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主流媒体“他者化”的中国形象建构
2018-07-02胡利超
胡利超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引言
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都可称为“他者”。他者与自我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存在。新闻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表征体系生产意义,在特定权力框架中生产话语资源,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持续构建动态的表征体系和身份认同,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框架。新闻框架提供了通往意义的便捷渠道,符号意义也就固态化为“客观”的经验和知识。
二、越南通讯社涉华报道中中国“他者”形象的三维分析
越南通讯社作为越南国家媒体的主要代表,是连接越南人民与世界的重要渠道,是越南官方话语权利的实践者,其新闻文本可以揭露越南政府的话语权利的流动和指向。本文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越南通讯社新闻话语文本对于中国“他者”形象的建构。
(一)越南通讯社新闻文本中的中国
纵观2016年的新闻报道,涉华报道集中在国际版和时政版,占比82%,社会、经济、文化等版面占比18%;从新闻体裁来看,涉华报道主要集中在消息和通讯,占比87.5%;新闻字数频率中,1000字以下的占比约82%;新闻中所涉及的议题主要包括政治外交、经贸合作、军事安全、社会事件、旅游文化等;从消息来源来看,将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的媒体和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言论作为消息来源。
第一,新闻标题。在涉华报道的新闻标题中,报道对象主要指向中国政府、中国官员、中国企业、中国相关事件以及非政府间的交往,新闻标题中的用词态度分两极呈现,有明显的情绪化表达,在正面报道的新闻标题文本符号建构中,中国形象的内涵体现在中国政府与越南、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经贸合作互利共赢”“中越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执法合作”等方面,高频动词主要有“加强”“推动”“促进”等。
在负面报道的新闻标题文本符号建构中,新闻标题中对于中国的态度倾向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新闻事件的矛盾核心在于阐述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非法”行为,高频使用“非法”“违法”“威胁”等词组,中国的合法行为威胁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稳定。这与中国实际情况对立,意指中国是“非法占领者”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塑造了中国在南海和南海岛屿问题上的负面国际形象。
第二,新闻体裁。受制于网站版面呈现效果和网站阅读的特点,越南通讯社网站刊载的新闻文本主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深度报道和副刊体裁文章数量较少,不同体裁的文本符号的使用对于新闻报道的倾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是在框架中生产内容和制造意义,新闻意义建构的场所是新闻体裁的在场(见表1)。
表1
消息体裁以时政版和国际版为主,1000字以下的消息报道居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也是其关注点,并且在领土、领海问题上对中国持负面态度。通讯体裁涉及争议地区的报道议题,认为中国在东海问题上报道失实,并且违反国际法规,东海仲裁案的判决“合理”,对中国怀有较大偏见。另外,从越南领导人访华到越中青年大联欢等相关活动中的报道倾向显示对中国持合作共赢的正面态度,越南通讯社的话语意义建构并非固定框架,既有矛盾的意义指向,也突出了合作发展的主流话语地位。
第三,消息来源。越南通讯社涉华报道新闻消息来源遵循多新闻来源原则。其较多使用他国新闻媒体报道、政府官员和专家言论作为消息来源。在客观和正面倾向的新闻文本中,其消息来源使用相对单一,以越南本国媒体为主;但在南海问题报道上,单篇报道使用3个以上消息来源,负面态度明显,试图用他国媒体报道模糊事件真相,感性色彩较浓重,无疑这不利于塑造我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形象。相较同时期同议题报道内容,我国新华社的消息来源主要基于我国官方,强调新闻的客观性,理性立场鲜明,实事求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但是在新闻时效性上略滞后,失去了引导舆论走向的先机。
(二)越南通讯社新闻话语实践中的中国
东南亚国家文化亲缘性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东盟国家主要的进出口市场,双边合作是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东南亚国家国际地位的必然选择,对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的议题也就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在报道文本中,中国以合作者、共赢者的形象出现,是东南亚国家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的经贸行为和政治往来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客观上来看,东盟国家中的中国形象是“施惠者”。在争议地区的报道中,借美、日、韩以及欧洲国家之口表述中国是以“非法占领者”的形象出现,建构中国应该被“规训惩罚”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地区矛盾,保证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
(三)越南通讯社新闻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
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实践了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原则。新闻文本和新闻话语表征意义建构经过传播过程的筛选和组接,根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层面的导向。国际舆论话语权是国际舆论斗争性资源的争夺,因此国家话语权是综合国力的表征。越南经济水平与中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越南媒体受到西方国家的议程设置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土争议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越南历史上曾经受法国殖民统治,在二战时又受日本支配,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依附中国的市场。中国作为东盟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的“施惠者”形象得到了东盟国家的认同,因此越南主流媒体关注的议题范围区别于西方强势媒体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政府管理、宗教问题等,转向历史文化中寻求争议地区的“合法性”来建构和固化中国“非法”的负面形象。
三、结论和建议
经过批评性话语分析,越南通讯社演说和操演的中国“他者”形象受到中国发展影响和西方意识形态导向的双重建构。越南通讯社对于中国的“他者”形象的说服力影响范围集中在东盟国家。中国在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话语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逐渐加深了对东盟国家的影响,中国的正当性行为受到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的认同,不和谐因素存在的合理性根源是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地缘性政治对抗所产生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国际形象作为软实力的表现之一,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的国家形象关乎一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所以构建拟态环境的大众传媒在国际交往和对话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并持续发力。越南和中国同属儒教文化体系国家,有文化认同的基础,可以发挥地缘优势,以“民心相通”为出发点增进媒体对话和非官方对话,是尊重两国之间人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实际新闻需求,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正当性权利,贴合边境居民和少数民族同胞的合理要求。对此,需要借助“民心相通”这一理念,在真实交往中化解中国“他者化”的负面形象,在同源民族交往中实现和谐发展,从而增进文化互信,消解地缘性政治对抗的负面影响,以非官方对话机制整合中国与越南及东盟国家区域发展路径,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家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