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返贫风险
——以定西市深度贫困地区为例

2018-06-29李月玲何增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定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李月玲,何增平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一、理论视角及定西返贫现状

(一)贫困内涵的多维转向

返贫问题的实质,归根结底,依然是贫困问题。近年来,随着反贫困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对贫困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贫困的内涵也随之从广底和深度两个方面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其涵盖范围也从之前单一的收入贫困拓展到文化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制度贫困、生态贫困等多个方面,贫困问题也从单纯的经济现象演变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多维度贫困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的学者是阿玛蒂亚·森,其“可行能力”理论从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是和支出水平低下,更应看作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发展机会等状况本身看做一个贫困。目前,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本质,日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主流,并且逐渐纳入反贫困实践中。目前,我国的脱贫减贫目标旨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对贫困户及返贫户进行精准识别的指标体系,除收入指标外,还囊括了多个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测量多维贫困的常用指标,如教育、健康、住房、饮水安全、家庭发展等,无论是目标的设置还是指标的测量,都体现出从多维角度对贫困的把握。

(二)定西返贫现状

“返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反贫困及反贫困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由于受各类外界因素影响又重新陷入贫困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返贫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

定西市目前仍有4个深度贫困县、34个深度贫困乡镇、557个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25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70%,“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特征在该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这种贫困状态是长期累积、沉淀的结果。2017年8月,定西市对“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程度低、收入低且不稳定的脱贫人口,按照返贫处理,全市区计返贫5.67万人,返贫率达到11.41%。因病、因学、因灾、因婚丧嫁娶、因劳动力素质低下、因意外、因超生、因建房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返贫现象在定西各深度贫困县区普遍存在,返贫形势十分严峻。

二、多维视角下定西深度贫困地区返贫风险分析

从多维贫困视角来看,深度贫困地区返贫人口面临着多重返贫因素,这些因素是个人、家庭、自然、政策以及其他因素的交织叠加,对脱贫人口构成多维返贫风险困境。根据定西市北城和西寨两个乡镇2017年建档立卡返贫人口数据资料显示,导致脱贫人口返贫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收入、健康、借贷、住房、社会保障、家庭发展、教育。

(一)个体性返贫风险

在定西深度贫困地区,返贫人口的个人特征数据显示出其人力资本的严重匮乏,人力资本是劳动者在知识、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严重匮乏使脱贫人口后续发展乏力,是脱贫人口面临的首要返贫风险。

1.健康水平风险。

个体的健康水平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基本支撑。定西北城和西寨两个乡镇2017年建档立卡返贫人口数据资料显示,返贫人口中残疾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加上身体较弱的人口,比例共计达63.07%,身体健康人口仅占36.93%。这一数据反映出返贫人口身体状况普遍较差,这直接导致返贫人口劳动能力的缺乏,加大了脱贫人口重新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说明疾病是贫困家庭返贫风险的主要源头,贫困、返贫与疾病具有共生现象。

2.教育水平风险。

在人力资本中,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美国学者米歇儿指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教育都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育发展不足是返贫的重要原因。定西北城和西寨两个乡镇2017年建档立卡返贫人口数据显示,全部返贫人口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其中,文盲所占比例高达47.49%,小学文化程度占到31.66%,初中文化程度仅占20.85%。显然受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技能缺乏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弱化,是制约脱贫人口无法有效持续脱离贫困的重要原因。

3.观念落后风险。

文化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维系着贫困家庭的生存与贫困的再生。从贫困文化的角度来看,落后的观念成为贫困人口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掣肘,即使面临使其摆脱贫困的机遇时,贫困人口由于长期处于贫困中形成的惯性思维,也会使其抉择趋于保守,或者不敢跨越出尝试的步伐,或者难以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无法有效把握住发展机遇。这对贫困家庭的长期发展来说尤为不利,很容易使其再次陷入贫困。

(二)家庭性返贫风险

家庭性返贫风险主要把家庭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本而导致的返贫风险。社会资本是家庭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它有助于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合作。若缺乏社会资本,人们的抗风险冲击的能力低,发展机会少,很容易发生贫困或返贫。

1.家庭疾病风险。

定西市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比例高达21%,由于当前医疗费用高昂、社会保障层次不高等因素,普通家庭中有一个成员患有大病就会将该家庭拖入贫困的深渊,而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呈现出网络规模较小、亲缘比例较高、空间临近及交往频度高的显著特点[1]。这一特点决定了贫困家庭难以从其社会关系网中获得较高支持,因此也使脱贫人口在面临家庭疾病风险的时候呈现出明显的贫困脆弱性特征。

2.家庭教育风险。

定西北城和西寨两个乡镇2017年建档卡返贫人口数据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有辍学学生12人,所占比例为3.02%,这一因素并未构成脱贫人口返贫的显著因素。这与目前我国已经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负担减轻密切相关。但是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所需支出的费用会大幅增加,逐年增高的学费和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陷入困局,也使一些长期靠举债供养学生上学的农村家庭陷入赤贫[2]。据岷县多年对全县返贫人口的调查、统计和测算,其返贫人口中因学返贫占到15%,支付子女教育的高昂学费是导致已脱贫人口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3]。

3.市场应对能力缺失风险。

目前,定西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化将贫困人口纳入市场体系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人口要想获得并实现收益,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市场风险敏感性与风险规避能力。而贫困人口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当其在脱贫初入市场时,市场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返贫。同时,原有的致贫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疾病等)仍然对其发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贫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脱贫与返贫紧密交叉,返贫现象更加容易发生。

(三)政策性返贫风险

政府政策与脱贫减贫的关系密不可分,政策性返贫风险主要是基于政府政策原因引发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包括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导致的脱贫人口返贫。

1.经济发展滞后。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最有效的推动力。早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就明确指出:减贫有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强大动力。定西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代表,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等基本市情,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着减贫速度,也制约着脱贫人口后期的持续发展,再加之全市贫困、生态、灾害问题叠加,致贫返贫因素复杂,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

2.社会保障乏力。

社会保障方面,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宽、社会保障深度不够、保险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情况,深度贫困地区尤其如此。目前定西市疾病医疗自费承担超过3000元,加之贫困人口本身社会资本严重匮乏,其社会关系网络在扶危济困方面作用发挥有限,此时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与保障,但是目前的制度保障措施仍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乏力致使部分脱贫人口在遇到天灾人祸风险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而再度返贫。

3.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

首先,扶贫政策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扶贫开发过程中对农田水利、交通电力、医疗卫生、职教培训等基础建设方面往往会有较大投入,但是在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可能不再持续,使得脱贫人口后续发展乏力;其次,目前虽然提出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扶贫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方式见效快、操作性强,文化方式见效慢、操作性差,基层干部对如何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同时评估中是否实现了“扶志与扶智”也很难量化,这就变相鼓励了减少文化扶贫,稳定发展机制难以健全,使激发贫困人口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纸上谈兵。第三,环境性政策方面,定西作为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是甘肃及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脱贫人口赖以发展的生计资源本身就极为贫瘠,同时还要受限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水源区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约束,短期内脱贫人口的生活发展观念及方式难以得到根本转变,致使部分脱贫人口返贫。

(四)生态性返贫风险

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贫困地区的生产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从而加剧经济贫困或导致返贫的产生[4]。

1.生态环境严酷。

定西以生态环境酷劣闻名,被联合国划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山大沟深。全市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雹洪、沙尘、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风险成为脱贫人口面临的客观外部风险。

2.自然灾害频发。

有研究表明,自然灾害与贫困呈正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导致农村贫困率上升、农村返贫现象严重[5]。从区域特征来看,定西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雹洪、沙尘、霜冻、地震、滑坡、泥石流、暴雨洪灾等主导灾害类型多,因灾返贫特征更加明显。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是灾害之下返贫的主体。

3.生产生活条件差。

定西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首先,交通不便,目前尚有1.52万公里自然村道路没有硬化;其次,饮水困难,目前还有居住偏远分散的6万人没有通上自来水;三是居住条件差,目前全市还有1.9万户C级危房需要改造,在返贫人口中住危房或新建、改建房屋没有达到入住条件的比例为13.57%。生产生活的村级自然条件是影响返贫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从多维贫困视角来看,返贫之所以发生,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个体性返贫风险、家庭性返贫风险、政策性返贫风险、环境性返贫风险分别或者共同不同重试地作用于脱贫人口,而脱贫人口缺乏有效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或机制时,返贫就会发生。

图1 返贫发生路径描述

各种返贫风险交织作用形成多条返贫路径(如图1所示)。首先,返贫问题的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建立相应的事前和事后干预手段和机制,阻断返贫发生路径,形成有效治理路径,并在持续减贫的基础上,增加脱贫人口维持其成果或状态的能力。所以,为贫困人口建立起全链条的返贫风险防范体系,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预警与补偿,应该成为贫困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反贫困政策也要以增加贫困人口抵制上述多维风险的能力为目标。

其次,从风险管理与贫困治理的成效来看,风险的事后干预相比提前预防,付出的成本要高昂很多,因此,积极的返贫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才能够有效降低和消除返贫现象,即在返贫尚未发生之时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及程度做出科学的预研预判,采取有效措施将脱贫人口从一个多维贫困风险空间解脱,使其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上述返贫风险的威胁。

再次,不同类型的返贫风险,其特点及对不同贫困人口的冲击力是不同的,需要干预的工具及策略组合也会相应不同,进行风险管控与干预时应该根据贫困人口面临的风险类型与特征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如家庭性返贫风险,需要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互助网络、分散投资和参加保险等方式进行防控;生态性返贫风险,需要借助灾害预警系统、政策保险与应急救助等工具进行干预。这对当前的贫困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突出返贫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的同时,需要针对每一户贫困人口,筛查其可能存在的返贫风险因子,梳理其面临的风险类型,评估其冲击力的大小,据此形成精准化、个人化的脱贫减贫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1]洪小良,尹志刚.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财网络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庄天慧,张海霞,杨锦秀.自然灾害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21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67个村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7).

[3]薛朝华,周国喜.甘肃岷县:30年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未来任务仍艰巨[N].中国日报,2014.7.7.

[4]姚建平,王硕,刘晓东.农业产业化的农户返贫风险研究——基于甘肃省靖远县两村庄枣农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J].经济学家,2005,(3).

猜你喜欢

定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