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8-06-29姚迅
姚迅
(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 黄冈 438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突发闭塞,导致机体血液供血中断或血栓封闭最终致使心肌部位缺血性坏死的一种常见冠心病疾病[1]。据冯定安等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患者突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我国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发率也逐年上升。该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动态心电图显示、出现心力衰竭、血清心肌酶异常增高等现象,并伴有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或者休克。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性较差,若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方式不佳,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功能降低等不良现象[3]。而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在于对梗死血管冠状动脉的再灌溉,使患者缺血时间得到缓解,将缺血心肌的血流恢复正常,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为后续康复治疗奠定基础。临床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为静脉溶栓(TT)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TT治疗方式简单,易于基层医院的学习和推广使用,可改善患者预后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为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PCI具有操作方便、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时挽救患者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具有较高的预后效果[2]。为此,本次研究将分别探讨静脉溶栓(TT)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治疗与直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治疗;②患者无溶栓禁忌证或造影剂过敏病史;③患者入院时间距离持续性胸痛发病时间<12 h;③患者无心源性休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肝肾疾病、精神障碍,并且具备静脉溶栓适应证;④无哺乳期孕妇患者。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3.16±3.60)岁;心功能分级中:Ⅱ级有6例,Ⅲ级有13例;Ⅳ级有15例;梗死类型中:前壁或高侧壁心肌梗死有12例,下壁或下壁右室梗死有10例,非Q波心肌梗死有12例。观察组患者男23例,女11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6.20±4.10)岁;心功能分级中:Ⅱ级有9例,Ⅲ级有11例;Ⅳ级有14例;梗死类型中:前壁或高侧壁心肌梗死有10例,下壁或下壁右室梗死有8例,非Q波心肌梗死有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直接采用PCI治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TT联合PCI进行治疗。PCI治疗:患者术前口服300 mg的阿司匹林和300 mg的氯吡格雷,并通过静脉滴注10μg/kg的替罗非班后,控制患者收缩压>90 mmHg,并紧密检测患者血压情况。手术过程中,将6F动脉行鞘管经皮穿刺法插入患者的股动脉,选择逆行的方式经过冠状动脉口,将2 000 U的肝素注入后使用动脉造影,通过冠脉造影的方式确定梗死血管的具体分支情况,加用5 000 U的肝素,经导管引导,把导丝经入病变血管远端,在扩张病变血管时可采用气压求进行,最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给予患者服用100 mg的阿司匹林和75 mg的氯吡格雷,1次/d。TT治疗:患者入院后行静脉推注,推注的尿激酶制剂经50万U稀释,并将100万U尿激酶针剂溶于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在3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待12 h后,在皮下注射4 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时间间隔为每12 h注射1次,并连续治疗1周。最后服用300 mg/d的阿司匹林,服用3 d后每天按照100 mg的药量继续服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著,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完全消失,且心电监测显示为正常;有效,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有所改善,心电监测显示好转;无效,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LVEF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D、LVESD及LVEF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后,LVEDD及LVESD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及LVEF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及LVEF指标比较(±s)
LVEF(%)44.14±6.54 56.62±10.25 43.25±6.31 67.57±10.83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LVEDD(mm)45.10±3.06 48.39±3.05 44.26±3.16 38.24±3.20 LVESD(mm)55.17±3.29 59.10±4.52 54.16±3.20 54.21±3.16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7.06%vs 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病发症总例数为11例(32.35%),其中心力衰竭有5例(14.71%)、心律失常有3例(8.82%)、心绞痛有2例(5.88%)、心肌梗死复发有1例(2.9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发症总例数为1例(2.94%),为心力衰竭。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0.12,P=0.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最为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病发突然,患者一旦患病病情就会急速加剧。据统计,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病发时患者常伴有血清心肌酶异常增高、心力衰竭、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症状[5]。病发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斑块发生破裂,并形成血栓,最终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突发闭塞。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病发时也会导致患者突发心源性猝死,最终面临死亡。而心肌梗死的类型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为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刻不容缓。据研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尽早的将心外膜心肌恢复至正常供血的状态,并对心肌实施再灌注,将闭塞的血管及时开通,从而降低患者缺血心肌的血流时间,保障左心室功能的正常,从而提升患者康复率及改善患者生活水平[6]。静脉溶栓是以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式,虽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方便、能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症状,在经济、仪器等方面要求较低,易使用于基层医院进行治疗。但患者在经过静脉溶栓治疗后常伴随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患者康复。经静脉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低,通常情况下只在<70%内,且灌注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较长,残留狭窄的血管极易出现梗死状态,复发率较高,且患者治疗后病发症等不良情况较多[7]。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部分患者因溶栓禁忌和时间窗口的等诸多因素导致无法使用静脉溶栓治疗。且因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较差,多伴有其他系统疾病,使用静脉溶栓治疗达不到最佳的治疗状态。且部分老年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极易出现器脏出血等情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可及时挽救患者心肌,对存活的心肌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并将梗死心肌的面积逐步缩小,提升心功能的恢复能力,从而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通过对患者球囊导管引入动脉管内后重建冠心状动脉血流的方式,促进心肌血流的灌溉,且管腔残余狭窄的血流相对较少,可提升患者的心功能[8-9]。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还具有创伤小、缓解患者疼痛的优点,为此,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日后的康复治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根据相关研究显示[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IRA再通时间及程度决定,为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的方式可增加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保障患者心功能。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融合,弥补之间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为此,对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对患者加快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0]。在本次研究中则着重探讨这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后的临床疗效,并与直接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治疗后,LVEDD指标显示为(38.24±3.20)mm;LVESD指标显示为(54.21±3.16)mm;LVEF指标显示为(67.57±10.83)%。观察组LVEDD指标与LVESD指标低于对照组,而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59%;而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仅有1例患者伴有并发症,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5%,有11例患者伴有并发症。综上所述,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更高,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等不良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1] 布祖热·艾力.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5):104-105.
[2] 冯定安,戴立华,何晓青.静脉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7,49(2):118-120.
[3] 尧国军.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7,23(14):124-125.
[4] 李同平,陈亚奇.静脉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3):1913-1914.
[5] 谢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与预后[J].医疗装备,2016,29(12):108-109.
[6] 李春洁,李景悦,冯超,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25(5):293-295.
[7] 熊苗璐.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评定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7,23(22):172-174.
[8] 李艳飞,王文星.急性心肌梗死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8):945-949.
[9] 黄培清.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7):116-117.
[10]陈天宝,林荣,林守卫.半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4,2(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