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8-06-28吴莫愁韩松花

生产力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总人口第二产业比重

吴莫愁,韩松花

(延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2)

一、引言

近年来,吉林省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呈现出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2000—2015年数据表明0~14岁人口比重降低7%,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5%;人口性别结构相对稳定,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人口城乡结构方面,由于近年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较慢,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趋缓;从人口产业结构来看,由于吉林省传统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虽小,但对产业结构的贡献最大,吉林省仍然是“二三一”模式;人口文化结构方面,虽然初中以上人口占比显现上升趋势,但高学历人才的流失较大。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变迁和资本、商品的流动,而且通过消费、储蓄、投资等路径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讨论早已有之。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因素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即存在人口红利。蔡昉(2010)从理论上揭示了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的一致关系,运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阐明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胡鞍钢等(2012),毛毅、冯根福(2012),孙爱军、刘生龙(2014)等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作用。史本叶(2016)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人口结构由红利型转向老龄化型时,将会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刘霞等(2017)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弹性系数较高,社会总产出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投入,整体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综上,众多学者主要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就人口结构的概念界定而言,人口结构不仅包括年龄结构,还包括人口产业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其他人口结构因素。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的转型期,其结构转变不仅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性别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城乡结构的变化。本文从人口结构的概念出发,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多个人口结构指标变量,实证分析不同人口结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吉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介绍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吉林省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5年数据,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自变量进行简单衡量,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8个自变量进行筛选,从而建立能更好解释数据情况的实证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是,根据每一个自变量因子建立相对应的方程,根据方程相关参数筛选出最优的初始方程,再进一步将其他自变量逐个引入方程。如果引入新自变量后模型拟合度提高,各自变量及模型其他参数仍符合统计要求,且符合经济学原理,则保留该自变量,否则剔除。相对而言,逐步回归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对数据判断更为精准。

(二)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结合文献以及吉林省显示情况,本文采取线性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μ

其中 Y 为吉林省人均生产总值,X1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2为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3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4为男女人口性别比,X5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6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X7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X8为人口文化素质,即初中以上人口比重。被解释变量之所以选取人均生产总值,是因为它更能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

采用EVIEWS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步回归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系数R2为0.992 1,修正后的R2为0.983 0,模型拟合度很高,但是变量X1、X2、X3、X4、X6、X8对应的P统计量远大于0.05,说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2可以看出,多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接近于1,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

表1 初步回归结果

表2 各变量相关系数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去除多重共线性影响,经过回归,最终筛选了X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7(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X8(初中及以上人口占比),排除了其余四个自变量,得出优化后的回归结果。

表3 最终回归结果

对模型进行显著性、异方差、自相关性检验,模型整体 P值为0,修正后R2为 0.980 2,模型拟合度很高。怀特检验结果证实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DW值为2.137 1,落于无法检验区域,因此进一步采取Q统计量检验。Q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及高阶自相关性。

由此得到最终模型:

Y=-475598.54+3918.76X2+3283.09X5+4677.44X7-6327.37X8

(三)结果分析

通过最终人口经济模型可以看出,在对人均GDP产生影响的人口结构指标中,吉林省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初中及以上人口比重等四个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著。

表4 Q统计量检验结果

吉林省15~64岁人口比重对人均GDP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15~64岁人口一般被认为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其比重直接反映出社会可利用的劳动力情况,若吉林省劳动人数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省GDP产值越高。吉林省现在每年人口增长率在1%左右,对人口总数影响不大,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尤其劳动生产年龄人口的减少必然对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吉林省城镇人口比重对人均GD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社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城镇区域,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为各种商品与服务提供了消费市场。城镇人口的增加代表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完全符合吉林省经济发展情况的。

吉林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对人均GDP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吉林省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强大的工业制造技术,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说明吉林省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大,在技术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情况下,这会使第二产业创造出更大的产值,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吉林省人口素质对人均GDP产生负向作用。从人口经济学一般原理来讲,人口文化素质越高意味着劳动力质量越高,会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均GDP产生负影响,这可能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背景有关。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随着资源的逐步匮乏,整个东北经济萎靡,吉林省不可避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高素质劳动力逐渐向北上广深及东南沿海城市流出,高级人才流失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负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确保劳动力资源。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吉林省需要更多的生产劳动力来推进全省经济发展,有必要实行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逐步全面放开生育,完善其配套衔接政策,制定吉林省特色的人口政策体系。

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城镇化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第二产业是吉林省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第三产业有更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与空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大人才投资力度,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优化人口文化结构。加大对吉林省一流高校、一流学科高校建设的教育投资,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及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制订优厚的人才引进及留住政策,吸引各类高级人才的同时防止本地优秀人才的流失。

[1]蔡昉,2010.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4):4-13.

[2]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2012.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3):14-26.

[3]刘霞,付云鹏,宋琪,等,2017.吉林省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城市(5):42-50.

[4]毛毅,冯根福,2014.人口结构转变、家庭教育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5-33.

[5]史本叶,2016.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J].人口学刊(4):17-24.

[6]孙爱军,刘生龙,2014.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1):37-46.

猜你喜欢

总人口第二产业比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人口与就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人口与就业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