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背景下对农村家校合作的探索
2018-06-28赵杨银涛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协调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家庭教育这一板块,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这个关键环节,不仅城镇学校存在很大问题,农村的家校合作更存在极大隐患。农村由于先天的经济环境劣势,造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因此对于农村家校合作的研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通过理论的调查与实践,可以对农村家校合作形成一个初步的观念,对于以后的探究起引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教育失衡
农村家校合作,简言之就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展的家校合作,但是农村地区本身作为教育环境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使得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大部分农村人口在城镇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失业人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在农村由于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留下较多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农村家校合作的重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农村学校与农村居民的关系,以及城镇学校与农村居民的关系,关注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国家投入,多边参与力度等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最大的动力来自学校与家庭结合形成的合力。通过农村家校合作可以弥补学生的亲情缺失,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同时通过家校合作对于家长的培养可以使得父母在学生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农村父母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以及其他家长父母的交流获得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方法。
一、 农村家校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意识问题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村家校合作一部分问题在于人民对家校合作意识的淡薄,农村子女的父母很多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够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显得手足无措。父母都普遍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就是靠学校,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及培养,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就已经尽到了自身的职责。通过实地采访与询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在学校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会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只有在学校进行家长会或者需要孩子填写作业签名以及信息反馈表的时候才会对孩子的在校情况有一丝了解。
2. 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家校合作开展的制约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对于教育的制约。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任重而道远,农村整体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低端的水平,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收入的分配不均,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家庭教育意识的薄弱,农民们主要的奋斗目标还是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摆脱贫困,他们没有其他的时间去和学校进行相关的沟通,更不会在意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具体成长过程,与学校教师,领导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3. 学校对于农村家校合作的贡献程度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多是全日制的在校学习,农村子女一旦进入学校大多都会选择住读,这就限制了农村子女与家庭的及时联系,沟通不便。虽然目前社会主流推崇的是素质教育新模式,但是各级各类学校仍然是以看重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是否能完成所下达的任务为目标,对于家校合作这个版块可能付出的时间还相对较少。有的相对负责任的班主任会定期举行家长会,或者去学生家中进行走访,但是也大多局限于城镇的学生,农村地理因素的不便,极大地限制了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这就牵涉到学校管理者意识这一说法,学校能否定期开展活动,甚至是采取必要的一些强制措施让家长来到学校,一方面增进联系,另一方面学校能否设立相关讲座,论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这些都是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4. 留守儿童带来的隐患
相比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家校合作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务劳动时间较长,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使得他们的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量的家务劳动占用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的低下,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而且由于长期与父母的分离而导致的心理、行为、性格上的不良表现影响到学习成绩。有的留守儿童或许会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更多的留守儿童是因为长期的挫败感以及亲情的缺失感,从而积累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二、 农村家校合作的实际分析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个案研究,选取的是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镇的文化中学为案例,主要通过对于1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干部的
采访来获取直接的经验。由于文化中学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受灾较为严重以来一直是梁平区重点关注与培养的高级镇中学之一,对于教育工作的各项开展也较为良好,选取这样一所学校,适合去调查他们的农村家校合作开展的程度,以及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这样一种三方合作的理念的深入度。
1. 家长调查分析
在家长对象组成中,小学受教育的家长有2名,中专教育家长有2名,大专受教育的家长仅为1名,而完全未接受过教育的家长在10名受调查者占到了5人。尽管调查范围较小,却反映出农村家长自身教育水平的不足。他们的子女大多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负担较重,而且还有一些家庭属于二婚家庭,家长大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的任务就是负责提供经济保障,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农村家长与教师沟通的频率极低,有的甚至将孩子送到学校之后一次也没有主动与老师联系。总的分析看来,农村乡镇的家长对于家校合作这个概念,还是意识过于薄弱,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家长自身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够,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家校合作教育开展意义的无法理解。其次很多家庭的子女都有两个及以上,本就是农村家庭的他们收入并不多,孩子的负担,家庭的负担,很多学生甚至还要参与到家庭生产当中,耽误了学习的时间。随着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不重视,他们与学校,与教师之间交流的频率也就随之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教师的单方面工作,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家校合作,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2. 对学校教师,领导,学生干部的采访
通过预约访谈,和学校主要教师,领导确定了合适时间,总的访谈内容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校领导与教师对于开展家校合作都十分赞同,但是对于农村家校合作这个环节却准备不足,同样的压力也来自农村自身的缺陷,家长们与学校的沟通不畅,学校即使有很多关于学生发展的建议,却没有渠道即时反映。学校成立了针对农村学生扶助的部门,每个月会定期在全班统计农村学生名单,并且视情况发给补助金。学校开展的家校合作,主要是以每个学期的半期考试以后一周的家长会为主,但是仍然会有很多的农村家长无法在家长会赶来。老师与领导普遍认为,阻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首先来自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期望的不同,以及对于教育开展的不恰当理解,同时学校也有相当的一部分责任,例如,对于农村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没有做到完全去理解农村家庭,教师的观念也有缺陷,大多关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学任务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开展。对于班干部的访谈,班干部作为班级的代表,他们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家里,有过激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打报告的不良行为,十分反对。平时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要学的科目较多,有的農村同学还要每天翻越两里地回家忙农活,作业第二天有时无法交齐。农村孩子负担较重,而家长与学校缺乏交流沟通,使得孩子们有想法却找不到人可以交流,学校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也不足,这些都成为影响农村家校合作的因素。
三、 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查阅以及相关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影响农村家校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家长以及学校意识的薄弱,农村经济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口流动等带来形成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等。学校家庭沟通途径不畅,国家对于农村教育还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同样也可以发现这其中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学生对于家校合作的一种期望,渴望可以共同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展现的期望值,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农村家校合作的开展:
1. 树立家校合作的观念
只有观念确立起来,所有计划的开展实施才会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去克服,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可以使得学校和家庭互相尊重了解增进双边的沟通,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可以有很大可能达到理想的合作目的。
2. 确立农村家校合作模式
农村家校合作不同于城镇家校合作,农村相比城镇有很大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确立影响农村家校合作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选取重点逐个击破。另外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要加强,只有树立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农村家校合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
3. 学校开设相关家校合作的讲座课程
邀请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的参与,把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学校大致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展现给家长,并且及时地将孩子在校情况反映给家长,而且可以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性的文件等等。家长要积极参与,在家的时候要多给予孩子鼓励,要学会去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
4. 成立农村家校合作的机构
国家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农村家校合作的开展,村委会或者城乡政府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成立专门的联系机构,例如家校合作资料中心,亲子活动中心,家校合作研讨会等等,利用多方面的手段去推广农村家校合作的概念,将这一概念传播进农村,给家长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
5. 构建多元关爱体系
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担负起教育使命。学校可制订留守儿童学业帮扶计划,配备专用教室,聘请专业教师,通过专项教辅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问题。乡镇教师应该坚守职业道德,提升教育技能,用爱心、知识、行动来关心、辅导、帮助留守学生,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之间,教师、家长、邻居及社团之间,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团合作与联动机制”,共同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四、 总结
在如今大时代的教育环境之中,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离不开学习者个人的努力勤奋,同样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完整的教育应该是由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中心,多边辅助发展的教育。学校和家庭,作为引领教育的龙头,只有抱着相同的信念,将学习者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个人,才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家校合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大盲区,但是通过加强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于农村实地情况的考察也是可以找到很好的方法的。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加强对于农村家校合作以及农村教育的开展,从而使得农村子女可以和城镇子女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对于受教育的公平以及以后的就业和学校的关注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德育与心理,116-117.
[2]王天贵.浅谈农村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J].贵州教育,2005,84-85.
[3]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4]张昆.阻碍农村家校合作沟通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革新,2006.
[5]潘振娅.影响家校合作的家长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5-47.
[6]杨荣明.农村家校合作策略[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作者简介:赵杨银涛,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