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德两难问题”所想到的
2018-06-28冯玲君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研究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儿童通过对假设性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本文将从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讨论的层层深入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隐”与“现”的角色,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
关键词:道德两难;课堂讨论;道德价值判断力
一、 创设“两难情境”,在“真”情境中畅所欲言
(一) 运用生活实际中的素材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学生的周边生活中,具有很多的素材,教师要将其融合到教学中,引发学生经验的迁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认知冲突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诚信真可贵》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这天,小红本来和朋友一起约了去看电影,并且也买好了电影票,可谁知家里来客人了,是她几年都难得见一次面的出国归来的表姐。她该怎么办?对于这样的事例,学生都不陌生,甚至是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是选择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还是在家里陪表姐?这样的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二) 关注并辩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把生活中的事例搬上了舞台。在生活中,做好事却被讹的事情常有发生,甚至出现矛盾双方各执一词,诉诸法庭的情况,这样的事情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了挑战。帮?还是不帮?又要怎么帮?为此,在进行《孝心献老人》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进行“尊老爱老”中华美德的广泛宣传,然后给学生展示几组新闻:①2015年8月14日,14岁的汉中实验中学学生小何在路上看到一名骑电动车的老人突然摔倒在路中间,小何停下自行车,冒雨跑至老人摔倒处查看并搀老人起来,老人却说是小何绊倒了他,并索要500元治疗费。这些现象引发了网络大讨论,人们看法不一。之后,出示一张一位老人摔倒在路边的照片,問学生:如果你从老人身边经过,是扶还是不扶?将这样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两难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生活实际时,能够拥有准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而不仅仅是将道德知识挂在口头上。
②“江歌事件”,引发讨论:“朋友有难”与“自身危险”的抉择……
(三) 构设合理的道德两难故事
应该说,这一类道德两难情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自行进行虚构。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可信,这样的事情确实是能够发生的,要让学生的思考具有实际的意义。
二、 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一) 预设问题
在进行“道德两难问题”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做好问题的预设,以引导学生以挑战和质疑的方式与同学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角色认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进行预设,分步推进讨论。
(二) 进行追问
学生进行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一般都比较开放,答案只要条理清楚,论据清晰就可以,因此,学生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看法与判断,教师如果能把握契机,及时追问,就能把讨论向纵向推进。
(三) 适时点拨,提升“议”的高度
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影响,看待事物和现象总归比较粗浅,他们判断对错往往是从具体的个人观点出发的。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讨论过程中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提炼出道德判断,整理出道德推断方式,促进道德发展。再以“扶不扶老人”这个典型的两难问题为例:笔者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讨论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为自我保护而选择了不扶。虽然说道德两难问题是开放的,但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学生自己就是摔倒的老人,或是学生是摔倒老人的家属,或者学生是旁观的看客,对于扶与不扶的事情,你是怎么看待的呢?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个两难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通过争论让学生在懂得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的同时进而去思考:怎么扶既能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又尽到一个社会人的道德使命。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争论就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根本意义。
三、 把握教师角色,在“隐”与“现”中体现价值
(一) “隐身”创宽松氛围
进行“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关系,互相思考、互相推敲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是学生的“风向标”,将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施加在学生身上,而应该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开放、活跃的辩论环境气氛,以支持者和鼓励者的身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以激发表达欲望,让他们阐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选择背后的道德推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接触比各自更高阶段的道德思维,发现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他人存在冲突,促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道德推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二) “现身”导价值判断
“道德两难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议题,在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并没有固定的答案。由此可见,“价值引导”并不是让学生进行对与错的选择,而是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就以“是不是帮扶老人”来说,在学生选择冷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如果遇到麻烦,每个人都选择逃避的话,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冷漠。进而促使他们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
总之,小学品德教学中设置并指导学生围绕“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遵循尊重学生是德育主体的原则,又要注意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的结合,巧妙挖掘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质疑点,还要引导学生对眼前的道德困惑和有争议的道德问题进行合理的道德推理,才能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发生有意义的向上运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4.
[2]肖静潘泽江.论“道德两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N].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3]刘会可.小论德育教学中“道德两难教学法”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
作者简介:冯玲君,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