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刘禹锡的论说文

2018-06-29高琼燕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刘禹锡

高琼燕

摘 要: 刘禹锡的论说文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独到的哲学见解,在艺术上具有吐辞多讽托幽远、善于引用典故、风格简洁洗练等特点,在中唐及其以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刘禹锡 论说文 唐代文学

在名家辈出的唐代文坛,刘禹锡以其雄健豪壮的诗风耸动于当时,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古文运动家,刘禹锡创作的散文作品同样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曾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1]认为韩愈擅长有情采的记叙文,而自己擅长议论文。在他237篇散文作品中(根据陶敏和陶红雨的收集整理,不包括《陋室铭》在内的13篇尚待进一步考证的作品),论说文共有18篇,即《辩迹论》、《明贽论》、《华佗论》、《天论》三篇、《因论》七篇、《辩易九六论》、《观博》、《观市》、《论书》、《名子说》,这些论说文既是他散文创作的精华,又是他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研究刘禹锡的议论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刘禹锡及其散文创作。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对刘禹锡的议论文进行分析。

一、刘禹锡的论说文的主要思想内容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2]。考察“论”这种文体,主要是把是非辨别清楚,不仅对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的研讨,而且深入追究抽象的道理,更把论述的难点攻破钻通,深入挖出理论的终极。刘禹锡针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各种社会积弊尤深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用人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刘禹锡的政治主张

1.政治声誉和管理实效并重

针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方镇首领各自为政,选用亲信爪牙充任地方长官,“子视卒而芥视民”、“鸷其理而蛑其赋”,残暴对待百姓、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只能背井离乡流亡在外的社会现状。刘禹锡在《讯甿》中,通过徐州流亡百姓在听说新任节度使曾经是一位能够打击豪强、仁政保民的好官的消息后便纷纷携幼扶老奔赴家乡一事,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政治上的“声实”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处理政治上“声”与“实”的关系时应从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当政治局势还比较安定时,如果政令松弛,百姓违法,就应该采取“实先声后”的办法,严格执行法律,大力加强治理,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实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治声誉;当政治局势处于混乱状态、老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应该采用“声先实后”的方法,需要先用政治声誉感召百姓,使他们的心先安定下来,再对他们进行教化管理。然而要想通过做出政绩获得政治声誉,关键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把政治上获得的声誉做到名副其实,就要一以贯之,坚持到底。

2.继承和变革同行

针对中唐社会积弊深重、“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的社会现实,在《鉴药》一文中,他通过医生“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的医治措施喻为政之道,告诫执政者切不可“循往以御变”,因循守旧,不思改革。认为执政者治理国家跟医生用药治病一样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采取适宜的措施。当社会呈现出积弊深重的状况时,应该“用毒以攻疹”大胆地采取一些改革措施,革除其弊政。在社会积弊有所改善的时候,应该“用和以安神”采用一些比较缓和的措施维持其稳定,强调“变”和“革”在为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他所强调的这种“变革”并非是对过去的一概否定,事实上刘禹锡在强调“变革”的重要作用时,也在强调合理地继承。这从他的《辩迹论》可以看出,在文中他提出了“非必变”和“审所当救”的观点,所谓“非必变”即指合理地继承,就是强调在对代旧的政治措施的态度上,不能不加分辨地全盘推翻,而是应该“审所当救”,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革。

(二)刘禹锡对选人用人的主张

1.择贤用能的选才观

针对中唐在选贤任能上存在的问题,刘禹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在《原力》一文中他针对中唐“文教失宜,武臣用奇”的社会弊端,通过对宦官的力士仅仅因为力气很大就能名声显赫而那些怀才不遇的贤才却只能默默无闻,沉沦下僚的对比描写,指刺时弊,抒发怨愤。在《说骥》中通过一匹良马在不识货的主人那里以“常马蓄之”和在识货的主人那里以“宝马蓄之”后的巨大反差,发出“宝与常,在所遇耳”的感叹,以此说明能否择贤用能的关键在于执政者能否识别人才,而不在于有无人才。

2.惜才养才的爱才观

在《华佗论》中刘禹锡以华佗和孔融那样难得的人才最终却遭曹操冤杀的历史惨剧对那些“执生死文柄,用一恚而杀才能”的执政者予以指责和规劝,希望执政者能以史为鉴,“宽能者之刑”,爱惜人才;在《叹牛》一文中,刘禹锡则借牛喻人,通过牛的不幸遭遇指责“所求尽,所利移”的用人之道,表达自己对功臣、贤才“用尽身贱,功成祸归”的悲惨结局的无尽感慨。在《辩迹论》中,刘禹锡更是借流俗对唐太宗时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的评价进一步阐明了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人人都看得见的功绩进行衡量,而应该从本质入手,深入考察其处处为国家打算的心迹,这样才能做到选贤任能。

(三)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天论》三篇是刘禹锡哲学思想的系统体现之作;《辩易九六论》系统阐述了刘禹锡对周易古蓍筮的研究和认识;《儆舟》《鉴药》《述病》《观博》分别阐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的某个方面。

如同《天论》所说,在同柳宗元和韩愈讨论的过程中,刘禹锡完善了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看法,认为“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天和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指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即天的作用是生育长养万物,人的本领在于治理管辖万物。刘禹锡认为人能胜天的根源在于人能行法制,指出“宿命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人道昧‘法大驰”[3]。

《儆舟》借行船的經历说明危险没有固定的处所,它往往不会发生在人们感到畏惧的地方,反而常常出现在人们疏忽大意的地方,由此揭示福祸相倚的道理,其中蕴含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深刻哲理;《鉴药》通过阐述“过当则伤和”的医药之理,告诉人们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诫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述病》通过叙述作者和一个仆人同时得了同样的病,然而自己却“口不能忘味”、“心不能无思”,结果病情加重;而愚钝仆人则一切顺应自然,竟在“兀然而无知”的状态下痊愈了的事情,告诉人们利、钝各有所长,“乐于用则豫章贵,厚其生则社栎贤”的道理,告诉人们要善于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适用于不同的情况;《观博》通过叙述观人博弈时对博弈者失败的不同原因的分析和态度,说明应该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道理。

二、刘禹锡论说文的特色

(一)吐辞多讽托幽远

《新唐书》的《刘禹锡传》写道:“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4]对刘禹锡的作品的特色作了总体评价。“讽”就是“讽喻”,是用比较含蓄的话劝告或指责;“托”就是“寄托”,是指意在言外、含蓄委婉。“梦得多感慨”[5],刘禹锡的论说文中多有讽喻和寄托,他善于以比喻的方式抒发抑郁不平之情,针砭时弊,但是刘禹锡所讽喻和寄托的那些强烈的思想情感,在表达方式上是间接隐晦的,不是直接显露的。正如白居易在《哭刘尚书梦得二首》之一云“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委婉我知丘”[6]中所言,刘禹锡的很多散文用隐微深婉、曲折见意的笔法褒贬善恶,表达思想。如《辩迹论》一文,针对时人:“时之污崇视辅臣之用,房于杜迹何观焉。建官取士之制,地征口赋之令,礼乐刑法之章,因隋而已矣。二公奚施为”的发问,作者举房玄龄激励李靖领兵平定吐谷浑一事,认为“非发国之难能,起靖之难能也。靖非不克之为虑,居功之为虑也”,房玄龄“能尽财,能捍患,能去忌,能照私”,充当唐太宗和功臣之间的桥梁,协调君臣关系,为国家的稳定做出巨大功绩。指出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不能仅仅看他们对制度作了什么样的变革,而要“观书者当观其意,慕贤者当慕其心”,看他为国家做了什么打算,这是针对中唐时期的朝政变换、党同伐异的情形有感而发。正是因为刘文多有深远的讽喻和寄托,这些讽喻和寄托常常是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刘禹锡的议论文才如同柳宗元评价的那样:“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欲出”[7]——就好像肥美的鲜肉,放在火上一烤,其无穷美味就更加浓郁——比喻刘禹锡的文章本有才气和韵味,细细品读,更有味道。

(二)善于引用典故

北宋邵博说:“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餐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遂为古今绝唱。糗饵粉餈,糕类也,出《周礼》。”[8]这则小故事讲了刘禹锡作诗好用典的事。其实劉禹锡在论说文中好用典故,如宋祁所说:“刘梦得巧于用事”[9],往往通过引述前人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而不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比较典型的如《叹牛》中“是以员能霸吴属镂赐,斯既帝秦五刑具,长平威振杜邮死,垓下敌擒钟室诛”,通过连用伍子胥、李斯、白起、韩信这四个劳苦功高但“皆用尽身贱,功成祸归”结局悲惨的历史人物的典故,说明统治者对人才“所求尽矣,所利移矣”的用人之道,更能触发人的感叹、引人深思。

(三)风格简洁洗练

在结构和语言方面,刘禹锡的论说文具有篇幅短小、构思严密、语言凝练、气势奔放的特点。刘禹锡的论说文除《辩易九六论》和《天论》篇幅比较长外,其他的一般都在三百到四百字之间,篇幅比较短小。短小的篇幅,更要求文章构思严密,论证符合逻辑。如在论述《明贽论》中,刘禹锡首先分析了《礼记·曲礼》中关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所持礼品的规定及所持之物与人的志向的关系这一往事,接着分析了为什么“耿介之志,唯士得以行之”的原因,批判“责士以卿大夫之善,犹谕君以士之行”,表达自己安守本分、不僭滥,始终“耿介而一志”的志向。

善于锤炼词句是导致刘禹锡的论说文一般篇幅比较短小的重要原因。刘禹锡的论说文在语言上往往呈现出对称、凝练、生动、贴切的特点,呈现出奔放的气势。宋祁说:“刘梦得著天论三篇,理虽未及,其辞至矣。”[10]《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刘禹锡的论说文“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11]。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刘禹锡的论说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因此,他的论说文一直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好评。

参考文献:

[1][3][7][唐]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3:1084,988,1092.

[2][南齐]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1.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8[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92.

[5][清]瞿佑.归田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6][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542.

[8][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9[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8.

[9][10[宋]宋祁.宋景文笔记(中)[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862)[C].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538,543.

[11][清]永珞,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50[M].北京:中华书局,1965:1190.

猜你喜欢

刘禹锡
The Street of Mansions
“诗之国手”刘禹锡
赏牡丹
陋室铭
刘禹锡:半生坎坷天涯远,归来仍如少年郎
刘禹锡与《陋室铭》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