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2018-06-29常蒙鲍锐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

常蒙 鲍锐

摘 要: 高校作为“双创”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双创”生态体系建设,特别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生态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在深化协同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契机,探索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内外协同的学生创新教育生态系统模式,并取得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金陵科技学院 创新教育 生态体系

一、高校创新教育现状

高校的创新教育对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双创”背景下,各高校都积极开展改革创建,搭建“双创”平台。根据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論坛上(2017)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达2300多门,相关协会、俱乐部超过10000个,创新创业教师超过26000人,说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初见成效。

据统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青年学生仅占17.43%,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问题,比如:高校学生创新知识缺乏、意识薄弱;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相关政策扶持有待完善等。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概述

协同机制是指各主体在协同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目前关于高校与其他主体协同合作的研究主要提出校企联合、政产学研合作等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又将这些模式细化为多个子模式。对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是将其视为创新生态和创业生态的加和,主要包括高校、企业、风险投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政策市场等,要素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本。

1.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分。

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外部环境。

(1)生产者。在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创新研发的动力来源,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汇集了大量的专家、学者,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坚实的研究基础。这些人才、思想、技术和成果都将由高校输送给自身和社会,形成创新源泉,因此高校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支撑主体和动力来源;与高校类似,科研机构是创新成果的开发地。但与高校不同的是,科研机构的研究通常局限于某些具体的领域,且在人力更新、组织构架和智力活力等方面不及高校;除此以外,企业和机构的研发部门也发挥着生产者的作用。

(2)消费者。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介和家庭都可以被归类为消费者,但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因而我们仅将企业划分为消费者。企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吸收来自生产者的研发成果,将其转化为自身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要素,投入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后将实践结果通过市场反馈给生产者,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循环。因此,企业是系统中的重要主体。

(3)分解者。除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外的其他社会组织都可以归类为分解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中介和家庭等。它们一方面吸收生产者提供的科研成果及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作用。

(4)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文化、资源、政策和市场等。目前我国的文化环境整体上是积极的,但受到旧有思想定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高校世界影响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的资源日趋丰富;相关政策都将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最终要回归市场,创新成果要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准确把握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以上是高校创新教育的外部生态系统,高校内部也存在一个创新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个校内教研机构、行政部门、学生组织(社团)、创新创业园和校友会等。其中,校内教研机构是创新成果的主要生产者,以团委为代表的机构是各种资源的生产者,学生社团和创业园区是主要消费者,其他机构则作为分解者。维持内部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依然是利益驱动,协同机制则主要是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调节机制主要有教学改革、职位调动、机构重组等,如图1。

2.高校创新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

将高校内外部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如图2。高校主体内部和外部其他主体之间是如此实现协同机制的:首先,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行政机构(企业赞助)、教研机构(校外导师)、创业团体(天使投资)和校友会(赞助、导师、投资)等多种模式建立;其次,高校分别通过教研机构和行政机构建立与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成果共享,高校对各项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最后,与金融机构和中介的联系主要通过行政机构建立,而与家庭间的联系则通过学生的在校培养形成。

三、金陵科技学院构建高校创新教育生态体系的启示

金陵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把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重点内容,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在深化协同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契机,探索构建以学校为中心且内外协同联系的学生创新教育生态系统模式。

1.协调统筹,健全机制,设计学生创新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

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团委联同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园管理办公室等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统筹协调全校创新教育工作。定期研讨学生创新教育,多个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梳理创新教育体系,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业、企业、科技园等共同开展创新教育的合作机制;完善创新项目申报、经费支持和学生知识产权扶持的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校友资源及组织建设,确保创新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结合办学定位和创新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制定了《金陵科技学院第二课堂成绩认证办法(暂行)》,在原有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文体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基础上,发挥创新创业类等团属特色工作的导向作用,在学时学分及相关政策上倾斜,将参加创新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纳入各专业的必修和选修环节,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实现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专业创新类课程及讲座、创新实践类活动的有机衔接。

2.三级平台链接内外资源,构建高校创新教育生态系统。

(1)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平台。筛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加强赛事平台整合共享。到2017年,基本实现通过学校自设的每年近40%学生参加的“小金陵杯”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融合衔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分层次、强实践、重孵化的创新创业竞技大平台。

(2)打造学生知识产权导航平台。学生知识产权工作一直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和创新教育的特色和亮点,致力于打造开放式、共享式导航平台,让实验室里的智慧在市场中发光发热。与此同时,将学生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共青团目标考评体系,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初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和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等内部资源,提前引导学生加入教师研发团队,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资源。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创新训练类课程和指导创新实践,并计入工作量。定期评选创新优秀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导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工作。三是校内多部门协同、校外多渠道推介的工作机制。通过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发挥团属品牌“青年之声”平台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胃口”,发掘有潜力的创意,通过举办推介会,让市场需求与创新成果实现无缝对接,为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之间搭建桥梁,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3)加强“金科创客汇”众创空间品牌建设。学校自主投资建设的大学生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已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成为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是南京市首家荣获国家级“金字招牌”的高校大学生众创空间,成为首批江苏省众创空间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承担单位,同时成为南京市唯一一家入选“江苏省众创空间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的“众创空间”。在“众创空间”里,通过利用“青年之声”等团属平台的资源优势,学生科技创新可以实现政策咨询、问题解答、需求对接、创业孵化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从2015至2017年,学校的学生专利数量一直位列南京江宁大学城驻区高校前三,实现了由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到专利整体质量提升的转变。三年来,学生专利受理总数为944项,其中发明125項、实用新型819项;学生专利授权总数为748项,其中发明27项、实用新型724项;软件著作权受理数为42项,授权数为32项。全校共转让23项知识产权成果,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3件,软件著作权3项,转化收益143万元,学生参与收益40%以上。通过对学生创新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学校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校园已形成创新氛围,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四、在实践基础上的一些思考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关于协同理论下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累,以金陵科技学院为平台进行了相关实践,形成了部分经验借鉴。但在具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和随着工作推进而产生的新问题,集中体现在高校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参与高校创新教育的教师课时和学生学分认定规则不健全,创新教育内外部协同渠道存在拥堵点,传统定向思维影响创新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等方面。这些尚未破解的难题及新情况为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提供了延续性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全国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课程逾2300门[J/OL].澎湃新闻,2017.9.25.

[2]王晓骞.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33):125-126.

[3]李小妹,纪春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的评价问题研究——基于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视角[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4]周小丁,罗骏,黄群.德国高校与国立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5):145-151.

[5]Alessandro Muscio, Davide Quaglione, Giovanna Vallanti. University regulation and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talian academic department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4,24(5):1047-1097.

[6]李政,于凡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二届全球创新与创业会议综述[N].光人民日报,2015-6-29(15).

[7]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4):58-62.

[8]张秀娥,张宝文,秦鹤.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7(5):79-85.

[9]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4):15-29.

[10]李涛.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5):124,140.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实验班工程图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
关于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