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微信表情包的自我意识与形象建构实证研究
2018-06-30热依拉
热依拉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2200)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日常化,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研究显示:82.2%的受访者在上网时会使用表情包,64.9%的受访者因为有趣而使用表情包,75.0%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可以活跃气氛。表情包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多以搞怪、欢乐及调侃等内容为主。那么,大学生对于表情包的选择和使用实际上是不是在展示个人形象?
(二)理论依据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又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他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这也是他的“拟剧理论”的基本观点。[1]我们知道,在人际传播中,交往是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实现的。人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会注意自身形象的呈现方式。
在印象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都会设定自己满意的形象,并且希望这个形象能留在他人心中。所以在一定的情境下,人们会有强烈的动机——控制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在拥有印象动机之后,紧接着人们就会考虑自我形象的构建,构建过程不仅包括考虑展现什么样的形象,还包括对构建自我形象方式的选择。根据米德的观点,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2]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三)研究现状
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主体间的关系。研究者认为,在新的虚拟和真实交织的生活场域下,发展出了以趣缘为关注点的人际互动,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
李魏华[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对QQ空间中人们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行了相关的定性研究,并以“角色扮演”为中心进行分析,考察了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我呈现时扮演的社会角色特征、类型和策略,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与此同时,也挖掘了在传统场域中的“自我呈现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意。陈小文[4]则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来剖析网名中的自我呈现过程,并指出个体在网名中的自我呈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余萍[5]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晒客”的生存环境作了类型化区分,并且剖析了“晒客”在网络场域的自我呈现中所展现的独特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并指出“晒客”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也实现了理想自我呈现的结构性动因。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分析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学历等)、微信表情包使用现状(使用情况、使用行为等)、自我意识量表(心理学经典量表)以及微信使用过程中的形象建构四个部分,以此来客观地反映微信表情包使用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形象建构的相关性。
基于之前的理论,本研究旨在探求自我意识和形象建构在微信表情包使用过程中的关系,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建构呈正相关。
假设2: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有利于增强自我意识的觉醒。
假设3:微信表情包的使用状况和形象建构的成功性呈正相关,即微信表情包使用越充分,自我形象建构越成功。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通过问卷星系统设计并生成问卷,在微信、微博等终端发放并回收问卷,最后回收问卷247份,回收率100%,完成率100%。
(一)关于基本信息的情况描述
对247位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性资料描述分析,其中男生26.3%、女生73.7%;本科生46.2%,硕士及博士以上50.2%;有效样本的数据显示,本次问卷的研究对象多为20~25岁的女生,并且学历多集中在本科及以上。
(二)关于微信以及微信表情包的使用情况
关于微信聊天功能和表情包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微信聊天功能和表情包的使用率均为100%。虽然样本数量相对较少,但基本可以说明绝大部分人在使用微信聊天功能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微信表情包。
通过回收的问卷,从微信以及微信表情包的整体使用情况可得出以下内容:绝大部分人在使用微信聊天功能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微信表情包。通过分析使用、收藏、寻找表情包的情况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收藏、寻找表情包;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收藏、寻找表情包;20~25岁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收藏、寻找表情包。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通过使用微信表情包构建了一个成功的外部形象。
(三)心理学自我意识量表分析
本研究借鉴的自我意识量表来源于心理学中Duval和Wick Lund(1972年)提出的客体自我意识理论,经Fenigstein、Scheier和Buss(1975年)发展并编制的测量自我意识个体差异的量表——自我意识量表。
自我意识由3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量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注意自我私密的方面,这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观察到;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量表中,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性接近0。
自我意识量表经多位学者修订,后来由我国台湾心理学者吴静吉、陈丽婉、王文中(1989年)进行翻译和中文修订。蒋灿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其中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存在显著相关性(r=0.48),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和重测信度均大于0.7,可见该量表信度良好。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
调查中通过分析自我意识量表数据(见表1),公我意识的平均分为25.57,私我意识的平均分为34.36,社交焦虑的平均分为20.1;公我意识的中位数为26,私我意识的中位数为35,社会焦虑的中位数为20。
表1
由以上自我意识量表分析可推导出结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的意识水准都较高,可见大部分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依旧注重自我私密和公开的方面,即大部分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四)对微信表情的认知和使用感受分析
1.描述性分析。在对微信表情的认知和使用感受量表中,平均得分最高的前几个选项是“表情包能让聊天变得更有趣”(4.23)、“表情包有助于缓解我不知道说什么时的尴尬”(4.17),说明人们使用微信表情包是出于某些情绪功能的原因。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微信表情包在帮助人们表达情绪等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它的需求较大。
平均得分最低的几个选项是“表情包有时容易让我误解别人原本的意思”(2.94)、“使用表情包有时会让聊天变得空洞”(2.86),说明表情包更多的是有助于正确地表达聊天内容并且丰富聊天语境。与得分高的选项对比而言,可以得出:微信表情包的流行并不是由于群体效应而盲目流行,也不是局限在它的娱乐性,更多的是出于它满足了大众表达的实际需求。
2.因子分析。将题目的13个选项作因子分析对其降维,经多次尝试,决定取3组,KMO值为0.890,表明分组非常适用,旋转平方和载入显示67.381%,整体因子提取效果较好,于是将3组生成3个新的变量,分别命名为“正面认识”“中立态度”“负面认识”(见表2、表3)。
表2
表3 旋转成分矩阵a
3.logistics回归分析。将因子分析旋转后得出的3个变量“正面认识”“中立态度”“负面认识”作为协变量,将“您是否觉得自己通过使用微信表情建构了一个成功的外部形象”作为因变量,R方值是0.136,勉强接受3个协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正面认识”sig值为0.001,说明关系极其显著;“中立态度”sig值为0.014,说明关系也很显著(见表4、表5)。也就是说,对微信表情包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持肯定和正面态度与自认为成功建构自我形象是相关的。
表4 模型汇总
表5 方程中的变量
(五)使用微信表情包过程中对自我的建构分析
1.描述性分析。在使用微信表情包过程中对自我的建构量表中(见图1),平均得分最高的前几项是“使用表情包会注意场合”(4.22)、“使用表情包会注意对象”(4.15),说明大家使用表情包的时候会很注意场合和对象,甚至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会根据使用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调整表情包的使用,说明大多数群体在使用表情包的时候,是知道表情包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他人对自己产生看法和印象的,并且对此十分注重,即在使用微信表情包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注重对自我形象的建构。
平均得分最低的几项是“表情包是为了营造神秘自我”(2.49)、“表情包的使用影响正常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2.96),说明大众认为微信表情包使用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刻意想要塑造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形象,而多是在日常生活的形象基础上做出合适的自我形象建构。
本量表总分的平均得分为3.53,由于是五级量表,均分介于3和4之间,说明样本总体持中立态度,同样也是偏向一点认可的态度。
图1
2.因子分析。将题目10个选项作因子分析对其降维,经多次尝试,决定取3组,KMO值为0.777,表明分组较合适,旋转平方和载入显示64.426%,整体因子提取效果较好,于是将3组生成3个新的变量,分别命名为“在意自我形象建构”“在意他人看法”“神秘自我”(见表6、表7)。
表6
表7 旋转成分矩阵a
3.独立样本t检验。将因子分析得出的两个变量“在意自我形象建构”“在意他人看法”作为检验变量,将“是否定期更新自己的微信表情包”作为分组变量,做t检验分析,得出“在意自我形象建构”的sig值(双侧)为0.05。也就是说,定期更新自己表情包的人和不定期更新自己表情包的人在自我形象建构方面有显著差异(见表8)。意识。在表情包使用状况分析中,更新表情包频率更高的人认为自己构建了良好的外在形象。由此可以推论:自我形象意识强的人认为自己构建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与研究假设1对比可发现,假设成立,自我形象意识与形象建构之间存在关系,呈正相关;自我形象意识越强,个体会认为自己构建了更为成功的外在形象。
表8 独立样本检验
由因子分析生成3个新的变量,分别命名为“在意自我形象建构”“在意他人看法”“神秘自我”。由于“神秘自我”的塑造在描述性分析中已经证明大众在塑造自我时注重的是对原本生活中自我形象的坚持塑造,而不是创造新形象,这属于自我形象塑造内容的部分。所以,独立样本t检验中,我们选取了“在意自我形象建构”和“在意他人看法”这两个变量,与“是否定期更新自己的微信表情包”这一分组变量做t检验分析,得出定期更新自己表情包的人和不定期更新自己表情包的人在自我形象建构方面有显著差异,定期更新表情包的人实际上更在意自我形象建构。“是否定期更新自己的微信表情包”这一分组变量是表情包使用状况中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所以根据这项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更新表情包频率高的人有更强的自我形象建构意识。
三、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问卷及后期分析,推出了一些结论:
第一,微信表情包普及率高。20~25岁的群体,本科及以上群体在使用,他们在更新和寻找表情包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倾向性。大部分人在使用微信表情包的过程中会对形象建构这一信息有明显认知,并认为自己通过微信表情包构建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第二,受调查样本认为,自己通过微信表情包构建“神秘自我”的均分低,说明个体认为自己通过微信表情包构建的自我形象并不是新的、完全陌生的自我形象,而是现实自我形象的一种网络延伸建构。由此可以推论,大众认为使用微信表情包有利于在网络社交中构建与现实自我形象类同的形象。
第三,根据因子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更新表情包频率高的人拥有更强的自我形象建构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的虚拟并非绝对的虚拟,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真实的。个体在网络中的形象表现、互动方式及行为模式等已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狂欢表达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微信表情包的辅助下,自我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采取的策略也更加多样化,所展示的形象也更与内心设定的目标形象接近。
四、研究反思
由于自我形象建构意识和自我形象建构现实属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两部分的内容,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解决,社会评价也只能从问卷中寻找。最后实际上是在个人视域中研究社会评价部分,失去了社会评价标准,所以调研的局限性较大。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反馈也能帮助个人认识到在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有很多自我意识展示和构建自我形象的部分,但却不能给良好的外在形象提供一个确切的社会标准,这一点可能需要通过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的方式加以弥补。
[1]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04):64-70.
[2]苏振东.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传播模式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1.
[3]黄少华,李魏华,郭叶红.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J].未来与发展,2009,30(4):71-73.
[4]陈小文.QQ网名中的自我呈现[J].东南传播,2010(8):78-80.
[5]余萍.网络“晒客”的自我呈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