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2018-06-29贾珍珍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学校体育课程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课堂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与方法,主张加强安全教育,引入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理论知识教育;注意教学设计科学化合理化;课堂运动技能与运动保护教育兼备;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关键词】 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原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以及学校体育设施使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是时有发生,引发的法律纠纷也是屡见不鲜。在笔者所从教的地区,就出现过一些类似意外伤害的实际案例。案例1,某校课外活动时间,高三一男生在打篮球投篮时篮球撞击篮板返回碰至鼻梁,导致鼻骨骨折;案例2 ,某小学体育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综合素质接力,有一项后退跑内容,一男生后退时摔倒用手撑地,由于该男生体型较胖,导致左手手腕骨折;案例3,某校高考体育训练队在训练实心球项目时,有一学生没有服从教练指挥,推出实心球,正好前方有同学经过,实心球擦级该同学左边头部,导致其当场昏迷。这三个案例都是笔者所从教的地区体育教师亲身经历,在处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及涉事教师都是身心疲惫。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抗性大,容易出现伤害的体育项目都不敢进行,使体育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新课标在运动技能中强调,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1]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更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真正建立安全课堂,和谐课堂。
二、体育课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体育课是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放松身心的理想殿堂。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课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成长学习带来了影响,也制约了体育课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规避意外伤害,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活动经验及教学实例剖析,发现体育课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1、体育课学生自我控制力差
现在学生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体育课成为学生放松身心的理想课堂,学生上体育课时心理上不够重视。加之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站位比较分散,教师的视线不能波及到每个同学身上,学生的心理上思想上比较放松,注意力容易分散,做动作时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加之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安全事故概率加大。
2、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准备活动不仅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能改进人体各肌群。关节、韧带的灵活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机能没有兴奋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到位
现在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平时不爱活动,身体素质差,对危险判断不足。在体育运动中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4、急救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技巧欠缺
体育课是一项特殊的学科,他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锻炼技巧,还需要教会学生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和面对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技术指导,忽视了安全保护,造成了大部分学生急救能力欠缺,面对损伤时延误了救治时机或者采用了不正确的急救措施,加剧了受伤程度。
三、体育课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快乐,健康,安全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自我防范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一定的运动损伤,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应对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而由于造成运动创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预防措施也必须是综合性的,全面到位的。通过我近些年教学经验及实际调查分析,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课堂安全预防方针,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护自己,爱护同学。同时“要懂得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了解自己、实事求是;树立目标积极进取;全面锻炼注重实效;运动有恒,经常坚持;运动有度,循序渐进;遵循规律,自我保健”。[3]做到心中有数,动中有则。
2、教学设计科学化合理化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与学生的年龄层次,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征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用,适宜的运动量。重视课堂准备活动,据调查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的受伤同学占受伤人数的45%以上,所以准备活动是不可忽视的,在安排准备活动时要有针对性,比如跑跳类项目多进行下肢韧带的拉伸,投掷类项目多安排上肢活。
3、课堂运动技能与运动保护教育兼备
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备风险,做好体育课堂的先行者。要提前设想对本次教学内容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讲授技术动作,也要讲解面对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比如本节课安排的内容中有后退跑,应该教授学生应对意外摔倒应该五指向前撑地同时身体顺势后倒,切不可用手、肩膀、手肘这些尖锐部位着地,这些部位是骨折高发部位,所谓低俗摔倒滚一圈,高速摔倒滾三圈,亦是这个道理。
4、关注差生,注重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包括身体和智力两方面。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体育课上优等生他们掌握技术快,乐于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由于体育有等身本身身体素质较好,出现运动损伤的纪律较小。往往是体育课上的“差生”,他们由于本身体型胖或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受限等原因,运动技能掌握慢,面对突发事件反应速度慢,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体育老师应对他们多提醒,多关注,多鼓励,尽量了解班级中个别 “差生”的运动习惯,运动能力水平,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及时加强安全保护,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体育课课堂实现身心健康的理念。
5、发展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行为,是一种生命本能,也是一种自觉维护生命的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保存个体的最基本能力之一。自我保护本能与技能素养应当渗透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
在体育课上,学生既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合作中学会关怀他人,帮助他人,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本义。体育课学生很少是独立的个体,在体育游戏,体育比赛,體育动作的学习中,都离不开同学相互间的配合与保护。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相互协作,主动帮助他人。比如前滚翻动作,两名同学一组,一人做,另一名同学在保护同学时要细心,主动,等做动作同学身体完全落地托颈部的手才能离开,避免做动作的同学颈部扭伤。再例如,面对体育差生,体育优等生应该与其多交流动作技巧,相互鼓励,使其从心理上克服困难,提高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
6、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理论知识应纳入体育课专项教学模块
体育运动预防与急救知识包括运动损伤的概念,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急救知识等,这些理论知识应在体育理论课中落实到每个同学,让学生具体掌握体育课经常出现的扭伤、拉拉伤、韧带拉伤,骨折,脑震荡、肌肉痉挛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课堂中同学间可相互操作练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本人在带高一某班第一节体育课就问到 “同学们,如果运动时脚扭伤了怎么办”,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出“停止运动,即刻冷敷”的处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急救知识还很匮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从基础抓起,体育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理论知识应纳入体育课专项教学模块,使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做到不怯场,不延误,将运动损伤降到最低。
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应该本着这个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在自己的课堂中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教学中,治标更要治本,处处从学生自身抓起,培养他们科学的健身方式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应急时的能力,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安全健康的运动乐园。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疗意识.教育论文.新课程教育网.
[2] 谢敏.学校体育要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文摘版)[j].自然科学,2015.4.227-227.
[3] 黎雪娟.体育课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0450-9889(2013)11A.
【作者简介】
贾珍珍(1986-)女,陕西商洛人,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现任职平利县中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