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土资源案例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2018-06-28罗娇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更好地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内容,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就本土资源案例法的含义、特点、功能及其融入课堂的路径进行阐述,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
关键词:本土资源;案例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 本土资源案例法的含义及特点
本土资源案例法是指以学生生活所在地的真实案例、文化背景等为教学载体,顺应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
本土资源案例法的主要特点有:
(一) 生活性与实践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基本课程理念要求构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以学生生活所在地的案例为媒介,且能反映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有一种主动参与的“冲动”。所谓可操作性是指选取的案例需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服务。真实的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 开放性与互动性。通过利用本土资源的案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本土资源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一个共同熟悉的话题,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 典型性与趣味性。教师在引入本土资源案例时,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典型案例可以给学生一个实践中存在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学生掌握某些管理策略、技能和习惯。使教学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学以致用。同时,通过本土资源案例能够激起学生求知欲,不断探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变成主动地挖掘知识,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 本土资源案例法的功能
(一) 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的知识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细化知识点使其与本土相关资源相结合,使学生清晰地想起身边的事物也蕴含着政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土案例学生较熟悉,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根据知识点举一反三、发现身边很多耳熟能详的事物都与政治课程中的知识点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领悟知识点本身。
(二) 促进“三方”关系和谐
结合本土资源,传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三方是教师、学生、学校。将本土案例教学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深入结合,是“三方”关系和谐的有力保障。教师利用本土资源教学,将知识点通过身边的典型案例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可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接受该知识点的过程中,既避免了因一些知识点晦涩难懂而产生学习趋避心理,又避免了因知識点本身看似与实际生活联系甚少而降低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信心及兴趣。如结合万州区三峡移民为背景产生的三峡移民精神,讲授三峡移民群众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情况下,做出的伟大牺牲精神,搬离故乡,重新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等等。
(三)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引用学生生活周围熟悉或较为熟悉的事例,将其融入教材,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灵动”。学生的兴趣细胞会受到“激励”,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本源,从而达到知其所以然。在本土资源的这个“熟人”的指引下,学生将主动参与教学,这就水到渠成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本土资源会激起学生好奇心,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领悟生活,由“灌输式学习”演变为“主动式学习”。案例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现实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极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破以往传统课堂的沉闷。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生活周围的典型事例,通过“加工”“制作”到课本具体知识点,会引起学生注意力,将知识延伸到课堂外,这恰到好处地将课堂与生活完美地结合,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学生在探索知识、感悟生活的同时,会积极参与生活,锻炼体力和思考力。从而将行动与思维全面、和谐、充分地有机结合。
三、 将本土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路径
(一) 深入把握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只有在对教材结构、层次、重难点等了然于心,才能将本土资源恰如其分的融入教材里。要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例如在经济生活《国家财政》时,在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将万州区2016年度财政支出具体方面展示出来,让学生逐项分析对应的财政作用,这可以清晰准确地让学生区分财政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2016年度万州区政府财政支出,让学生有主人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能力。
(二) 善引本土资源,精心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典型且与实际教学相联系的事例。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生活的事例与书本知识巧妙地融合。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对按劳分配概念的理解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从教材上分析,主要是从内涵和外延上把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无趣。这时候教师可以将某一学生父母的职业为例,具体分析其父母收入来源是否属于按劳分配。这既传授了知识,也关心了学生家庭生活,是局部的“家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 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高中政治课程中大多数知识点较为理论化,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如果将本土资源融入进去,学生就会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有了生活性,这样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实现快乐学习。例如在讲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时,我国是实行的按劳分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什么叫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呢?这时候将重庆万州本土资源:桂香园蛋糕、冉师傅牛肉干融入课堂,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桂香园蛋糕店老板是按劳分配吗?冉师傅牛肉干的店员又是按什么参与分配的呢?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入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
作者简介:罗娇,重庆市,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