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堂九子文学创作之研究综述

2018-06-29方健霖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散文诗歌

方健霖

摘 要: 学术界对易堂九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魏”中的魏禧,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升温,易堂九子逐渐被人们了解。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集团,九子除了以气节著称之外,诗文也别具特色,近些年学者们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促进易堂九子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发掘地域文化,有必要对易堂九子的文学研究状况予以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易堂九子 诗歌 散文

易堂九子在近些年获得较大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是学术会议的召开,催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研究热潮。如2014年12月,易堂九子学术研讨会在宁都举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90余人参会,共收到论文41篇。其次,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将易堂九子作为研究对象,为易堂九子的研究积蓄了力量,如张雯《曾灿诗歌研究》、张小平《魏禧思想交游考论》等学位论文便将易堂九子作为考察对象。归纳起来,学术界对易堂九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九子生平经历、交游等情况的研究;二是九子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易堂九子的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专著有10多本,如戴存仁,邱国坤《易堂九子散文选注》和邱国坤的《易堂九子年谱》这两本书,为易堂九子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其散文选注共选论文83篇,重点突出魏禧,次则彭士望,其余诸子酌量选取,选文力求能反映九子爱国主义的风格、特点等。马将伟的《易堂九子研究》首次对易堂九子加以宏观描述、重点开掘,全书分为五章,一是易堂文人群体之形成;二是易堂九子生存状态之考察;三是易堂师友录;四是易堂学术与易堂文风;五是易堂诗学与诗风[1]。将九子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学位论文2篇,期刊论文19篇。关于魏禧的研究期刊论文71篇,学位论文19篇,魏际瑞期刊论文8篇,学位论文1篇,曾灿期刊论文5篇,学位论文2篇。彭士望期刊论文3篇,学位论文1篇。林时益期刊论文1篇。与同时代其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人相比,易堂九子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学者们对易堂九子文学创作的研究情况进行整理,以供学人参考。但因本人才疏学浅,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师友批评指正。

一、易堂九子散文创作的研究

九子的散文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誉,九子中以文著称者是宁都三魏。戴存仁的《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论及其散文》一文,将其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分为四类:(1)痛斥空疏虚伪的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2)鞭挞明朝寡廉鲜耻的昏官腐吏,赞颂坚贞爱国的忠臣义士;(3)揭露清初的暴虑统治,深切同情饥寒交迫、流离死转中的人民;(4)抒发自己亡国之痛、壮志难酬之愤及伺机一展才志的希冀之情[2]。此四点可以说全面概括了九子散文的内容。下面分别概述九子散文创作的研究情况:

1.关于宁都三魏的散文研究,在王利民《宁都三魏研究综述》中对历来研究“三魏”的家世生平及版本、文论与诗论、文学创作、思想心态四方面做了总结。在其古文方面,作者列举了戴存仁《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论及其散文》、肖烽《宁都三魏古文研究》、张云龙《清初散文三家研究》等人的文章,对历来研究三魏的文学特色、文体、美学风格三方面做了总结,指出《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出的魏禧之文的缺点[3]。

2.关于彭士望的散文研究:彭士望的散文强调真实有用,因此学者们大多从这个方向出发。如朱淋伟《彭士望诗文研究》一文,讨论其散文分类。秦良《论彭士望散文》,则是将视角放在其散文的主题,将其散文分为四类:(1)书信散文;(2)传记散文;(3)序言散文;(4)记叙散文[4]。与此相关的讨论,还有秦良《彭士望的文论和散文批评》[5]。

关于易堂九子散文研究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果虽多,但大部分集中于三魏,其他六子的散文研究显得较为冷清,二是多为综论,个论中除三魏及彭士望外,其他人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缺少研究的资料,九子著述颇丰,而能留存于世者甚少,首先是年代久远,保存不易,其次九子表现出的反清复明的思想,致使部分作品被清廷列为禁书,如《魏氏全集》(即《宁都三魏全集》)、彭士望的文集《彭躬庵集》均因“语多违悖,应请销毁”[6]遭禁毁之难;二是其他人的文学风格特征不明显,作为易堂九子中的成员,同处于一个时代,其风格特征具有普遍性、共通点,因此将易堂九子整体诗风、文风作为研究对象时,往往不將其中的某一人单独讨论。即便有的文章对九子单独阐述,也只是寥寥几百字。如《宁都县文史资料第5辑》,此书分别介绍九子的生平及诗文特点,但都没有展开,也没有具体谈某一文章;还有《江西省人物志》中的清代部分,分别介绍彭士望、李腾蛟等人,但均是大致总结其诗文特点,并未详细叙述。

二、易堂九子诗歌创作的研究

作为文人集团,九子均有诗作留存,总的来说,对易堂九子诗歌的研究与散文比起来,关注的方面要少得多,成果也较少。马将伟《易堂诗歌的主题取向》将易堂九子的诗歌内容归为三点:一是故君故国之思;二是山水田园之吟;三是游历羁旅之咏[7]。

关于易堂九子的山水诗,在时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第六章中着重探讨了“三魏”、彭士望、林时益、曾灿、李腾蛟等人的山水诗,并分别对其山水诗的诗风做了总结[8]。

由诗的主题内容转向对诗论观点的研究,马将伟的《杜诗典范与易堂诗学》中提到其诗歌观念贯以经世的思想,崇尚杜甫的“诗史”精神,这一观点得到认同,在其专著《易堂九子研究》中的第五章有专门论述。与此相关的讨论还有张兵《清初遗民诗群研究》、《客家文化与文学》。下面分别概括对九子诗歌研究的情况:

1.关于三魏的诗歌研究综述,在王利民《宁都三魏研究综述》中虽有涉及,但内容不多,只列举了三篇文章,分别对历来研究三魏的山水诗风格、魏禧的诗学观、诗歌主题做了总结。

2.关于曾灿诗歌的研究情况:邓之诚先生云:“大约易堂诸人,文学造诣首推禧,次则属灿。”[9]由此可见曾灿诗歌地位。关于曾灿诗歌的研究有学位论文1篇,期刊论文3篇。王乐为《“蟪蛄及秋死,木槿向朝荣”——清初曾灿诗歌中的生存之思》,温世亮,朱薏敏《论明遗民曾灿的诗心历程》。在张雯的《曾灿诗歌研究》一文中,对曾灿的诗歌内容、诗歌体裁、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张雯《明清鼎革与曾灿诗歌的创作变化》一文提出曾灿诗歌前后变化,由诗风工妍绰约到趋向于老朴悱恻[10]。

3.彭士望诗歌研究有周兴陆《彭士望的诗集、诗论与诗作》,文章对其诗论做了总结,指出其诗是“志士之诗”。[11]

三、易堂九子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易堂九子的文学主张及其意义,学者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论文及专著,并将其文学思想纳为以下三点:

1.真:真切、真情。在钟俊昆《客家文化与文学》第七章中提到:易堂九子认为天下之道成于真,败于伪[12],作者列举九子文章,再三强调其文学创作,理论,交友,办学,著书,无不体现其真情真意。赵园《易堂寻迹——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中,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突出易堂诸人真率、真挚[13]。

2.实:“积理”与“练识”。漆绪邦主编的《中国散文通史》中:易堂诸子常以实学相标榜[14],周建华《易堂九子的思想内核是宋明理学》一文中,作者直接标明其思想内核,主张“实学与事功”[15]。在冒怀辛《方以智、易堂九子与理学》一文中,将易堂九子对理学的看法阐述得较为清楚:不全面反对理学,肯定宋末、明末所倡导的民族意识,反对近百年来理学的空虚,不切实际[16]。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分别论述九子的学术观点和旨趣,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到明清实学兴起的原因:清军入关,朝鼎更替,中心价值观崩溃,各种学潮泛起,一些怀着“国耻家仇”的明朝遗民开始深刻探索明朝灭亡的原因,寻找治国平世的良策,从而明清实学开始广泛兴起[17]。在探讨易堂诸人如何实现经世之学这个问题时,赵园《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中提到:一是落脚于现实,即访友造士,在行走和播迁之中传道自己的救世策略;二是沉进历史,寻找相应的历史经验[18]。柳春蕊《关于易堂九子立言主体性之考察》中提出:明理适用是易堂立言的宗旨[19]。同样在其文《论易堂文论思想的学术背景》中提到易堂九子有着强烈的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其“理”,重在“史”理和“变”理[20]。与此相关的讨论还有胡迎建的《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易堂九子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科学家方以智的易学》、郑汉明《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等。

3.法古创新,贵有自我。法古创新是易堂诸人文学不断保持活力的原因,强调艺术的自我特色是他们一致的观点,《论明末崇祯年间皖江散文思想的转变与影响》一文中作者指出侯方域、易堂九子、黄宗羲共同掀起了清初文坛师法唐宋的思潮[21]。史洪川的《浅析易堂九子文论思想中的“文法”论》中,提到易堂诸人力主众家、博取经史、注重变法[22]。万陆《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论》中作者将九子的散文理论归纳为三点:第一,坚持以生活为源泉;第二,强调以经世为内容;第三,在艺术上,虽然将六经奉为楷模,但强调兼取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23]。在《易堂九子与清初文稿》一文中,王检生同样提出易堂九子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强调文章的独创性[24]。马将伟《从易堂九子的古文复古理论看清初文章之取径》指出:易堂诸子所言之法是在得古人作文门径后,使古人之法变为“我”之法[25]。作者曾李安在文章《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中给予其文论极高的评价,与此相关的讨论还有柳春蕊《由“神明”到“规矩”——易堂九子的文法思想》。

易堂九子文学创作的研究有以下特点:就易堂九子的作家研究来说,主要集中在“三魏”,在作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散文研究,诗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其他六子的学术成就及传奇经历是研究易堂文化不可缺少的,这种不平衡性对发掘易堂文化极为不利。邱国坤《易堂九子年谱要录》中提到:有案可稽的易堂九子著作,目前有三十七种之多。九子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文学、教育、哲学、政治、军事、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经济等[26]。由此可见对易堂九子的研究应当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易堂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更深刻广泛地挖掘。

参考文献:

[1]马将伟.易堂九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戴存仁.清初易堂九子的文论及其散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0(2).

[3]王利民.宁都三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

[4]秦良.论彭士望散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5]秦良.彭士望的文论和散文批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

[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7]马将伟.易堂诗歌的主题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時志明.山魂水魄——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246.

[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215.

[10]张雯.明清鼎革与曾灿诗歌的创作变化[J].金田,2013(4).

[11]周兴陆.彭士望的诗集、诗论与诗作[J].文学遗产,2013(4).

[12]钟俊昆.客家文化与文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11.

[13]赵园.易堂寻迹——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漆绪邦主编.中国散文通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5]周建华.易堂九子的思想内核是宋明理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6]冒怀辛.方以智、易堂九子与理学.[J].中国史研究,1987.(4).

[17]赵瑞军.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18]赵园.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3.(2).

[19]柳春蕊.关于易堂九子立言主体性之考察[J].云梦学刊,2015(1).

[20]柳春蕊.论易堂文论思想的学术背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1]章建文.论明末崇祯年间皖江散文思想的转变与影响[J].江海学刊,2010(4).

[22]史洪川.浅析易堂九子文论思想中的“文法”论[J].河南教育,2005(95).

[23]万陆.易堂九子散文流派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9(5).

[24]王俭生.易堂九子与清初文稿.[J].南方文物,2003(1).

[25]马将伟.从易堂九子的古文复古理论看清初文章之取径.[J].暨南学报,2009(6).

[26]邱国坤.易堂九子年谱[M].南昌:江西高教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散文诗歌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