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合清胃散治疗疱疹性龈口炎湿热蕴毒证临床观察
2018-06-28杨东新苏海浩戴慧敏林健瑶张恒山
杨东新 王 波 苏海浩 戴慧敏 林健瑶 张恒山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1400)
疱疹性龈口炎是儿科常见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本病呈急性发作,症状较重,多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0.5~3岁的婴幼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流涎、烦躁、拒绝进食等,明显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和睡眠质量[1],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医生与家长的重视。本病多为单纯性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临床应用抗病毒药疗效欠佳,而中医药疗法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合清胃散加味方治疗小儿疱疹性龈口炎15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急诊临床诊断为疱疹性龈口炎的300例患儿,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0例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最小11月,最大9岁,平均年龄 (2.3±1.5) 岁;病程1~11 d,平均(3.8±2.1) d;伴发热136例。对照组150例中男70例,女80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0岁,平均年龄(2.2±1.5) 岁;病程1~10 d,平均 (3.8±2.0) d;伴发热135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入组患儿均符合疱疹性龈口炎诊断标准[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儿科学》[3]制定。湿热蕴毒证的主症: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或较多疱疹或溃疡、牙龈红肿,咽充血,流涎,精神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或指纹紫红。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疱疹性龈口炎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证者;③年龄0.5~14岁;④患者或其监护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家长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②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患儿;③患儿或其家族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④患有口腔畸形、消化道先天性畸形者;⑤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⑥有G-6-PD缺乏症患儿。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保持清洁口腔、多饮水,清淡流质饮食,2组在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5 mg/kg每次,每6 h 1次)。疗程均为6 d。
1.5.2 对照组 口服阿昔洛韦片(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10 mg/kg每次,每日3次);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口服,每次5 mL,每日3次。1.5.3治疗组 予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煎服,具体组成:甘草20~25 g,黄连3 g,黄芩6~9 g,干姜3~5 g,党参6~9 g,大枣20~30 g(大枣每个5 g),法半夏6~9 g,升麻6~10 g。伴发热加柴胡10~15 g,便秘加生地黄10~15 g(剂量视年龄大小及病情选择),水煎服,去渣重煎,每剂煎100~150 mL,分3~5次服完, 每日1剂,连服6剂。
2组均治疗3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若患儿6 d内所有症状消失即予停药。
1.6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包括完全退热时间、疱疹/溃疡愈合消退时间、疼痛流涎时间、恢复进食进水时间;患儿家长由经治医师统一培训指导,观察记录患儿以上指标每天变化情况,复诊时由经治医师记录在门诊病历。
1.7 安全性 观察并记录受试患儿在研究期间因研究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1.8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指标描述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2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方差齐者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①痊愈:治疗2 d内体温恢复正常,5 d内症状消失(发热、流涎、疱疹/溃疡、牙龈红肿均消失,能正常进食水。②显效:治疗3 d内体温恢复正常,5 d内症状明显减轻(发热、流涎、疱疹/溃疡、牙龈红肿、进食进水情况均好转)。③有效:5 d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减轻(发热、流涎、疱疹/溃疡、牙龈红肿、进食进水情况仅1~3项好转)。④无效:5 d内体温未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无明显好转,不能正常进食(发热、流涎、疱疹/溃疡、牙龈红肿、进食进水情况均无好转)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痊愈率分别为66.7%和50%;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2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情况比较 2组患儿在完全退热时间、疼痛流涎消失时间、疱疹/溃疡愈合时间、恢复进食进水时间方面比较,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x±s,d)
2.3 不良反应 2组患儿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现皮疹、明显胃肠道症状、水肿等。
3 讨论
疱疹性龈口炎多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传染性强,常在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而且临床症状较重,常引起患儿拒食、流涎、烦躁等,病程约1~2周。解决患儿的痛苦、恢复进食进水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与目标。而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特效疗法,多为对症处理。阿昔洛韦为核苷类抗病毒药,对各型人类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均有效,在体内经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酶转变为三磷酸型而活化,竞争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使病毒DNA链合成流产[5]。而康复新液主要是从美洲大蠊中提取而成的一种纯中药制剂,主要包含多种促生长因子、氨基酸、肽类、多元醇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养阴生肌、通利血脉的功效,可以口服或外用,达到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免疫力的疗效。本研究也证实,阿昔洛韦、康复新液联用治疗本病总有效率100%,痊愈率50%。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胃虚气结之痞证;在《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惑病。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立法周全,面面兼顾。而清胃散出自《脾胃论》“服补胃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面热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冷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6]其功在于清胃凉血。疱疹性龈口火在中医学归属“口疮”“牙宣”等范畴,笔者借鉴张仲景及后世名老中医胡希恕、赵锡武、李发枝等运用甘草泻心汤的经验,将此二方合用疗效大增,可更好地发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消肿之功,方中加石膏意在加强其清热除烦解毒之力。
甘草泻心汤在配方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甘草的用量要大,为本方之君药,仲景原方甘草用量是四两,笔者常用至15~30 g,因为甘草是一个非常好的黏膜的修复剂;二是黄连的用量要小,原方的用量是1两,我们一般用3 g~6 g,不建议大剂量使用。本病治疗时甘草、升麻的用量均超出《药典》范围。在运用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患儿口腔疼痛迅速减轻,发热和口腔疱疹、溃疡、牙龈红肿很快消退,与清胃散合用,疗效快而平稳,未发现不良反应。现代中药药理[8]研究认为,甘草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并减少疮面渗出,缓解疼痛;以黄芩、黄连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以干姜镇静、抗炎、抗凝和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减少疮面渗出,缓解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痊愈率分别为66.7%和50%;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完全退热时间、疼痛流涎消失时间、疱疹/溃疡愈合时间、进食进水恢复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时间短。以上结果表明,甘草泻心汤合清胃散加味方对疱疹性龈口炎湿热蕴毒证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此类患儿临床症状,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可以作为专方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1]蒋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42-65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10-2410.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3-8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386.
[5]魏国义,胡仪吉.抗病毒药物的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8):454.
[6]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69.
[7]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