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代墓志盖篆书

2018-06-29黄浩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唐代

黄浩

摘 要: 唐代书法艺术高度发展,在书法教育的完善及书家的努力下,篆书也在唐中期得以复兴。墓志盖是墓志的组成部分,书体以篆书为主,真实可靠。本文就已发现唐代时期的墓志为基本材料,对墓志盖篆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唐代篆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唐代 墓志盖 篆书风格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在帝王的推崇和书法家的努力下,各书体百花齐放,篆书亦在盛唐复兴。“教育是艺术、学术昌明发达的根本,往往直接影响艺术、学术的发展”①。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发展的依托,官、私学的书法教育又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发展的保障。

唐代碑志书写的身份有了新的变化,“且唐以前书碑之役,不过书佐、典签等之职责,至唐世帝王亲自操觚,丰碑大碣,遂以名宦之笔增重,不知汉世固不如是”②。因帝王的喜好,高官、名家书写碑志盛行,书者身份的转变也使我们对唐代碑刻书法艺术有了新的认识。碑刻书法,多以楷、行为主,篆书在秦代后开市衰败;隋朝时篆书已是古体字,除在碑额志盖上偶见外,近乎消亡;唐朝篆书名家努力恢复法度,力图使篆书复兴,墓志盖篆书在此期猛增。书者身份的转变,书法水平的提高,令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墓志盖上一览唐代篆书的发展。

墓志作为中国墓葬习俗中的一部分,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定型于南北朝时期。墓志定型后,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南齐书·礼志下》:“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玄宫中有石志。参议墓铭,不出礼典,近宋元嘉中颜延之作《王球石志》。素族无碑策,故以记德。自尔以来,王公以下,咸共遵用。”③至唐代,《封氏闻见记》:“古葬无石志,近代贵贱用之。”④可见此时墓志数量增多,已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南北朝定型后的墓志,分为志身和志盖两部分,志、盖相配,如同箱奁,墓志盖书体以篆书为大宗,风格多样。我们通过对墓志盖的统计分类,唐代篆书的發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武德至开元前期的志盖篆书

篆书发展循书法史与其他书体一样,呈现随时代变化不断革新的发展规律。“自秦李斯以仓颉、史籀之迹,变而新之。特制小篆,备三方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工已至矣。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唯真、草是攻……由篆学中废”⑤。秦朝李斯构建了篆书的形式与基本法度,汉以后随着隶书、楷书的发展,篆书走向低谷。北朝后期,书法出现了一股复古潮流,篆书时兴起来,并延续至隋代。

(一)武德至贞观年间

唐初,墓志盖篆文延续北朝时的风格类型,志盖文字主要以双钩阳刻为主,多有界格。篆书字形以小篆为基础,受楷书发展的影响,并出现字体杂糅的情况。

贞观二十年(646)葬《段师墓志》,志盖篆文“段君墓志”(图1)。志盖双钩阳刻,有界格。章法舒朗,布局整齐。字形略方,笔画线条起收笔皆做圆笔,体态圆润,雄浑朴厚,含蓄沉劲,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

贞观三年(629)葬《谭伍墓志》,志盖篆文“谭氏之志”(图2)。该篆书点画粗重,方圆相兼,浑厚宽博,笔画朴拙。其“氏”字,楷书字形,“谭”、“志”字右部件又为篆书字形,楷书与篆书杂糅明显。

(二)永徽初年至开元前期

经过武德、贞观三十多年的发展,一片生机勃勃。东西两京的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其中书学设有书学博士培养书法人才。国子监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完善了唐代的书法教育体系。唐代的科举制度,无论是铨选还是贡举,书法都是重要的考试科目。这时期志盖篆文日渐规整,书法水平普遍提高,风格开始多样。双钩阳刻类型减少,无界格的阴刻篆文增多。篆书的书写性增强,且线条多有鸟虫装饰笔画。

乾封二年(667)葬《杨智积墓志》,志盖篆文“大唐故杨君之墓志铭”(图3),是这时期阳刻志盖中书法水平较高的篆书作品。笔画飘逸,收笔出锋,线条较前期灵活生动,弧度增强,有“扬波振激”,“延颈协翼,势似凌云”的意趣。

显庆四年(659)葬《皇甫弘敬墓志》,志盖篆文“大唐故皇甫君墓志铭”(图4),阴刻篆书,布局疏朗。以小篆字形为基础,呈长方形,线条匀圆挺直,流动自然,一气贯下,粗细均匀。“皇”、“甫”二字横画虽受楷书影响往上略斜,但整体看来章法比较和谐,不显呆板,“大”、“唐”、“故”、“甫”、“铭”字纵向笔画弧度增强,线条流动性比较强,中锋运笔,可做这时期阴刻志盖篆书的代表作品。

龙朔三年(663)葬《秦义墓志》,志盖篆文“秦君之志”,(图5)。“秦”字下部件似虫形,弯曲流动,“秦”、“君”、“志”字撇捺笔画收笔做水滴状含蓄收笔,小心翼翼。线条均匀瘦劲,转折自如,较前期更纤细,笔笔精道,与同期篆书有别,书法水平较高,令人眼前一亮。

二、开元至永贞年间的志盖篆书

从开元天宝年间开始,经济文化走向繁荣,称“开元盛世”,此时期五体俱兴,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篆书大家李阳冰的出现,“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⑥。《刊定说文》,使篆书的法度重新建立,为后人学习篆书提供了必要标准。《语石》记“篆书世称李阳冰无异词,不知唐时工大小篆者尚有三家:一为尹元凯,有《美原神泉碑》;一为袁滋,有《轩辕铸鼎原诗》;一为翟令问,道州元刺史摩崖多其所书也”。正是通过唐代篆书家的共同努力,复兴了沉寂千年的篆体。此时期的志盖篆文在开元初尚有悬针篆出现,此后则以李阳冰篆书风格为主,体态高古,用笔细劲有力,线条圆润,并影响后期篆书发展。

开元二十一年(733)葬《张轸墓志》(图6),志盖篆书为悬针篆,“凡竖画下端出锋的,其锋如针之悬”。篆文中每个字的纵向笔画收笔出锋,瘦劲挺直,干净利落。字形近正方,宽博大气,用笔从容锐利,线条刚柔相济,是李阳冰篆书风格地位确立之前多出现的志盖篆书,可见此时期书者书法水平普遍提高。

建中元年(780)葬《崔祐甫墓志》,志盖篆书“有唐相国赠太傅崔公墓志铭”(图7),为李阳冰书写。李阳冰的玉箸篆继承秦篆风格,线条细劲流畅,笔笔中锋,严谨整饬,起收笔圆润健劲,“力有万夫”。将小篆字形上下均等安排,用笔较秦篆更圆转,线条流动感增强。贞元二年(786)葬《封揆墓志》(图8),似李阳冰篆书风格,线条处理收尾粗细均匀,笔意浓厚,严谨有度。虽单字结体会出现扭曲、不对称的问题,但整体看来书写流畅,符合玉箸篆风格。

三、元和至天祐年间的志盖篆书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国家危机四伏,唐朝由盛转衰。唐代晚期的书法中期鼎盛的余绪下,开始走向凋敝。篆书难逃厄运,期间虽有书法家亦以中兴为己任,然文风日衰,书坛寂寥,大势已去。此期志盖篆文继承李阳冰篆书风格,影响巨大,书写中规中矩,线条统一均匀,灵动感减弱,篆书进入程式化书写模式。

元和八年(813)葬《张曛墓志》,志盖篆文“大唐谷城县令故张府君墓志”(图9)。篆书结构整饬,字形修长,线条粗细一致,基本延续了李阳冰篆书风格。书者恪守法规,小心翼翼,笔笔精细,书者水平较高。只是章法过于紧凑,略显呆板。

大中五年(851)葬《李从证墓志》,志盖篆文“唐故陇西李府君墓铭”(图10)。该篆书小篆字形,结字严禁工整。整体看来,与李阳冰篆书有一定差距,在此时期也算可观。线条刚劲有力,屈曲变化不大,方正有度。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碑额,与此书风大体一致,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志盖字形大小控制欠佳,可见此时篆书的线条力量还在,然面貌已现颓势。

咸通十四年(873)葬《崔纾墓志》,志盖篆文“大唐故博陵崔公墓志”(圖11)。该篆书一派李阳冰篆书风格,体态端庄,用笔略显生涩,线条圆润,其中“唐”、“公”字收笔含蓄出锋,与其他字方圆收笔不同。“崔”字结体稍扁,“墓”字略显松散,此时篆书的艺术感渐失,线条千篇一律,篆书走向下坡路。

帝王推崇、科举制确立、书家的共同努力为篆书的中兴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唐代开始碑刻书写身份的变化,使我们可以在石刻材料中分析唐代书法的发展。唐代篆书在墓志盖中得到体现,主要分为三个大阶段:初期受北朝复古书风影响,篆书以厚重圆润的面貌为主,志盖多阳刻,有界格,线条生涩,书法水平不高。太宗贞观年后,篆书日渐规整,开始呈现出时代特色,风格增多;中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李阳冰为首的书法家共同努力,恢复篆书法度,推陈出新,使篆书中兴,志盖多阴刻,书写性增强,书法水平普遍提高;晚期篆书多沿袭李阳冰风格,没有出其格局,阴刻篆文,线条粗细匀称,大同小异,书法创新不足,艺术性减弱。

唐代篆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篆书本身的复兴,而且使人们开始重视对古文字的继承,并促进唐代石刻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发展。篆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当下应该注意到的。不可否认,唐代篆书风格之美,影响唐代中晚期及后世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78.

②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270.

③萧子显.南齐书·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2:158.

④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6.

⑥董浩,阮元.全唐文[M]卷四百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270.

[3]赵超.古代墓志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4]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7]赵文成,赵君平.新出唐墓志百种[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千唐志斋藏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