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会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2018-06-28黄荣元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社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本文主要阐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社会性资源进行创境、引思、启慧、导行,构建数学模型,引发认知冲突,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丰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渠道,使社会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社会性资源;有效;课堂教学
社会是学生跨出校园、家庭的一大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来源,经验获得,观念确立的重要渠道。在知识大爆炸、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了解、关注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将更好地打开教材文本资源相对封闭的大门,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真实,更具实用、创新的价值。
一、 借“源”创境,构建数学模型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关注社会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一课时,教材创设了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地板的生活原型,从而引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针对购房、装修房子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热点现象,我对教学情境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以上个月陪初中同学看房的真实事例谈话导入,呈现房子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中标注的小图标猜测房子的内部结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兴趣盎然地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地按图索骥出各主要功能室的位置。然后聚焦出客厅平面图(如图),并提出三个问题:1. 观察这个客厅,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 如果给客厅铺上地板,就是给它的边线铺地板吗?如果不是,请你指出铺地板的地方。3. 这个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厅的基本形状,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异于基本图形的“不规则”图形。第2个问题意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第3个问题重在建立感性观察与理性思考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于“不规则”中看到“规则”,能够把客厅这一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已学基本图形。
真实、有趣的情境,认真、细致的观察,给足时空的合情联想,巧妙地揭开了组合图形神秘的面纱,为下面的估一估、算一算做了充分且必要的铺垫。而这一切,离不开购房、装修这一社会生活资源的引入,它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晶莹了学生的数学眼光,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润物无声地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让学习走向自觉与高效。
二、 借“源”引思,引发认知冲突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内外、穿今古的教育时空体系,突破教材内容限制,向校外延伸,向历史拓展,接触社会,增加信息量。通过社会调查,搜集社会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温度》一课为例,本课是新改版的北师版教材加增内容,意在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
应该说,学生对温度这个词并不陌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更为知识学习提供了既亲近且熟悉的素材。但这种“熟悉”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懂装不懂教”的情形,让教学呈现虚假的配合以及浮于表层的体验。教学中,首先出示古人表示温度的六个字:温、热、冷、烫、凉、寒,让学生排排序,初步感受这六个字表示温度时的大概区间,也为后面的温度高低比较预设伏备。然后话锋一转:这是古人对温度高低的一种大致描述,如果有人告诉你月球晚间很冷,白天很热,那么,到底有多冷,有多热你说得清吗?你想怎么办?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只用这六个字来概括温度高低的局限性,引发认知冲突,激发进一步探究欲望,并自然地引出温度的话题。
怎么让学生体验到用符合表示零上、零下温度的必要性?先出示北京某一天的温度:零上5℃~零下5℃,让学生了解温度单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接着让全体学生在纸上现场记录8个温度。有了前面呈现的温度表示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采用文字记录法。显然,这个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记录温度的不方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想办法把零上5℃与零下5℃简洁、方便地表示出来”,学生便会有感而发、主动编制、创造符号。试上时,我发现如果没有这个现场记录温度的环节,由于之前通过各个渠道学生已对正负号有了一定的了解,创编符号这个环节全班九成九以上的学生都直接用到了“+、-”号。没有体验就没有生成,孩子们依据生活经验进行了适当联想,创造出多种多样个性化表示方法。
可以说,本课以古人记录温度的方法作为导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引发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的不断强化,课堂效果相当不错,也让我们引入社会教育资源进课堂的尝试获得了信心与勇气。我认为,面对知识来源、渠道非常广阔的当代孩子们来说,教师只有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开明的思路去主动攫取社会生活中能激荡学生心灵世界的元素,才能活化知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营养,更具创造力。
三、 借“源”启慧,渗透数学思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钥匙,思想是数学的灵魂。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还要十分重视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组合图形》一课伊始,通过观看《曹冲称象》视频,交流得出曹冲称象的巧妙之处后,让学生以“化()为()”说成语。学生们想出了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等成语。接着以古人创造出这么多优美、贴切的成语的不简单、不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成语,“化象为石”“化舟为秤”“化大为小”“化不可能为可能”等“成语”应思而出。随后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三种基本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继续创编成语,学生思维被放飞,“化三为长”“化梯为平”“化平为长”等“成语”脱口而出,既很好地复习旧知,又为组合图形的学习做好方法、思想上准备。
然后呈现组合图形,通过“这个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导思,学生从组合图形中看到了已学的基本图形,从不规则中找到规则。独立尝试后,通过全班交流,汇总方法,比较分类,于“不同”中归纳出三种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在“相同”中得出它们都是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基本图形,然后全班创编出“化组为基”的“成语”,前后呼应,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本案例中,三种解決问题的方法是“术”,转化的思想才是内核,才是解决问题的“道”。备课中,我一直在思考:转化的数学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让学生既感兴趣,易于理解?曹冲称象这一广为流传、生动、形象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很好地勾联学生的生活积累,辅以刚学过的三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印证、强化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潜移默化的铺垫,为新知学习中学生有序观察、主动尝试提供了可能,也为数学思想的顺利揭示创设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良机。
总之,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拓展教育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充满生命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它还可以开阔教师教育视野,激励教师更新观念,运用智慧创造性地教学。时代在变,学生接触的事实在变,他们关注、感兴趣的人、事、物也在变。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要有善于发现的数学眼光,要有与时俱进、永立前沿、自觉翻转、主动更新的意识,敏锐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共同关注的生活现象,大胆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寻找那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的资源,使之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那么,我们的教学将开拓出新空间,开辟出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乃翠.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01:31.
[2]吴让贤.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J].基础教育,2006,01:31.
作者简介:黄荣元,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