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检《记忆的时间分层》
2018-06-30陈沁杰
陈沁杰
摘 要: 本文围绕《记忆的时间分层》系列的创作过程,分析、阐述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考,其中包括对创作动机和创作手法的回忆整理,以及对时间、空间、记忆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版画概念的理解及扩展式应用的尝试,完整阐述作者从内涵到表达、从设想到呈现、从“动机”到“超越”的全过程。
关键词: 时间 分层 记忆
一、创作缘起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能感受又无法触摸、既真实又抽象的。已处中年的我愈加对时光产生眷恋之情,想留住时间是不可能的,但是否可以尝试着运用艺术手段去凝固它、再现它呢?我想到了杜尚的《下楼梯的女人》这件作品。该作品以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呈现了一个下楼梯的裸女的全动态,这令人称奇的艺术效果在当时画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在那习惯于运用写实的手法、用单幅画面表现空间和事件的瞬间为主的时期,在呈现画面方式上会主动地避免画面内容、形象等的重复和叠加。杜尚的《下楼梯的女人》(图1)这一作品不同于当时的欣赏习惯,它将人物形象几何化加以叠加和重复,表现了动作延续的时间感。透过画面我们仿佛能听见人物走下楼梯时脚底碰击阶梯的声响。他在表现手法上的创举为绘画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后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相机的多重曝光和长时间曝光技术的逐渐成熟,类似《下楼梯的女人》的视觉效果的创作变得简单易行。琼恩·米利用照片揭示了肉眼无法辨别的瞬间,他采用多重曝光的手法再现了杜尚《下楼梯的女人》(图2)的摄影艺术效果,他的《走下楼梯》的出现获得了一片喝彩。此后运用相似手法拍摄的俄罗斯摄影师Alexey Titarenko大量使用长时间曝光的手法,呈现了苏联解体后的白俄罗斯的境遇。这“影子之城”系列作品(图3)所呈现的景象令人悚然,那鬼魅一般的人影攒动就是摄影师运用长时间曝光的艺术效果,它很好地揭示了白俄罗斯那死寂的似乎被时空遗弃的空置世界。
图1 图2 图3
以上三件作品都是表现时间的作品,这三件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坚定了我通过版画形式去表现时间的信念。
二、创作构思的构建
版画最初在中国是以复制绘画的形式出现,它与印刷术紧密相连。如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作于公元868年)和后来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芥子園画传》等,都是复制绘画类的版画作品与作品集。自1931年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后,版画有了新的发展,并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它的力量。
版画的印制手法是呈现画面的重要过程,大类上可分为独版印刷和多版印刷两种印制方法。多版印刷中又可分成多版套印、饾版印刷、一版多色和减版印刷。
独版印刷——顾名思义就是单版单色印刷,如黑白木刻就是典型的独版印刷方式印制的作品。
多版套印——这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印刷方法。就是事先刻制多块不同的版,刷上或滚上不同的颜色,最后通过分次印制在同一纸张上。这就呈现了多层次或多种色彩的画面效果。
饾版——饾版的技术是源自“复制版画”时期,是为了复制国画而发明的技术手段。它的特点是将国画中的笔画分解,每一笔或一个面分为一个版,最后将若干个版分次印制在各自的位置上,拼凑出可以乱真的国画效果。这种方法多用在水印版画中。
一版多色——一版多色分为两种,一是凹版印刷当中,常规的上完油墨之后再在版面上滚上一层油墨,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在一次印刷之后就能出现多种色彩和层次。二是在石板、丝网、木板上滚上没有调和均匀的颜色,最后出现的也是一版多色的效果。
减版——减版是绝版的过程,是在同块版上分次刻制,每次刻制之后都叠加印制在上次的画面中,最后剩下很小面积的版面。之前的印制画面的版已经不复存在。
通过对版画印制过程的认识,可以发现,版画的印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时间分层的过程。只不过通过传统印制手法印制的版画,所呈现的最后画面的效果已经将时间的概念磨灭。显然,按照传统印制过程创作的为表现时间的版画作品,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会同琼恩·米利的《走下楼梯》的作品相同。换言之,影像技术轻易所能呈现的真实的视觉效果,我们再以版画的形式重现一遍,这对我来说毫无意义。通过版画手法去表现时间的作品必须体现我们独特的优势。这样看来,把版画印制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特性分别抽离和强化,并和摄影的时间分层结合,会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所以我做了多种设想:
假如将不同的版印制在不同的纸张上,那么版画印制过程的时间性就被抽离独立了。
假如将多张印有画面的纸张像套版一样重新叠加在一起,而印制的纸张足够轻薄透明,那么所呈现的画面将会通过纸张的遮挡,自然虚化下面的画面层次,所呈现的效果将会是自然的分层。这样,版画印制过程的时间性在抽离独立之后又被重新整合在一起,而时间的概念被强化了。
再假如,我们不以一个完整的画面要求,而是将不同纸张上各自杂乱的画面进行纯粹的叠加,那么它呈现的时间性是否可见?
在想象之余,发现要很好地运用版画体现时间的概念需要一个完整的画面,而且最好是完整的画面中有一个完整的承载物,从而更清晰地表述这一概念。
经过这番思考,创作的方案得以落实——通过分层印制在多张较透明的纸张上,最后将所有独立画面进行叠加拓裱,通过纸张自然的遮挡体现时间的概念。
三、创作的意义
本系列创作的主题物是水仙。水仙其以皎洁、清新、淡雅、宁静的气质为人所喜爱。在水仙短暂的生命过程中,一瓢清水、一抹阳光是它所求的全部。它不畏冬日的冰寒,在百花凋零之际傲然绽放。它是在幽冷孤清的环境中历练的散发着幽韵之美的仙花。古人通过对幽雅安闲的水仙的解读,流露出的是或超然适意或隐逸自乐的自我情感。纵观当下的图像时代,电子科技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图像欣赏习惯的改变,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在电子图像世界里,那过眼云烟般绚丽的视觉刺激在给我们带来暂时的欢愉之时,也使我们忘却了对经典作品的静视凝神的深思之后带来的精神升华的愉悦。其乐陶陶的状态应该是源于意、发于心,而绝非来源于感官刺激。在这样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水仙的那份优雅的恬静显得尤为珍贵,对水仙的解读是静思的过程,也是精神升华的过程。传达水仙的气息和生命的短暂,创作出纯净无杂的画面让观者静视静思,以触动他们沉睡的心源,这是我的创作意图,也是我作为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本系列创作是在版画观念的基础上运用了摄影的记录手段,最后运用分层叠加和灯光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创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实现了版画在套印过程中所蕴含的时间概念的抽离强化,并与摄影中的时间概念完美结合。第二,实现了版画创作使用电子摄影的手段创造出有清晰准确的叙事能力的表现。
版画分层自套色版画出现就开始存在,并在版画制作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最初的运用是能逼真地再现国画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之后,版画为了复制国画的目的减弱,宣传民意、传达民生的作用不断增强。这对版画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此版画开始走向创作之路。在创作的过程中,多版套印的手法多以增强画面效果为目的,大小面积的套色和饾版并存。版画的多版套印的概念变得更加宽泛,手法变得更加多样灵活。但版画分层过程中,那本身就蕴含的时间分层的概念一直被大家所忽略,本次创作就是基于版画多版分层的概念之上进行的一次表现时间的拓展性尝试。经过繁杂的规划、实验、总结和落实之后,创作了《记忆的时间分层》系列作品,使得版画中所蕴含的时间分层概念与作为时间切片的摄影图像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视觉效果和意义得到了完美统一,并证明了版画表现时间的可行性。
经过利用摄影图片制作版画的过程,我对图片叙事能力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简介认识。
根据《记忆的时间分层》这一题目,我们先要简要了解记忆与照片的关系。
按照柏格森的说法,记忆是“绵延”的,而以摄影手段记录下来的影像是支离的碎片,因为它脱离了时间、空间和连续性,具有“去语境化”的特征。我们常说,照片中藏着我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照片可以说是记忆的一瞬间。约翰·伯格说:“一张照片保存了时间的一个瞬间,阻止它被后来的瞬间抹去。在这方面,相片或许可以与储存在记忆中的影像相比。”按他的说法,记忆定格在某个时间时,它的特性是与照片相同的,而对于照片是时间的切片这一观念,苏珊·桑塔格的理解为:“通过精确地分割并凝固这一刻,照片见证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记忆是“绵延”的,它不是机械地储存时间地点等。它仍是连续的、语境化的,只有语境化地储存才算是记忆。它可以源于这个切片,怀旧的人完全可以通过照片中的瞬间重构记忆,重温旧梦。所以脱离了语境之流的照片是破碎的存在。
根据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延伸来说,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影像只是对事物的表层现象的记录,是它的形象或剪影,这单纯的影像并不是事物本身。因为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连续的空间、连续的时间、连续的事件都是事物不可选择的。反之,脱离了语境的事物是无法进入人们视野的“自在物”。
既然照片中的时空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连续性的语境,是一种语境的凝结,那么,作为语境切片的图像,它能完整、清晰、流利地叙述事件吗?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肯定的。摄影艺术家莎拉·梦所说:“我一直觉得摄影是可以安排、可以用画面来诉说一个故事的。我追求的画面只有最少的讯息、最少的指标,不设定的特定的环境,却能对我说话,暗示以前发生的和以后将出现的。”单幅摄影作品是可以暗示要诉说的内容,可以带领观者去向某个方向。但是无论是采用何种媒介(声音、文字、图像)来叙事,我们永远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叙事是在时间中相继展开的(哪怕是迷宫式的复线叙事,也无非是多条时间线索的并置或交错),它必须占据一定的时间长度,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要让图像这种已经化为空间的时间切片达到叙事的目的,必须使它反映或暗示出事件的运动,是人在脑子里将其延续或把它重新纳入时间的进程之中,也就是说,图像叙事首先必须使空间时间化——而这正是图像叙事的本质。我们再形象地说明叙事的概念。一张图片好比在无限空间里选择了一个区域开设了一道门,通过这道门之后便是无限的遐想,你可以上、可以下、可以左、可以右。就好比以一个点为起点画的线可以是无数根。至于会往哪个方向遐想,全凭观者对图像的理解。所以误读在这时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甚至会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基于这个特点,具有社会功能的新闻摄影才可以利用某张照片大肆宣扬,误导变得完全可能。要利用照片准确无误描述一件事情,必须重新把它放回原有的语境,让它与时间空间共同延续。也就是说在第一道门后再开几道门,让观者连续穿过几道门后他就会有方向性,误读的概率会随着门的数量的增多而降低。电视、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它们是连续性的图像所构成的叙事方式,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將图片重新放置在时间流里,连续的门洞串成一条通道,通道会引导你准确地走向作者的目的地。所以,电视等连续性的媒介在观者解读之后,误读的概率相对照片来说大大降低。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我更是坚决要将我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叠加,多开几道时间的大门,让观者体会连续图像不同的叙事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时间的流逝。
综上,我阐明了多图连续与单图之间的叙事能力的差异性。但是作为单图的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差异性有时候就是很值得利用的特点。比如说有些作者就是要观者看完他的作品之后产生各种联想或触动观者某根神经,那么他就可以利用单图形式描述。所以,在艺术表现的角度,单图与多图连续的叙事能力的差别并不是能力好坏的标准,而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柠.想象的衰变——欠发达国家精神现象解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6.
[3]吴松,宋刚.艺术经验[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2.
[4]殷双喜.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12.
[5]朱其.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6.
[6]肖鹰.美学与现代艺术概念[J].哲学研究, 2002(9).
[7]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8]杨鸿砚.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