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历史演进与政治学分析

2018-06-29杨赵欣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政府农村

杨赵欣,王 进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引言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其农村社会发展稳定更是受到政府的重点关注,众多学者投入到西北地区农村发展的研究上来,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调研资料。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显著,而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地域资源差异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中心城市形成的商业聚集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无法有效地带动偏远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而拉大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政策驱动不合理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使其产生显著的累积滞后效应。为了改变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理念,政府参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西北地区农村发展历程经历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阶段,政府指导农村发展要从经济、政策、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出发,致力于构建“落后乡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三维发展模式。从政府的政治分析出发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加大政府政策优惠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职能,以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二、西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的理念基础: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基础,才能保证西北地区农村高效稳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农村的建设当中要注重经济、政策、产业、治理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完善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府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社会城镇化进程,更大范围地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政府在建设新农村时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之下,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西北地区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政府当前务必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加强农村基础地位要求社会坚持科学发展基础理念,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高效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完善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优惠政策以吸引大量人才资源向西北地区农村聚集,健全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服务体系,加快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

三、西北地区农村发展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地域阶级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府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对落后农村的建设有巨大贡献,中心城市利用其辐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西北地区农村发展历史进程经历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阶段,并逐渐形成“落后乡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三维发展模式,以下从西北地区农村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两方面分析农村社会的演进发展[2]。

(一)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以工促农。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对于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资源积累。从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现状来看,工业化已经得到了有效发展,发展进程正在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工业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自身的实力,对农业具备了支持、反哺的能力[3]。政府针对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实施以工促农的政策。农村良好的产业链是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然而就西北落后农村来说,还存在着农业产业链还不完整、农村投资环境各方面条件还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利用工业化的发展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共生,增加农业各个产业之间合作交流,积极促使农业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4]。以工促农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保证了社会稳定,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的农业和工业得到共同发展,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2.从乡村化到城镇化:以城带乡。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不同,西北地区社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就西北地区自身来说社会内部发展也存在着城市与农村不协调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辽阔的地域现状使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覆盖,基础教育也不能得到有效普及,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提供大量资金投入到产业当中,致使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深,严重的阻碍了西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政府针对地区发展不协调现状及时出台了“以城带乡”机制,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

西北地区有广大的地域资源和消费市场,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商业优势创造与周边落后乡村的合作机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互通。城市和城市之间建立强大的交流渠道,形成“城市效应网”,扩大了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范围,更好地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贸易交往和文化沟通,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文化综合发展[5]。政府出台的“以城带乡”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使得乡村化到城镇化的发展得到加速。

3.从乡政并立到乡政村治:权力渗透。

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矛盾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政府治理农村模式的变迁,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农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乡政并立、政社合一、乡政村治。政府权力也在农村治理模式中经历了一个向下沉淀和向上回收的过程,我国政府对农村治理模式的战略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权力渗透到西北地区农村各个方面。

我国社会自古以来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社会,为了使农村社会治理有效发展,政府开始致力于乡村政权建设,通过政治阶级化的机构把权力一层一层的渗透到基层,为了达到对农村和农民们的有效管控和治理。随着农业迅速发展,乡政并立政策逐渐无法满足新兴农村社会秩序,政府进行战略调整和土地改革,实现政治和村社的有效治理和整合。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政府在西北地区农村再进一步细化区乡制,权力下放到基层,实现了农村治理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模式,农村的基层治理组织逐层确立,政权逐层下放和渗透,推动了农村治理模式的灵活性和实践性[6]。

4.从简单劳动力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前科学技术落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农民简单劳动力,高素质人才匮乏,基础教育普及不完善,政策不健全无法吸引金融和人才等优势力量向西北地区转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政府因地制宜针对西北地区农村主要矛盾进行改革,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普及教育平衡人才结构,加强农村软实力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造大批科技实用型人才,应对农村发展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开发人才市场体系,以向农村各个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农村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提高西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7]。

(二)农村社会的发展模式:“落后乡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三维发展

1.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刺激开发潜力。

现今西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以城市商业区为中心,以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城市效应网”为辐射范围,利用大城市之间的贸易经济往来带动和反哺农村经济发展。西北地区地域资源辽阔,劳动资源众多,消费市场巨大,中心城市高速发展下能极大地刺激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的开发潜力。区域合作经济促进区域群体互动良性循环发展,中心城市商业区与落后农村互相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在农村能够使小型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区,并不断吸引优势资源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实现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下农村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2.城镇间交流密切,加强对外贸易。

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风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间隔较远。为了改变地区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政府不断投入金融要素完善西北地区城镇之间基础交通设施,密切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区域社会的发展。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区域之间的贸易交流和经济往来,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更为城镇间经济贸易交流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区域之间良性互动,各个地区之间发挥其主导产业的优势,在对外贸易之间共同进步,互利共赢。

3.统筹城乡一体化,缩小贫富差距。

城乡一体化的构建以农村为基础,城市为中心,乡镇为通道。为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加大政策实行力度,首先,为了平衡农民收入差距,加大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其次,为了引导人民正确的消费观,政府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培育高素质人才,统筹城乡发展;再次,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实现西北地区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平衡区域间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政府政策和人民生产投入积极性奠定了城乡一体化飞速发展的基础,区域之间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加强贸易往来,极大地改变了西北地区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8]。

四、政府促进西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政治学分析

(一)政府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治理措施

1.经济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经济带。

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形成,并赋予其新的发展潜力和时代内涵。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连接了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和资源富饶的中亚地区,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赋予了西北地区巨大的发展和开发潜力[9]。政府为了贯彻“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沿线经济带的形成,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第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交通建设,倡导交联相通的基础设施,促进沿线各区域经济交流,深化合作,提高整个地域经济的开发潜力。第二,建立沿线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碰撞。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可以极大凸显当地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文化的交流互通连接了经济带贸易往来通道。第三,要在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建立保护环境机制,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时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循环,进行科技创新开发绿色能源,减少生态污染,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经济带。

2.政策方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农村作为我国发展落后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风貌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一环,作为我国发展重要环节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现今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农村扶持手段以财政补贴为主,各项优惠政策为辅,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优惠政策扶持体系[10]。针对西北地区发展情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一,土地制度改革性政策制度,主要根据农村土地所有情况、土地经营、农村土地贸易等治理性问题,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改善土地管理不当等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第二,基础设施服务性政策,政府向西北地区投入资金建立健全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辐射面积,尽可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利,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性政策,政府在西北地区投入财政支持建立专业技术教育设施,在当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推动农村地区各产业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可持续有战略性意义的优惠政策。在开发和配置当地人力资源的同时,政府出台各项奖励资金、创业资金等财政优惠政策,吸引大批顶尖技术性人才向西北地区转移,为西北地区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3.产业方面:产业升级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致力于实现西北地区农村产业调整与升级,首先进行科学技术创新,通过工业技术升级改善传统产业产品,建立高新技术型产业。结合西北地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协调各个产业的发展,政府推动技术变革,改变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在产业产品生产上政府从初加工到最终成品层层把关,优化产业水平和管理质量,生产绿色合格产品,建立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经济氛围。政府对供需结构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实行到实处,加快农村多层次、多结构产业体系重组升级,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能源可循环再利用,产业结构最终达到合理化。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速度。政府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交通通讯和医疗娱乐等设施,促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演进。政府减免产业经营税,引进农村剩余人口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去,合理配置资金和人力的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4.治理方面:权力下放增加治理灵活性。

政府权力随着社会矛盾变化在西北地区农村基层经历了一个下放到向上回收再到向下渗透的过程,权力变化顺应农村治理模式变迁,提高了农村治理效率。政府权力下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户权力下放,政府对农村以前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无法满足农户对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经营权的需要,无法合理配置农村的剩余劳动资源,减缓农村发展速度,政府为了将土地经营的权利下放给农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农户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第二,企业权力下放,在西北地区的企业以前在政府中央集权下管理,制约了企业发展灵活性和潜力,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一方面给企业下放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利,有利于企业从资金、资源等各方面自身进行调控,提高生产经营销率;另一方面,政府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决策权,让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调整经营战略,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第三,行政权力下放,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政府对地区内监督调控能力有限,地方政府掌握当地即时信息,政府下放财政权、决策权到各个地方,提高地方发展的自主性。

(二)政府治理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学分析

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构建科学治理机制。

集权与分权一直是中央和地方对权力关系的博弈过程,政府致力于稳定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通过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处理好地区之间利益关系。在集权下政府能够有力调控西北地区的人力和财政资源,掌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命脉,所以政府在集权上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在分权上,政府对于财政权力的调控是重中之重,如果政府将财政权掌握的太集中,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将会失去活力,财政分权给地方过多,则会造成一系列政治问题,财政权集中分散的调控问题,政府要在不断的实践之下达到平衡,才能维护西北地区长治久安。对于像西北这样地域辽阔的地区,政府分权实施势在必行,要完善对农户、企业和行政性分全体系,将权力落实分化到地方,地方拥有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是完善分权体系关键环节。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出台监督机制强而有力的确保权力的回抽和渗透,建立一个和谐有弹性的科学治理机制。

2.优化政策建设,促进积极因素向农村转移。

对优惠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是我国政府治理西北地区重要一环,建立健全良好的优惠政策体系能够极大程度吸引各方面积极因素向农村转移。在经济方面,建立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为主,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城乡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多元化、层次化的经营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产业之间交易自由,权利平等[11]。经济上优惠政策的推行吸引了大量优秀并具有潜力的企业和金融因素,直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文化方面,政府保护西北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极鼓励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建立自然文化保护区,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培养自身文化发展核心产业,增加区域竞争软实力,在文化得到重视,科技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优秀外来人才投入到了西北地区的建设当中,成功吸引大批专业性人力资源。在生态方面,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因其特殊的地域风貌,资源开发存在难度,现今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索取资源的同时却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政府出台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并随时关注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生态破坏和城市污染现象发生,大力开发节约型农业和绿色能源,保护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利用技术和资金支持将污染能源转化为绿色能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加强政府职能,巩固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对西北地区治理主要方式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在我国是与西方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相似的特有概念。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要求政府对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干涉,既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古典经济理论的市场失灵从微观层面扩大到宏观层面,给政府宏观调控树立了理论依据,有效解决宏观层面上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供求不平衡。我国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府要掌控西北地区发展的主方向和目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在行政权力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构建科学治理机构。政府发挥各项职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致力于吸引人力、配置资源、扩大供需、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政府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利用财政职能投入大量金融要素建立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调控交通、通讯、医疗、娱乐等人民对生产生活的要求。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积极因素向西北地区聚集,发挥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合理配置资源。

4.完善基层组织,发挥农村合作社作用。

在西北地区农村,农户因为共同的利益聚集到一起,在互助互利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风险,形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体,即农村合作社。这个自治性质的团体拥有民主化、自主决策监督的管理特点,并不断地发挥着农村经济产业合作的作用。西北地区人民在农村合作社下最为实用的就是社会保障作用,包括养老、医疗、救济等功能,农民通过农村合作社结合在一起,向组织投入自身收入一定比例的收益,共同承担养老风险,并利用组织得到的资金建立基础医疗设施,满足农民医疗保障的需求。现今的农村合作社要协调好资金使用比例,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的要求,不仅在社会保障方面,在土地所有制和经济贸易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12]。政府积极借鉴各地区农村合作社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结合西北地区农村发展现状,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社体系,实现农民之间的互助互利,能够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逐步实现共同富余。

五、结论与讨论

西北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一直是政府和人民大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作用,政府调控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保持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正确方向,加快权力渗透,确保地区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利用“城市效应网”促进区域经济贸易交流,实现城镇化发展,致力于构建“落后乡村—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三维发展新模式,发挥中心城市商业圈的辐射作用,政府要想最终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经济政治现代化,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创新,要求学者不断在调研中给政府和社会真实有效的反馈。●

[1]生忠军.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研究[J].世纪桥,2012,(7):16-17.

[2]高广景.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述论[J].经济研究,2011,(1):34-36.

[3]盛乐音.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8):170-171.

[4]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以工促农”机制构建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0,(8):47-50.

[5]王亮.以城带乡合力推进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4):117-144.

[6]徐晓全.协同治理型群众组织与“乡政村治”体制转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6):103-110.

[7]李之凤.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J].甘肃科技,2008,(16):1-3.

[8]刘毅.城乡一体化对居民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305):85-91.

[9]张军.“一带一路”与新亚欧经济带建设[J].区域经济,2015,(11):110-114.

[10]李含琳.我国农村经济扶持政策体系有待创新[J].甘肃农业,2012,(9):3-5.

[11]王进.中国农村新型治理体系转型与村社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6,(10):82-88.

[12]高新宇.农村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96-97.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政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西北地区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