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干预呃逆从肺论治的临床观察
2018-07-02少女
少女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呃逆主要由于进食生冷、辛辣,或情志等刺激下,膈间气机不利,引动胃气上冲于喉间,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的特发性疾病,又称哕、打嗝、气逆等,西医称膈肌痉挛[1]。持续呃逆使胸廓气压增高,损伤消化道,妨碍睡眠及饮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呃逆疗效肯定,可用于许多药物无效的呃逆[2]。但多数医家遵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动膈的病机基础,采用健脾和胃降逆的治法[3]。而笔者发现从肺论治本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呃逆患者62例,原发性呃逆7例,继发呃逆55例,其中慢性胃病者17例,外科手术者15例,脑血管病者8例,肝胆疾病者5例,慢性肺部疾病者10例。将62例患者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有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性别不限,年龄10~80岁,病程≤3月;③自愿参与本临床试验,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已服用影响针灸疗效判定的药物,如多潘力酮等药物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②有认知、智力障碍、不能自主配合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选取膻中、中脘、膈俞、内关、合谷、足三里等腧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杏林牌0.28 mm×40 mm毫针,中脘直刺1.2寸,得气后行捻转之泻法,膻中向下平刺0.3寸,余穴均以直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观察组: 患者取仰卧位,在对照组所选腧穴的基础上再配以肺俞、中府、太渊、迎香等腧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杏林牌0.28 mm×40 mm毫针,肺俞向内侧方向斜刺0.5~0.8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中府向外平刺0.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太渊直刺0.5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经脉循行向前臂方向传导。迎香斜刺0.3寸,针尖朝鼻侧,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其他腧穴针刺操作同对照组,留针30 min。以上两组每日针刺治疗1次,10 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6 疗效观察
1.6.1 观察指标 参照评分制定标准进行得分评定[4]:呃逆频率<5次/h,且患者可耐受,进食无影响者记3分;呃逆频率6~10次/h,或<5次/h但是患者不耐受并进食困难者记6分;呃逆频率>10次/h,或<10次/h而患者完全不能进食或者呃逆时伴有胃食管返流者记9分。
1.6.2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呃逆消失,随访≥1月无再发。显效:呃逆偶尔发作,呃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效:呃逆有发作但呃逆次数较少且时间减少。无效:呃逆无变化甚至加重。
2 结果
两组治疗第3 d、7 d后呃逆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表明两组针刺选穴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但观察组治疗第3 d、7 d后呃逆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配以肺经腧穴的治疗方法可提高呃逆治疗的临床疗效。具体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众多医家认为呃逆是胃气上逆,气机失调所致,临床多从胃论治[6],认为通过针刺胃经腧穴可以改善胃肠蠕动,调节气机升降,达到治疗的作用[7]。但叶天士云:“上焦不行,下焦不通,周身气机皆阻,肺主一身之气化,气舒则开胃进食,不必见病治病。”明确提出了呃逆不可一概从胃论治的学术观点。《景岳全书》也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从肺治胃,因为肺朝百脉,主气,可调整气机升降恒常,胃气自和,呃逆则止,呃逆从肺论治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辨证思想和法则。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生是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是由膈肌及肋间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其反射弧向心途经第6~12胸交感神经[8]。发现几乎每一个经穴都与相关脏器接受同一脊髓节段发出的神经支配,或者处于该内脏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内。发现按神经节段取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9]。而肺接受胸2~5脊髓节段发出的交感纤维的支配[10],故肺与呃逆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有助呃逆的治疗。
肺脏受邪,气机失调,可使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为呃逆。本方中肺俞、中府属俞募配穴,俞募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其内应肺,具有调节上中二焦气机之效。太渊为肺经之原穴,为肺经之母穴,能补肺气、理肺气而降逆;太渊又为脉会,肺朝百脉,调节人体气的运行,尤其善调中上二焦气机,调理肺胃气机,达到气降呃止的作用。方中迎香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鼻翼中点旁开0.5寸处,直接关乎肺与自然的气体交换,也是大肠经与胃经交会穴,加强肺胃之气联系,针刺迎香穴具有启膈、理气调中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与阳跷脉相通,且通于三焦,疏利三焦气机。诸穴配伍共奏宣上和中,升降并施之功,肺降胃和而呃逆止。人体脏腑是一有机整体,生理功能相互联系,针刺临证时不可见病治病,应全面思考,方可治病求本。
本研究治疗组患者运用针刺从肺论治呃逆,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3.8%;治疗组治疗后的呃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刺治疗呃逆从肺论治疗效显著,且能有效的改善呃逆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199.
[2]Dietzel J,Grundling M,Pavlovic D,et al.Acupuncture for persistent postoperative hiccup[J], Anaesthesia, 2008,63 (9):1021-1022.
[3]李琳轶,丁强.针灸治疗呃逆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6):2624-2626.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6]付鲲,韩舰华.针灸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呢逆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13.
[7]李宁,吴滨,张永玲.针灸疗法治疗术后呃逆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3(12):704.
[8]孙平.呃逆的发病机理及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1996,25(2):99.
[9]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0.
[10]河北新医大学.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484-1492,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