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班教师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做法
2018-06-30黄侦琳��
黄侦琳��
[摘 要]分享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分享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能够良好的与同伴交流、进行社会性活动的基礎,为幼儿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个人主义;分享教育;个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9601
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近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着重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其行为有利于幼儿将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幼儿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一、幼儿分享的概念
某幼儿园开展过一个“自制鸡蛋饼”的主题活动,为了避免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把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个人,然后把相关的食物材料分发到每个小组中,于是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开始争抢起来,有的幼儿说:“老师她不让我吃。”有的说:“老师明明不让我用碗。”大家你争我抢,抢到手的自顾自地在一边沾沾自喜,对于其他小朋友的抗议不管不顾,根本就没有分享的状态。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举止不禁让人想到,让孩子学会分享是多么重要。在此,幼儿分享的概念就是,在孩子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又有多余的情况下,能想到别人,与别人一起共同享受。分享是快乐交流的过程,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享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人们要懂得分享,学会分享。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分享行为表现在表面和口头
就幼儿来讲,很多的分享行为仅仅是在表面和口头上说说。我们经常看到某家长劝慰自己的孩子让某某小朋友玩一会儿他的玩具,孩子的表现就是非常谨慎的让对方看一看、摸一摸等,有些虽然是把玩具放到其他小朋友手中,但是马上又会抢回来。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些表现就已经是分享了。
(二)害怕分享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们发现,一些不愿意进行分享的幼儿当中,有一些孩子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有一种惧怕心理。由于他们对于分享的不理解,认为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就不是自己的了,就是被别人占有,不再属于他。所以有些家长提出分享建议的时候,这些孩子就会把东西藏起来,或者哭闹。这种现象在幼儿间的相处中经常可以看到。
三、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教育策略浅析
(一)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楷模,所以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时刻都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校要抓住机会做好幼儿的行为示范。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要过于溺爱,尤其是家中的双方老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很多的独生子女养成很多的不良习惯和不好的性格。因此,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在平时就要端正态度和方式。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来传达给孩子什么是分享,应当怎样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分享和平等,要经常对孩子的分享行为给予认可和鼓励表扬。
(二)教会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从进入小班接受教育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慢慢地产生分享意识,慢慢地做出分享行为,教师应当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方式:平等分享、共同分享、轮流分享以及主宾关系的分析。平等分享很多的孩子基本都可以接受,但是他们在实施平等分享时,大多都是针对那些熟悉的小朋友,对于陌生的新朋友还是非常拒绝一起分享的。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共同分享就是教会孩子们相互配合,互相帮助,让他们做一些需要相互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任务或者游戏,从而让他们学会共同分享,相互合作。轮流分享,就是以轮流的形式让孩子们都能获得享受,是公平公正的享受。轮流分享不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快乐,还教会他相互尊重和遵守秩序的意识。先宾后主的分享就是教育小朋友,要明白到了别人家里,自己是客人,要学会忍耐,尊重主人,懂礼貌。
(三)训练幼儿的分享技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有分享的意愿,但由于不知道怎样做,也就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分享行为。比如,一个幼儿带了一辆新的玩具遥控车到幼儿园。老师问:“可以把你的新车给小朋友玩吗?”他回答:“可以。”老师说:“现在给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很多小朋友都想玩,我不知道该给谁玩。”还有的幼儿对该类问题的回答是:“我只有两颗糖,有四个小朋友想吃,我分不开。”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要注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具体方法,以使孩子们的实际分享行为得到增强和提高。
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体现,小班开始对幼儿进行分享的教育,能够使孩子养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小班教师们在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榜样,通过故事教学、榜样学习等不同的方法,激发出孩子们分享的意识,正确地引导幼儿的健康成长。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