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2018-06-30高自然
高自然
摘 要: 体育课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更受学生的欢迎,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激情得以释放,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结合体育教学现状展开讨论,明确进行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有效措施,旨在通过此次研究让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运动干预 相关性
体育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树立健康运动的信念。教师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完善体育课堂活动环节,结合科学的运动干预方式,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更好地形成自我情绪调节机制。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一)心理健康及体育运动的关系
结合事实证明,运动可对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才可让身心状态更优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身心本身就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但是其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若是心、肝、脾、肺不好,将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状态。要拥有健康的身心,需要适当做运动,这就是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1]。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群体多是在教室中度过的,他们在课堂中听讲,很少会让身心得到放松与锻炼,因此这样的方式并不科学,虽然能够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听讲,但是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容易让学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以致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
(二)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在社会节奏逐步加快的今天,学生承担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学校始终遵循着应试教育的传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摆在首要的位置,以此作为评定他们综合水平的标准,考试按名次排列、班级分高低、题海战术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自卑情绪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情感方面的因素会让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学生成长的环境各异,因此会受到多种情况的影响,致使其在性格上存在缺陷。学生正处于一个过渡期,逐渐从幼稚变得成熟,此时如果他们在心理方面遇到打击,将威胁到以后的人生之路,甚至于对其终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可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十分明显。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实施对策
(一)鼓励学生在参与运动时释放情绪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科学的教学方式,采用合理的运动干预,保证学生的心理趋向健康,使其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候,适当地缓解自身情绪。只有学生将自身的情绪释放出来,才会让身心感到愉悦,同时享受到畅快淋漓的感觉[2]。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运动的意义,同时寻找到情绪的释放点,有助于他们健康身心的养成。老师应该积极地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情绪适当缓解,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创造出良好的交流空间,融洽他们的关系,使学生在此种课堂氛围中消除一系列负面的情绪,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释放情绪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言,运动更适合外向群体,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会更加激烈。那些相对于内敛的学生,可以采取舒缓的运动,这样有助于调节他们的身心,督促学生寻找到更适宜的方式宣泄情绪。
(二)倡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要更有趣,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具吸引力。虽然属于教育体系中的副科,但是学生可以将其视为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体育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帮助学生树立热爱体育的信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才可感受更真实的愉悦。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精神放松的同时,明白运动的技巧,久而久之就能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3]。要求每一位老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有方向地进行设计,深刻解读内在乐趣和外在乐趣,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与帮助。所谓外在兴趣,就是指通过外界(人或物)捕捉到一些感兴趣的点,内在乐趣意指参与活动的时候,发现自我及树立自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应该關注学生的内在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迎合他们的内心需要,降低外在兴趣所造成的干扰。体育运动会因为不同性格的学生参与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运动,就可能因为并不正确的运动方式被别的学生嘲笑,从而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这样便让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调动起学生内在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设计体育运动项目的时候,应该考虑难度和强度适当,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此强化自我肯定,此类暗示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及学习信念。
(三)提倡学生在参与运动时寻找精神支点
在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员及退伍军人都属于培养新学员的首选,由于这些人本身具备优秀的品质,同时在身体机能方面有所保证,可以彰显出坚韧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承受着较大的耐受力,需要个人拥有持久的动力,可以长久地坚持着运动,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持之以恒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4]。老师应该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适当地督促他们为自己定制一个小的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逐一突破,使其形成十足的勇气,逐步削弱畏难的心理问题。人的心理及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行为属于心理的重要反应,通过心理作用,可以让自身的行为发生改变。结合心理学研究证实,依照人的行为特点分析其心理状况的结果更加真实,但只依靠个人的陈述分析心理特征并不全面。由此可见,运动干预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保证学生养成超越自我的意识,这样在落实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寻找到精神的支撑点,依照实际努力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四)促使学生在运动中展开交流
体育运动的价值可想而知,其中包含多种多样需要协作的项目,比如篮球运动,需要五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为团队的荣誉增光添彩。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不同角色的融入,感悟团队的力量。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学生并不属于合作者的关系,多是竞争为主,因此通过体育运动的介入,让学生明白团结的力量[5]。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逐步树立起来,同时在相互协作和帮助的过程中,学会互相欣赏和评价。新时期的影响使得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始终是家里的焦点,因此一旦触犯自己的利益,就会出现极大的负面情绪,长久以往,并不适合与人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其发挥应有的效力。要求老师们依照学生的特点,采取更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6]。体育教师通过分析多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保证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厚的友谊。
(五)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干预的建议
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准确判断他们的不同性格及体质,安排合理的运动项目,由此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干预。比如性格相对内敛的人,可以适当地安排瑜伽等项目。再如性格相对活泼的人,可以推荐搏击操及拳击等比较活跃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爆发力,使其更好地释放自己的情绪。老师也可提倡其他的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由此强化体育运动的美感,方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随处都有体育运动。
三、结语
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上可以通过运动干预机制适当地进行优化并合理地完善,要求老师们在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运动和心理健康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非常密切,因此,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用健康的体魄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渝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干预的相关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8):236-237.
[2]温织琳.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J].运动,2017(17):71-72.
[3]凌柳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6(15):86-87.
[4]韦兴江,梁建春.浅谈户外运动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1):9-10.
[5]李林林.对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探讨[J].体育科技,2014,35(02):85-87.
[6]任若鹏.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5):61-62.
[7]丁雪琴,高潮,张小燕,殷恒婵.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1998(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