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高中语文课程的合理构建
2018-06-29张名
张名
摘 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对于调整和改革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内容,构建体现学科本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意义。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利于构建培养审美能力、富有人文魅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道德素养、课内外两翼齐飞的高中语文课程。
关键词: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 合理构建
一、开发审美资源,构建培养审美能力的高中语文课程
在语文浩瀚的星空里,群星闪烁,目不暇接;在文学广大的殿堂里,金玉满堂,美不胜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最丰富的审美资源,文学鉴赏是最重要的审美活動,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首要途径。在文学作品中,有柳丝拂人、暖风微熏的春色之美,有花团锦簇、绿云叠翠的夏意之美,有彩菊斗艳、红枫如霞的秋色之美,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雪域之美;有峭壁如削、奇松兀立的山岳之美,有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江河之美,有虎吼震川、龙腾搅谷的飞瀑之美,有淡雅朦胧、清新幽静的荷塘之美;有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品格之美,有馥郁如兰、挺拔如松的气质之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富有音乐美、建筑美。如《滕王阁序》,既通篇为对,又句式多变;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整句有整句的美,犹如乐音,音韵和谐;散句有散句的美,有如建筑,错落有致。语言富有意境美。语言的意境美在于通过具体、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的审美想象,进而体味出隐藏于形象背后的更为丰富生动的美的境界。语言的意境美在古典诗歌及韵文中最为典型,在现当代散文中也不鲜见,如《荷塘月色》。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巧妙地架起一座桥梁,开辟一条审美通道,把学生带入审美情境之中,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1]
二、开发人文资源,构建富有人文魅力的高中语文课程
人文精神一般指对人的终极关怀,站在新世纪的台阶上,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历史条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强烈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2]
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其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思想精华,囊括了历史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强调选文的文学属性,淡化其政治性、应用性。必修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到了90%以上;选修教材多达15本,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琳琅满目,人文视野更为广阔。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和呼唤人文精神的好机会,好途径。还要通过课内外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经常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与这些视听材料中的信息零距离接触,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精英贤达、智者哲人、大师俊杰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3]
三、开发探究潜能,构建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高中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方面,语文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
一、要打破思维的集中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传统语文教学的呆板模式和单向解读,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各抒己见,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培养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二、要打破思维的盲从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的思维成果不盲从,不迷信,能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根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正确的思维品质。它拒绝盲目从众、简单复制,使人善于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三、要打破思维的惯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具有思维指向的反向性特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词,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的心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表现的则是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开发道德资源,构建培养道德素养的高中语文课程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文”与“道”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文以载道”依然很准确地概括了德育同语文的关系。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即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所凝结的丰富、生动、宝贵的德育资源—— 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4]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发的道德资源有:胸怀天下、爱国爱民的胸襟;勤劳勇敢、质朴俭约的传统;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的风尚;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品格;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素养;见利思义、修身自律的风范;珍视亲情、孝悌恭爱的情怀;群己爱人、重视友谊的品行;仁爱温良,与人为善的美德;志存高远、发奋图强的意志;刚正不阿、守节不移的气节;潇洒旷达、笑对坎坷的气度;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开发道德资源,构建培养道德素养的高中语文课程,能够使美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真正成为青少年一代思想的主旋律。
五、开发课外语文资源,构建两翼齐飞的高中语文课程
课外语文资源,是一个广阔无垠的语文世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模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可资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
活水多多,欠缺的是发现的眼睛。课外语文资源,可以是历史的碎片、时间的浪花,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课外语文资源也必然是色彩缤纷的。统筹开发课内外语文资源,构建两翼齐飞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自然会春意盎然,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何平亮.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12).
[3]李健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考试周刊,2009(21).
[4]周蝉玉.高中《语文读本》使用方法摭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