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2018-06-29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课程学情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小学)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提出“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引发数学思考;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其中,关于“引发数学思考”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考是指运用“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进行的思考,它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素养。

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数学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语:判断一个老师会教书的标准——引发学生思考。核心素养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一堂好课要遵循下列五个原则:①把握数学本质,知道学生认知;②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③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④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本质;⑤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怎样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呢?

一、立足知识本质,巧设问题促思考

张奠宙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解读教材,把握本质。我们可以纵向读教材,寻根溯源,理清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横向读教材,透过形式,看清数学知识的真实面目。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活动四部分。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每一课内容要清楚是哪个单元的,属于哪部分内容,重点培养什么能力,为有效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方向。

我在执教《比的意义》时,是这样做的。解读教材,纵向联系。在小学阶段,比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和分数之后学习的,学习比之后还要学习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比出现的意义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之间的份数关系。它在学生将来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解读教材,横向比较。人教版呈现的是长方形国旗、路程和时间,呈现出相同数量和不同数量的关系;北师大版呈现的是照片素材,观察照片的高与宽之间的关系;苏教版呈现的是生活中不同物品个数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什么情境,都抓住了比的本质属性——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数量之间的主要关系有求和或差、倍数关系,比表示的实际就是倍数关系。所以,经过教材分析,我选择为学生呈现贴近生活的素材,妈妈为小明准备了3杯牛奶和2杯果汁,你们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呈现表示3杯牛奶和2杯果汁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比,在学生心中建立比的印象。比的知识应该属于数与代数内容,运用几何直观,通过学习培养数感。这一课,学生学习轻松,理解深刻。

二、把握真实学情,巧设问题促思考

课堂以学生为本,就要了解学情。做好学前测,发现不懂的地方;在课堂认真倾听,捕捉学生存在的问题。把握学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这样的问题问到了学生的心里,而不是教师的想当然,自然能够吸引学生,促进思考。

我在执教《求商的近似数》时,事先做学前测,让学生完成下面这道题。

1.列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0÷60

2.(1)上面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收上来学前测,进行筛选与分析。有的学生发现了商是循环小数,有的学生发现了为什么商是循环小数,大部分学生得到了正确结果,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到的是错误结果。为我设计教学,预设问题,提供了依据。于是,我设计如下一道题导入新课。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速度。(单位:千米/时)

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学生。首先让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从中筛选结果是有限小数的问题进行解答。飞鱼的速度是海狮的多少倍?64÷40=1.6。然后解决海狮每分钟游多少千米?40÷60≈0.67(千米/分)。师:对比两个式子有什么发现?生:一个是有限小数,一个是循环小数。师:观察第二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生:余数每一步都是40,永远是40。师:这个“永远”是什么意思?生:能一直除下去,余数是40,商是6。师板书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这样的问题,海豚和飞鱼每分钟各游多少千米?每位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进行对比。50÷60=0.8333……≈0.83(千米/分)64÷60=1.0666……≈1.07(千米/分),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提出问题,在学生思维碰撞中解决问题,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三、创设合理情境,巧设问题促思考

创设一个情境,让思考自然发生。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比一比》,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进行测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请来1位学生,老师示范测量他的肩宽,记录下来是28厘米。4人一小组互相测量肩宽,并记录下来。然后,老师随机询问9位学生的肩宽,写在黑板上:26厘米、32厘米、35厘米、26厘米、30厘米、29厘米、33厘米、31厘米。你们认为咱们班同学的肩宽大约是多少厘米?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二年级同学的肩宽大约有30厘米。然后,我又提问,大家看教室,估计一下有多长?老师没有那么长的尺子进行测量,你们快来想想办法吧!有的学生说用步子测量,先量出一步大约有多长,再数出一共走了几步;有的学生说用一庹长来量,让他找来几名同学来测量;有的同学说用数地砖的方法来测量,让学生来数一数。在这样的情境中,促进他们的思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考”,问题是“数学思考”的火种。立足知识本质巧设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思考的,它揭示了数学的本来面目,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出发点;把握学情巧设问题,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共同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出发点;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这样的问题来自生活,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出发点。一个好问题成就一堂好课,一个好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数学思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灵魂。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福建教育,2010,(11).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数学课程学情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