形式多样化,医患双方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患者对医疗行业越来越不信任;另一方面,医生对执业环境不满。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大约有3 /4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超过4 /5的医师发表了目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评论。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每年约以30%的速度增长,但和医疗事故并不成比例。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现状的本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系列复杂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医疗市场也是如此。而引起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一部分患者就诊时不愿提供甚至隐瞒以往的病历,以此来考验医生的水平,判定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甚至更有一些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随身携带录音机及摄像设备,对医生诊疗过程进行记录,时刻防范医生。还有部分患者仅信任资历深厚或者是自己熟识的医生,不相信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影响最后的治疗效果。同时,一些医务人员也对患者存有防范之心,并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不愿意甚至拒絕为疑难患者诊治;选择放弃高风险手术,以防手术失败产生医疗纠纷等。

2 维护良好医患关系就是“药”

2.1 精神层面

2.1.1 心理治疗 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包含医患、患患、与公益组织、虚拟网络)可以通过医患沟通加强对医者的信任;通过患患鼓励加强面对疾病的勇气;通过公益组织,可以获得经济或心理上的帮助;通过虚拟组织的形式获得治疗信息及心理帮助。以上种种积极的影响,进而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治愈更有信心,最终在心理层面上对患者的治疗具有正面的意义。

2.1.2 重建社会适应能力 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重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对于很多重症、疑难症、慢性病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疾病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或致残,或导致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从而使患者产生消极、厌世、孤独、自闭等负面心理问题,无法与社会建立健康的良性连接。而良好医患关系的影响可以使患者逐步重建与社会群体的连接,进而重建社会适应的能力。

2.2 物质层面

2.2.1 医疗有效信息获取 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或患者家属)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对疾病本身的医学知识、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针对本身疾病的方向,从而做出相对最优的选择。

2.2.2 治疗方案确定 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使患者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反过来,也使医者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在信息、数据最大化的前提下,相对容易做出更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

2.2.3 药物治疗 全方位的医患关系,包括患患、与公益组织、虚拟组织之间的关联,在选择药物方面,有时会给出意想不到的回馈。比如:发生于1995年的朱令事件,清华大学学生朱令在校期间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导致身体健康遭到极大的伤害,最后得益于互联网才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如果没有更广泛的医患关系的界定,很有可能就完全失去救治的机会。

3 药师佛信仰对医患关系维护的解读与分析

3.1 医患关系维护(关系管理)的核心分析

从医学意义的角度而言,医生和患者應该是利益共同体。正如西格里斯特所说:“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

清代名医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则不可,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可见,当时的医生完全从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简单窥见,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名家,在医患关系上的主要出发点都是——以患者为中心。具体而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如下几个方面:

a)了解,医者要主动了解患者的病状及心理状况。

b)沟通,医患双方要加强沟通,围绕患者的需求进行有效沟通。

c)照顾,医者要为患者提供身、心两方面的照顾

d)利益,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治疗。

e)信任,基于双方的信任,才可能有效推进治疗和进行最优的选择。

3.2 当代医患关系管理的先进理念及技术手段

3.2.1 医患关系的多学科管理

医患关系是影响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医患关系虽然是医方和患方的关系,但它却受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和影响,是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涉及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病人的心理和求医行为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许多因素。

因此,在医患关系模式的变化中要找到有效的医患关系管理方法,在医院的实际管理中,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要充分学习关联学科的理论,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巧来应对未来医患关系的管理。

3.2.2 医患关系的社会化进程

Szasz和Hollender曾于1956年提出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回顾我国医患关系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三种模式。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医患关系的模式也越来越多的偏重指导——合作及共同参与,医患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局限的模式或范围,而是更社会化的、信息对称化的一种新型复合关系。

如果不能用持续发展变化的眼光对待医患关系,那么就难以理解医患关系中出现的新思潮。

3.2.3 信息化、互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这些渠道可分为两类:(1)网站类,包括地方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各医疗单位的门户网站、非官方的健康医疗专业网站(如:“好大夫在线”“寻医问药”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医院和医生信息查询、在线咨询,以及预约挂号等功能。(2)应用软件类,包括微信、微博、腾讯QQ等即时通讯应用软件。这类应用提供了医院与患者的即时交流平台,可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提供有效信息。

另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的推广,利用互联网平台不但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用户的个性化特征,而且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其做到预测性判断,基于该项技术为制度变革积累基础信息、直接干预过程、促进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对称、精确测量患者满意度信息,对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大有裨益。

3.3 以药师佛信仰解读医患关系维护

3.3.1 重建医患信任

药师佛信仰,甚至一切信仰的根本是“信”“信任”。在信仰的历程中,人们赋予信仰对象以绝对真实性,把它作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承担者,随之产生完全的信任是其必然。很多宗教都同时提及“信者得生”“因信得生”,信仰的基础是信任,正信本身会产生很多正面的作用。基于信任,才能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一方面,使医患双方信息流通,从而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使患者的心理力量更强大,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3.3.2 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

药师佛信仰的核心内容是十二大愿——满愿。为什么药师佛要满足这些愿望?又为什么即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心未定者,若诚心受持,就使其往生彼国,同样可以得到护佑。药师佛信仰为我们传达的是一种透着智慧光芒的慈悲,它不是仅仅以“法”“修行”本身来教化,而是以人为本,逐步的、次第的教化。这如同医学伦理的发展,医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对付疾病本身,而是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身心需求作为一个整体来对治。

3.3.3 研究患者的多层次需求

从《药师经》来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并非仅限于治疗疾病本身,而是涵盖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饮食、衣服、住所、生育、教育、事业等等。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健康并非一个单一局限的概念,而是“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一方面,人们诸多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能更易创造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药师佛信仰也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非割裂开来,局限的对待,这其中体现了传统宗教文化中的高尚智慧,值得我们领悟并借鉴。

3.3.4 加强社会化与信息化管理

药师佛信仰提及药师佛、日光月光两位菩萨、文殊、观世音、大势至、无尽意、宝坛华、药王、药上、弥勒八大菩萨及十二神将,又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药师经》又曰:“彼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善巧方便,无量广大愿,……”从药师佛信仰中可以引申出两层含义:一方面涉及了一个全面的、社会化的“医疗团队”,另一方面药师佛所提供的帮助是“无量无边”的。把传统宗教与当代技术联系起来做解读,是符合逻辑的。利用当代先进的社会学概念,推进医患关系的外沿;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物理层面上逐步实现“治疗、帮助”的无量无边,打破医患关系的空间限制。总而言之,《药师经》中菩萨众、与无量无边的概念,对当代医患关系需要加强社会化与信息化管理,如一帧超越时空的预先建议。

3.3.5 舆情

《药师经》全文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即經文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大体内容是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阿难尊者,众生如果遇到某种问题,受持药师佛信仰,即可逢凶化吉。为什么《药师经》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说明药师佛信仰的种种益处?为什么《药师经》要横说竖说药师佛的实际利益。在宗教传统的智慧中,很早就透露出重视舆情的内涵。关系维护及管理中,舆情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绕过的,积极地宣传正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可以提高信任度,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4 结论:策略和建议

4.1 重建医患信任

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主动赢得患者的信任。政府加大对医疗资源配置的投入,医疗体制的改善等实际作为的方法,逐步赢得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

政府行使主导作用,尽快完善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为改善医患关系保驾护航,让医者对患者生产信任。

4.2 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注重环境与心理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医出现了崭新的循证医学,大有取代传统诊疗模式之势,其原则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知识与经验,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尽可能完美的治疗方案。在“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这一点上循证医学也与中医解决医患关系原则相契合,传统医患关系的价值观可以在循证医学领域发挥价值。

应大力提倡并推广循证医学的理念。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社会学及伦理学教育,构建“人文医学”理念。

4.3 重视患者的多层次需求

医者要了解和重视患者的各种需求,不是仅仅关注单一的围绕治疗疾病方面的需求,而是与疾病相关的外沿的需求都应该多加了解并给予帮助及对治。

医患关系的概念应该更多地体现医患之间的整体关怀,高水平的帮助涉及以人为本的整体性理解与共情。这一关系不仅仅依赖于医者对患者疾病的承诺,以及医者的技能知识,并且进一步依赖于医者的责任,以及对患者的整体分析及把握。

4.4 关注医患关系科普及舆情

科普方面,运用各种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对患者的医疗知识宣传,并让患者深入了解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

舆情方面,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导向,加强对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的宣传,不断改善医方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建立网络评价系统,设置完善的网络平台,监测网络舆情,防止对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过度宣传。

4.5 加强医患关系的社会化与信息化管理

加强社会化管理:鼓励公益组织与医患两方面的互动,鼓励虚拟组织关系的构建。通过围绕患者的社会关系,构建一个有助于改善患者社会信任度和满意度的大环境,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新型技术手段,扩宽信息渠道,普及医学常识,丰富服务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医疗业务的融合发展,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各种新出路,比如:网上问诊,网上挂号,网上病友会等等,可以使医疗机构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个性化的就诊体验,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途径进行医患沟通,进而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居延安:《关系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张文娟、郝艳华等:《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医学与社会》第27卷第4期,2014年,第44页。

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Szasz T S, Hollender, M H.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A.M.A.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56,97(5):585-589.

唐宁、龙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医患和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第1卷第6期,2017年6月,第255-256页。

于赓哲:《汉宋之间医患关系衍论——兼论罗伊·波特等人的医患关系价值观》,清华大学学报。

猜你喜欢

医患关系心理因素
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
医生告知说明义务对患者治疗满意度影响的调查报告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