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作用与有效策略

2017-01-16张立奇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课堂讨论高中语文有效性

张立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不够普遍,教师不愿或不敢大胆采用讨论。本文深入分析了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作用,并从讨论小组的科学设置、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等方面探究了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一言堂”被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代替。相对来说,小学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讨论较为普遍,高中语文教师不愿或不敢大胆采用讨论,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本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验,对讨论的作用与运用做了一些探索。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通过讨论,教师发现问题,教学针对性加强。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展现其思考的轨迹,暴露学生理解的准确程度。教师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如教《小狗包弟》一课,当教师提出我们是否应该谴责巴金的背叛行为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时,学生模棱两可。这说明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以及巴金的为人性格,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进一步补充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讨论这一形式,迅速直接反馈到教师这来,教师及时发现,迅速调整。

(二)讨论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高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篇名句,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而学生往往只能想到某一方面,展开课堂讨论,能够拓宽学生思考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祝福》这课,围绕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参与,没有旁观者,大家各抒己见,并展开辩论,对文本有了深入理解。

(三)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讨论法能使学生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展开思考与分析。在讨论中,其他同学的新观点,激发自己去思考质疑,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教师提出你是否愿意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个体选择、社会责任、现代文明的弊端、诗意生活等很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经常开展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很会说,但说话没逻辑,缺乏真正的思维能力,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不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而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围绕一定的论题进行讨论,既要思考,又要表达,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在课题组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先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始健谈,原先健谈的学生说话不再信口开河。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

(一)、讨论小组的科学设置。以往讨论小组,是按照学生座位的近邻关系设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分组非常重要。全是不爱讲话的在一组,就会冷场;全是爱讲话的在一组,吵得不可开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宏调控,学生才能优势互补,各个小组都能热闹起来,各个组员都能充分参与。

(二)、讨论问题的精心选择。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是为了有讨论这一新课改的教学环节,而随意找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是典型的为讨论而讨论。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没价值的问题学生讨论半天,那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败坏课堂风气。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提供的问题应是仔细思考,精心选择的。在教学《六国论》这课时,有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的欲望,此问题表面看好像是与历史有关,实际上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1、选择突破重难点的问题

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拿来讨论,也不可能都去讨论。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与课文重难点有关的问题。教师在选择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有老师提出“小狗可能怎样死”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教《鸿门宴》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征,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选择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讨论,即可能得出答案,学生还讨论什么。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讨论不起来。有教师提出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指什么?,这一问题学术界还在争论,学生无从回答。有些教师喜欢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而偏离了讨论的最终目的。

3、选择有层次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里内含着好几个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像走迷宫一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如。教陶渊明《归园田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入仕与出仕的矛盾”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传统文人的生存困境。

(三)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

什么时候该用讨论?有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讨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教师等学生都明白了,学生都知道了,还需要讨论吗?

1、学生困惑时讨论。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不理解之处,处于困惑之时,此时教师若安排讨论,因势利导,学生参与度极高,也最有效果。如教巴金的《小狗包弟》,学生对巴金的忏悔与自责感到不易理解,不就是一条小狗吗?此时,教师提出巴金为什么因一条小狗忏悔与自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挖掘课文的主题。

2、讨论位置的灵活处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总领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应放在开头;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深化中心的问题,要放在最后。有的问题只有教师大量铺垫,学生才能有所认识的,应放在中间。有时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和文章主旨密切,要安排临时的讨论。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挺让人同情的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临时安排一场讨论:别里科夫是否值得同情?

参考文献:

[1]魏晓宇:《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初探》,《关爱明天》2014年第七期

[2]谢晋升:《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策略研究》,《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课堂讨论高中语文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