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诗词文言教学
——“一条线”式教学法
2018-06-29邓歌尔
邓歌尔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引 言
古典诗词以及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主动性,如何改变教师授课方法,让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提高教学成效,是现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面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条线”式教学法为高中语文诗词及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一条线”式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去现代散文、实用文体等课文之后,还有较大比例的古典诗词以及文言文需要教学。在五册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一里面有诗词及文言文四篇,必修二共十篇,必修三共十二篇,必修四共十二篇,必修五共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文章八十二篇(按照篇目计算,而非课目,如《苏轼词两首》设定为一课,其中有词两首,便算作两篇),其中诗词文言文就占到四十三篇,约占总篇目的52%,超过总篇目的一半。如此大的比例,足以见其重要性。另外,除去必修课,语文教师还需要另外开设语文选修课。同时,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都有关于诗词文言的教学。由此看来,诗词歌赋文言文的教学十分重要。
诗词以及文言文篇目繁多,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学主要还是依照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文本翻译解读法进行的。“在课堂上,高中文言文教学主要还是停留在字、词、语法的层次上,教师比较重视的是文言文翻译教学。”[1]枯燥的翻译式教学不仅体现不出老师的教学水平,更让听课的学生昏昏欲睡,学习效率低下。在高考的大环境下,教师的讲授主要是针对高考内容进行的,教师的讲课展现不出文章之美,学生也很难去感悟文章的文化意蕴。即使从应试角度出发,死记硬背的文言文知识不仅难以记忆,还不足以应付考试中灵活多变的题型。
任何一篇诗词、辞赋、论记,都不是在文学史上孤立存在的。“一条线”教学法将会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篇章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所学的整体感知,让他们体会传统文化之美。
二、“一条线”式教学法内容
简而言之,“一条线”式教学法,就是将文言文作品的流变标注在一条线上,既可以是一种文体的流变过程,也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流变过程。
1.以时间为线
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够超越历史长河而独立存在。即使自成一家,也是在文学史的范围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现在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仍是以断代研究为主,将文学史分成“三古七段”。在每一段中都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文学的流变,还缺乏较为精细和充分的研究。不能从流变的眼光看文学史的发展,便不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一些文学体裁的存在。例如,胡云翼在谈到汉代拟骚作品时,认为“文学作品如《反离骚》《广骚》《畔劳愁》无一篇不是出于拟作”,并且“这种模拟的风气的造成,不仅阻碍汉代文学的发扬光大,流毒于后世文坛者更深”。胡云翼的观点影响甚深,甚至到后来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无一不是对汉代拟骚作品进行批判。直到台湾文体学家颜昆阳第一次对“拟骚作品无甚文学价值”这一观点提出反对,认为“拟骚”在文学史的“文体源流历程中”有着“摹体以定型,变体以创化”的实际作用[2]。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以流变的眼光学习文言文,学习文学史,才是该学科的发展之道。
因此,将流变的眼光带入高中语文诗词以及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以时间为线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将高中诗词文言文分类,以类目进行适当的文学史知识串讲,帮助学生理解该题材的大致发展过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诗词以及文言文可以被分成九类,分别是:诗、词、史书类、辞赋类、序跋类、游记类、议论文类、诸子散文以及杂剧小说类。因为杂剧小说类并不按照文言文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因此,这里可供讨论的即为七类。七类中,诗大致选自《诗经》、汉乐府、唐代律诗等,词大多是宋词,如苏轼词、辛弃疾词等;史书类:《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辞赋类:《离骚》《归去来兮辞》;游记散文类:《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议论文类:《过秦论》《师说》等;诸子散文:《荀子》《劝学》等。
运用“一条线”式教学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如史书类的作品《张衡传》,学生了解该篇目出自《后汉书》后,教师应当用一条线的方式串讲史书的大致类型及作品如下:
《张衡传》是必修四里的一篇人物传记,出自范晔《后汉书》。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可用时间一条线式的方法串讲重要史书,加深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以便理解课文,扩充文学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大致介绍《尚书》《春秋》以及“春秋三传”、《战国策》等,在介绍的过程中可顺带复习学习过的该史书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这样不仅能在新课之前帮助学生复习,增加学生文学基础知识,流动的文学更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作者为线
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与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不难看出,初高中诗词以及文言文出现的作者重复率很高。这便于我们将初高中的作者通过一条线的方法进行串讲。
例如,拿东晋作家陶渊明来说,初中语文课本选有陶渊明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及散文《桃花源记》。学生在初中时期对作者有一定认识,而高中又需要学习其诗《归园田居》等,在这种条件下,可以采用以作者为线的教学法。
教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并引出新的知识。这不仅满足了青少年满足感,更会降低教师教学难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初高中诗词以及文言文作者里面还有苏轼、王维等作家都可应用此法。
三、该教学法在不同年级下的可行性
虽然高中三年的语文教育具有整体性,但是在高考大环境下,有些教学法的运用不得不分段进行。如本文所述“一条线”式教学法,为了将该教学法落实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可将年级进行分段划分:高一到高二为一个阶段,高三为一个阶段。
高一到高二这一阶段是语文新知识新课文的集中授课阶段。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多使用以“时间为线”的教学方法,除了讲授课本内的文言文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其他诗词以及文言名篇,增加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积累阅读经验,了解文学发展脉络,为阅读陌生的文言文打下语感基础。
高三是语文教学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教师已经结束新课程的讲解,开始引导学生复习。在这个阶段,以四川省为例,因初中的诗词以及文言文会列入考试范围,教师可以在该阶段以作者为线帮助学生复习。将初中、高中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串讲,不但能够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回忆已经遗忘的必考内容,更会让学生对该作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即便在考试中遇到同作者但是没有见过的篇目,学生也能够根据掌握的对于该作者的文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判断与解答。
四、“一条线”式教学法的优点与弊端
该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条线”是发展的一条线,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法的过程中,主线明晰,重点清楚,教师易把握。这是其一。其二,该教学法引导下的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在主线,即主要结构的支撑下,知识被集中在一起讲授会比分散讲授,如这次遇到这个作者便讲一句,下次再遇到该作者再讲一句要有效率得多。在分秒如金的高中教学里面,该方法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其三,使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衔接。必修课科目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都可利用该方法实现由必修课过渡到选修课的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第一,以时间为线的教学法能让学生对作品体裁有一个发展式的了解,在学习本篇章时更容易理解文章体裁甚至风格内容,对整个文学体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看待相同题材的陌生作品也可以用“一条线”上的知识去分析,可以帮助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考试中遇到不同文类,学生会有能力将其做一个分类,再结合积累的知识解答时,会清晰很多。第二,在以人物为线的教学法教学下,学生借此可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扩大对该作者整体理解后再来分析其他篇章也就不再感到过分困难。第三,“一条线”式教学法能够给学生补充数量不少的课外文言文选读。当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以及文言文之后,就会培养起相应的语感。这种语感不仅可以在应试中占优势,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提高后,更会让学生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通过该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与学习资源,这些都是超越课本的知识的,并将会成为学生内在的学识。超越课本与考试,实现学生整体水平与素质的提升,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语文知识都是内化于心而感于行的,学生在该教学法的影响下所受的熏陶程度深,时间久了,会有一个内在素质的提升,这也是该教学法的一个优点。
但是,该教学法仍有许多弊端未解决,甚至未被发现。只有待该教学法投入真正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反馈找到其不足之处并改正到真正利于学生学习之后才能算得上真正有效。毕竟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结 语
袁行霈先生“将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3]。长河是流动不息的,那我们的眼光就不应该停滞不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个人。将知识以流水般的“线”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话,会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奥秘,也会让我们看到更多隐藏的东西。
虽然该教学法未在真正教学中实践,但是期望它能够给高中语文的诗词以及文言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希望它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继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刘兴月.人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 颜昆阳.洗刷汉代“拟骚”在文学史上的污名——打开中国古代文学史诠释的新视窗研究讨论会[C].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17.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