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科学教学中S—T分析法的个案研究

2018-06-30吉琳陈凯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科学教学

吉琳 陈凯

[摘 要]S-T分析法是一种采用可视化图形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化的客观教学分析法。运用S-T教学分析法,对小学科学的名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提供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S-T分析法;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6402

教学互动是反映科学课堂师生行为的重要标志,研究师生课堂行为有利于教学策略的改进,有利于教师课后反思的深入,有利于向名师学习的导向。但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复杂,动态变化,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如果只是依靠定性观察科学课堂,往往掺杂很多主观因素,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S-T分析法适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是目前国外研究较为成熟的教学分析工具。利用S-T 分析法可以避免研究者主观评价课堂教学的利弊,通过有效地记录、处理和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为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定量且客观的指导性意见,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一、S-T分析法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它将教学过程以图形表示,使得研究者可以采用可視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S-T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定义行为类别。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师主导的行为,标记为T;另一类是以学生主体表现的行为,标记为S。(2)观摩教学,数据采样。通过实际观察教学过程或观看教学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数据采样,按照相同的时间间隔判断该时刻的教学行为是教师(T)行为还是学生(S)行为,借助Excel,获得S-T表格。(3)绘制S-T曲线,分析教学过程。利用S-T表格,以S为纵轴,T为横轴(各轴长度均与课堂教学用时相同),获得S-T曲线,客观分析教学过程。(4)绘制Rt-Ch图,确定教学模式。借助S-T表格,汇总相关数量,计算Rt、Ch数值,由相关值所在的区域,确定教学模式。

二、应用S-T分析法分析小学科学教学实例

目前尚未有运用S-T分析法分析小学科学教学的文献,于是笔者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教研员阮翔老师的一节小学科学课《月相变化》为研究课例。通过对本课例的分析研究,运用S-T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观摩该课例的录像时,笔者感到,本节课以交流为期半个月的月相观测活动导入,借助“贴月相活动”、总结上半个月月相特点、模拟三球位置关系的实验逐步展开探究。

1.定义行为类别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往已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借助S-T分析法,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划分为教师(T) 行为、学生(S) 行为。具体行为描述见表(1):

2.观摩教学,数据采样

数据采集是S-T分析法的初始阶段,直接影响S-T表格的绘制,对分析教学过程、判断教学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已有研究及本课例的实际用时(41分30秒),本课例采用30秒为时间间隔,在采样时,教师行为记为T,学生行为记为S。教学实录分析如表(2):

为了数据处理的便利,本课例按时间顺序依次将记录教学行为的S或T数据填入表格。“月相变化”教学用时41分30秒,记录数据83个,详细数据见图(1)。

3.绘制S-T曲线,分析教学过程

根据记录的S-T表,将相关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以S为纵轴、T为横轴绘制S-T曲线。曲线原点为教学起点,即教学起始阶段。横轴的每一个T对应课堂中以教师行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用时30秒,纵轴的每一个S对应课堂中以学生行为主导的教学用时30秒。横轴和纵轴的长度均与课堂教学用时相同。根据上述方法,得“月相变化”的S-T曲线,见图(2)。

图(2) “月相变化”的S-T曲线

竖线较长的部分主要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过程,横线较长的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分析教学过程,将本节课划分为a~e五个环节,如图3所示。a阶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T)行为较多;b阶段,学生贴月相图,学生(S)行为较多,教师指导;接着有一大段师生行为频繁互换的阶段,即c阶段,师生、生生交流讨论,个别学生演示模拟实验;随后有一段学生行为占主导的阶段,即d阶段,学生模拟实验;最后一段教师行为主导,也就是e阶段,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

客观分析S-T曲线可以看出,本节课师生、生生互动交往频繁,学生行为在某阶段占有率较高,S-T曲线较准确地反映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4.绘制Rt-Ch图,确定教学模式

S-T分析法中有两个重要的参数,即教师行为占有率Rt(教师行为数/总数)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师生行为转换数/总数)。Rt值越大(0~1),表明课堂中教师行为越多,课堂教学模式更偏向于讲授型;Rt值越小,表明课堂中教师行为越少,学生行为越多,课堂教学模式更偏向于练习型。Ch值越大(0~1),表明课堂中师生行为转换次数越多,师生间的互动频率越大,课堂教学模式更偏向于对话型。具体教学模式及标准条件见表(3):

设采样总数为N,教师(T)行为数为Nt,学生(S)行为数为Ns,相同行为的连续数为g,则师生行为转换数为g-1。如图(4)所示,本图中连数g=11。

图(4) 连续数与转换数图示

本课例用时41分30秒,以30秒为时间间隔点,行为总数是83,即N=83。教师(T)行为数Nt=40,学生(S)行为数Ns=43,连数g=39。通过数据可得,本课例中教师行为占有率为Rt=(Nt/N)=40/83=0.48,师生行为转换率Ch=(g-1)/N=38/83=0.46。根据Ch、Rt的数值与表(3),判断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对话型。

由S-T表格可知,本节课师生互动频繁,交往密切,课例中教师(T)行为与学生(S)行为比例相当,Rt、Ch数值则客观定量化地描述出本课例为师生对话型的教学模式。

三、对小学科学运用S-T分析法的思考

利用S-T分析法客观定量化分析小学科学的名师课堂,确定课堂教学的模式,理性地探究科学名师的教学特点,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虽然S-T分析法较客观、准确,却无法反映出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模拟实验时的相关动态,也看不出科学问题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肢体与表情的交流,无法呈现出科学课堂具体的、生动的语言互动内容。再者,现阶段关于利用S-T分析法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关文献十分有限,如何探讨控制变量下的课堂行为差别是S-T分析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科学教学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