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代价分析

2018-06-29李晶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代价现代化

李晶

【摘 要】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从表面的物质文化学习到制度文化学习的变革,从表层的制度文化学习到中层的行为文化的变革;从中层的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的彻底更新的变革;从精神文化启蒙到实践与发展的重要变革。本文通过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分析了中国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所付出的社会伦理道德退步、生存意义主题价值缺失等代价。

【关键词】 现代化;文化转型;代价

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是一路坦途,每一次朝代更替,社会性质的变革都会引起波浪似的翻腾。就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来看,其历史进程虽然具有特殊性,社会变革也比其他国家更为艰难,所付出的发展代价也是巨大的。

一、从文化结构角度分析现代化探索之路

1、从表面的物质文化学习到制度文化学习的变革

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时间实际可以追溯至郑和七次下西洋,但是中国的体制没有在当时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从这一标准出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被迫从闭关锁国的状态直接面对世界诸国残酷的剥削与杀戮,让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期间,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洋务运动当属中国进行现代化探索的第一条脉络,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就是中国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用”则是西方国家推崇的科学与工商业。中国的封建性注定阻碍西方的资本侵略,这样的制度文化学习解决不了中国当时的历史问题,也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不适合这样的文化转型。

2、从表层的制度文化学习到中层的行为文化的变革

洋務运动之后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深远,中国各族都在尝试新的救国之道,在洋务运动的铺垫下掀起了又一次影响中国历史的运动,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所以将这两次运动放在一起研究是因为这两次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区别在于戊戌变法追求的仍然是君主立宪而辛亥革命则是力求民主共和,一脉相承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发展是从一种制度学习到另一种制度学习的转换,归根到底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和封建专制使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他人手里。

3、从中层的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的彻底更新的变革

中国的社会变革代价之所以比其他原发性国家的大,是因为原发性国家在经历文化转型的早期就有过精神文化的启蒙铺垫,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在精神层面进行的转型切入点,中国的启蒙运动进行得太晚,直到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才在真正意义上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转型。“五四运动”将民主科学与封建礼教专制对立起来,此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才算是真正走向了自觉轨道。当然这条道路必然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工人阶级走向政治舞台,活动范围扩大了;二是十月革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随之建立,执政党确立了;三是接受新思想、新思潮,方向明确了。

4、从精神文化启蒙到实践与发展的重要变革

真正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进入现代化快速轨道的变革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是一次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是中国在历经百年曲折和坎坷的现代化历程的艰难困苦之后所做出的科学选择,“迈开步子,大胆发展”,让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追赶落后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文化转型的代价分析

1、第一次文化转型代价分析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政治上中国同英、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同时损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将带血的手从沿海伸到内陆,白银外流,国民经济日渐萧条,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无情的掠夺与毁坏;文化上,西方各国的宗教文化在内地广泛传播,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交易的合法化使得国人的思想、身体必须依赖于侵略者,从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这些惨重的代价是屈辱的,是无法弥补的。洋务运动的开展是中国第一次尝试选择代价规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充分说明了封建地主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洋务派在受到顽固派阻挠破坏的同时,还要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权力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洋务派依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必须依赖西方国家的工业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模式,事实证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是历史必然。

2、第二次文化转型代价分析

西方列强的吞食程度加重,民族危机愈演愈烈,此时国家利益与王朝利益的冲突就成了满汉冲突的核心问题。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对“戊戌变法”评价道:“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即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这一变法会使满族既得利益集团受到惨重代价,因而“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维新派也因此被推上断头台。相反,只能尝试另一种道路暴力革命,武装起义打出第一枪后,辛亥革命用短短17年的时间建立了中华民国,与之前任何革命相比较,这次革命对社会的破坏代价并没有特别大,而且,大量流血牺牲的情况也较之以前已经非常少了,这是中国现代化探索过程中代价较少、胜利较快的变革,主要原因在于清朝政府已经人心丧尽,以妥协求苟安。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其代价就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仍然没有完成,但是这一代价换取的另一方面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经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才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第三次文化转型代价分析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理想和智力来源。北洋军阀准备在《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激发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接连不断地罢课、罢工、游行、抗议。这种思想救亡运动,从代价论角度分析,属于创价活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伤亡和牺牲在所难免,但是从代价角度分析,这一次文化转型,创价大于代价。

4、第四次文化转型代价分析

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举世瞩目的。就经济而言,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型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举在经济建设方面,贡献要远远大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果。中国人民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这种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指导发展下,中国在其他方面却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要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从而付出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質疑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代价,如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社会人文价值观多样化、人的异化等问题。从社会发展层面分析,近四十年来的创价远大于代价,然而在代价规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坚持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倡导“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这些都是在创价过程中规避代价的有效做法。

三、现代化探索代价到文化转型代价的回归

人类无论处于哪一种社会阶段,从其追求的价值意义上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渐变过程,社会的物质文化亟待发展,人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是文化转型。经历现代化转型就是经历文化转型。这种由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的转变与过渡,其实质就是对原有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改造。从总体上看,文化转型的时代需求是社会经济、政治更替变革的必经之路,文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冲突和矛盾包括人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多多少少给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滑坡代价、意义缺失代价、文化异化代价三个方面。在中国进行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与社会主义的文化承载模式融合过程中曾产生过不适应、冲突、抗衡,导致全社会各方面都了发生剧烈的变化。

最明显的现象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退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儒法道墨等学派的核心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中国人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立法约束是非常自觉的,然而,无可否认,社会为追求新的制度模式和规范所付出的不合理的代价是存在的。目前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势必是弘扬积极价值,限制恶性倾向,引用弗兰克悌利的一句话:“没有道德,人类不可能达到他的目的,道德是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1]

第二个明显的背反现象就是文化和社会变革过程中造成的人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价值缺失。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后发国家,经济的转型往往先于文化变革,当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而精神文化却赶不上物质文化发展步伐,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念转变中的空档和失序,以及功利价值的扩张与人文价值规范引导约束的萎缩,都是造成意义和人文价值缺失的主要原因。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传统人安全但不自由,现代人自由却孤独。”这种迷茫感和沮丧感在先发国家存在,这种贬义人文社会科学、过分强调科技重要性却导致了人性深层的精神危机。社会的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对人文价值关怀的意义缺失代价理性分析,将意味着人的真正文化自觉。

第三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外来的西方文化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面对的两难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柔和调试。在保留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先进文化,从而推陈出新,真正的新文化只有在循序渐进地互相比较、互相争取人民接受度的过程中形成壮大,然而,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没有成为自觉时,真正的文化变革就难以实现这种自觉。

【参考文献】

[1]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8.

【作者简介】

李 晶(1988.2-)女,延安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现代化.

猜你喜欢

代价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幸灾乐祸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快乐的代价
我的女巫朋友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