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对监护室护士护理质量和职业倦怠的改善作用*
2018-06-29胡志会韩宏艳韩秀娟王翠华王志茹
胡志会,韩宏艳,韩秀娟,王翠华,王志茹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医院外科监护室 064100)
外科是临床重要的科室,其监护室更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所收治患者均需24 h动态监护,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除监护患者外还需同时进行其他护理工作,因此,对患者的监护除床旁24 h心电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外,无法全面进行24 h监护,所以易导致患者监护不及时,很多时候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救治,往往延误救治时机,影响救治效果[1]。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是新型动态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方法,监护站配备24 h监护人员,对监护室患者可以进行24 h持续不间断监护,从而有效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2]。本院建有14层外科楼,中央监护站设在第10层,负责本楼15个科室475张床位的多参数监护任务。本研究随机对本院泌尿外科护士采用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前后的护士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外科楼泌尿外科能够独立看护患者的1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16名;年龄23~43岁,平均(30.47±4.21)岁;学历:本科10例,大专8例。将未采用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前(2014年1-12月)作为对照组,将采用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后(2015年1-12月)作为试验组。并对对照组研究期间住院患者256例及试验组研究期间261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监护室采用传统监护方法,试验组采用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进行患者监护。本院建有14层外科楼,中央监护站设在第10层,负责本楼15个科室475张床位的多参数监护任务。本研究所选取的泌尿外科在第8层,由科室责任医生下达监护医嘱,电话通知监护室,监护室护士调试好床旁监护仪后到病房进行监护,将各项生命体征信息告知医生。返回监护室,将患者信息上传至电脑,打印监护报告,24 h时时动态监护患者,每小时记录患者监护信息,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科室责任医生。
1.3观察指标
1.3.1职业倦怠 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3]。该量表分为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共22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0级表示从来没有,6级表示每天都有。其中情感衰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0.86、0.78。
1.3.2护理质量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包括文件管理、无菌操作、护士专业知识、临床专业护理、健康教育5个方面内容,每项内容下设计5个问题,每个问题3个答案,分别记为1~3分,总分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
1.3.3患者满意度 采用冯志英等[4]研制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该量表的信度(Cronbach′ s系数)为0.86,经专家认可其效度较好;该问卷共有20个条目,总分100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69~90分为满意;60~69分为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护士干预前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得分较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较低,表明两组护士均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干预后两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得分降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护士护理质量分析 见表3。试验组护士在文件管理、无菌操作、护士专业知识、临床专业护理、健康教育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比较分)
2.3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见表4。试验组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4,P<0.01)。
表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2.4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 见表5。试验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1.95%,对照组总体满意度为72.65%,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2,P<0.01)。
表5 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外科各项技术水平都取得了较大进步,随着疾病发病率增加,患者群体扩大,临床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缺口较大。然而外科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术前、术后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收治的患者病情急且重,需要对其进行24 h持续监测,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监护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其他护理操作,只能定期到患者床旁观察记录1次,护士在每小时监测记录的同时,还需负责其他相关护理工作,2次观察记录之间如患者发生异常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抢救不及时,监护不到位,严重的还可导致患者死亡,同时也增加了护士工作压力[5-6]。有调查显示,63%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职业倦怠,符合重度标准者为9%[7]。因此,创新24 h监护模式,真正做到对重症患者进行24 h持续动态监护,既保证患者的监护效果,同时又能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对减轻其职业倦怠感临床意义重大。跨越楼层式中心监护站能24 h不间断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护,不仅传输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还能记忆患者各项信息,及时打印心电图及各项生命体征结果,并且通过局域网传输回科室的每台电脑,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能随时查看记录,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预防处理,从而大大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也能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及医患纠纷[8-9]。跨越楼层式中心监护站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医务人员为主的监护方式的不足,避免患者错失最佳抢救、治疗时机,使医疗隐患大大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后,试验组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得分及个人成就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的建立能够明显改善护士职业倦怠。而干预后试验组护士在文件管理、无菌操作、护士专业知识、临床专业护理、健康教育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预后及患者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的建立,在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1)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工作人员24 h不间断值班,只需在工作站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科室值班人员,便于值班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大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有效降低了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质量,同时降低了并发症、致残及致死率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10]。(2)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的实施,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及心理压力,而且为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创造了有效、有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护士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跨越楼层式中央监护站能够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时昆,安丽萍,席晶.急性心梗24 h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监测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12,36(8):626-627.
[2]谭伟峰,李迎新,陈能太,等.基于HL7的中央监护系统通信网关设计[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1,8(4):74-75.
[3]骆宏,张菡,顾利慧.单次聚焦解决模式自我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9.
[4]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9.
[5]王晓云,林兴凤,邢介玲,等.护理安全日历在病区和护理部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10-912.
[6]DE SOUZA URBANETTO J,TRAVI CANABARRO S,PRADO LIMA FIGUEIREDO A E,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SS-28 and NEMS indicator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Int J Nurs Pract,2014,20(4):375-381.
[7]张小曼,刘莹莹,许铁.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大五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165-167.
[8]吴疆,肖红著,张雅芳.决策树分析法在护理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17-520.
[9]MANN S L,MARSHALL M R,WOODFORD B J,et al.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releases Ⅱ to Ⅳ:a single New Zealand centre experience[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12,40(3):479-489.
[10]陈嘉.重症监护护理工作量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36(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