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思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27叶润秋
【摘要】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目的的美育思想,提倡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而散文作为“美文”之最,具备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等特点,蕴含着极强的美学色彩和极高的美育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审美乐趣,陶冶自身情感,收获思想启迪,笔者针对散文这一经典的文学体裁,结合林斤澜《春风》的教学设计案例,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接着从内容形式、文本主旨、情感氛围等方面对整个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及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反思,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简述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斑斓春色”中的第二篇主读课文,是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创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没有“草薰风暖”,也没有“吹面不寒”,而是一种别样的春天,有别样的风情,在课文表面充满寒意的春风中,其实滚动着作家一颗炽热的心。《春风》作为典型的散文,通过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手法,以北国春风为歌咏对象,在生动的描摹中尽情地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文章中涩而不滞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着雄浑矫健的北国春风美,饱含着满腔热血的独特情感美。如此一篇“美文”该如何教授给学生呢?蔡元培认为美育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形成正面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健康的成长。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对培育“健全人格”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笔者便将美育融入《春风》整个阅读教学中,以此来探讨蔡元培美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融于语文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散文美育要通过最佳的教学形式展现;通过散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美育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为理论基础,我对《春风》一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国春风的粗犷豪放之美。
2.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拟声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之美。
3.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明确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之妙。
4.探究作者赞美北国春风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北国春风独特的感情之美。
【教学重点】
1.明确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之妙。
2.感受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北国春风的粗犷豪放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赞美北国春风的原因,感受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1.“春风”拂面进课堂
(播放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
导入:送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南国那柔美婉约,充满诗情画意的早春,今天我们将继续走向春天,迎来那与众不同的北国春风。
课件展示作者自述:少年朋友,你们好!我叫林斤澜,我很喜欢写短篇小说,人们把我与汪曾祺称为“文坛双璧”,还给了我“短篇圣手”的美誉。我生于美丽的溫州,但是在北京文联工作,所以对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有着不同的感情和体验。《春风》虽是我这个老爷爷在你们出生之前写的,有些话比较难懂,但我相信这节课过后,你们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笔下的美,和我成为“忘年交”的!
设计意图:
蔡元培先生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图画、音乐等外部媒介进行美学教育。“声乐之入人之深,其化人也速”。音乐对人的熏陶作用鲜明而热烈。课堂伊始,播放与春风有关的音乐,使学生拥有直观的体验,创设出更为浓郁的氛围;以朱自清的《春》导入,相当于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良好的衔接;将作者简介以自述的方式呈现,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讨论识“春风”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重点描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写了北国的春风和江南的春风,重点写的是北国的春风)
体会作者感情,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①:从文中找出一个直抒胸臆的词语。
(明确:怀念,齐读: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点拨②:此句是化用白居易《忆江南》中“能不忆江南”而来,是什么语气?想表达什么?(明确:运用反问句使得语气更加强烈,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热爱和怀念。)
小组讨论:春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具体说明。
(1)第6节——“一夜之间……如无数的针扎。”
点拨: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风?
●视觉——“扑、漫、插、灌”等动词
●听觉——“呜呜、哄哄、撒拉撒拉”等拟声词
●触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比喻句
(引导明确:运用排比的句式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巧用动词和拟声词,直接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春风的雄健宏达、粗犷勇猛。——齐读第6节。)
(2)第7节——“轰的一声……嘎的一声……”
(引导明确:“轰”和“嘎”这两个拟声词用得很巧妙,展现了横扫千里冰封,席卷遍地霜雪的北国春风,表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威力巨大的气势。)
(3)第7节——“有天夜间……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点拨:作者开始描写夜里狂风怒吼,吹得木头架子乱晃乱响,要是我们一个人在家,面对这样的场面,肯定会很慌张害怕,但是作者却联想到了冬眠过后,一切开始苏醒的景象,这是一种春天到来的预兆,带给作者美好痛快的感觉。
(引导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出这是唤醒大地、催生万物的春风——齐读第7节。)
(4)第8节——“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好不痛快人也。”
(明确:先描写北国春风的到来给植物带来巨大的变化,突出春风的威力,它可以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后又描写了人们劳作的情景,同时将春风拟人化,表现出春风的勤劳。)
点拨①:这节用了两次“呼哧呼哧”,“呼哧呼哧”多形容人的哭声或气喘声,老师觉得把它用在春风上不太贴切,而且显得很拖沓,大家觉得如果把第一个“呼哧呼哧”删掉好不好?
(明确:不好,前一个表现了春风的粗犷有力,后一个形容人们强壮有力,两个连用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强调春风和劳动者一样勤劳,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点拨②:“好不痛快人也”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辛勤劳作的山民对春风的到来是第一时间知晓的,他们对春风有着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齐读第8节,尤其是最后一句要读出快活之感。)
思考:面对这样充满力量、豪情万丈的北国春风,作者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蔡元培是民国时期语言文字的改革家,他认为语言文字之美在于它具有感人的力量,如果把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那对人的影响会更加强烈。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应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中连续出现的动词和拟声词,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巧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词的表面含义入手,深入体会词外的深刻内涵。因此,笔者采用品词析句、感知语言的方法,集中力量,突破重难点。本文情感浓郁、气势昂扬,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积累语言,可以将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合二为一,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或感人肺腑,或饱含深意,又或砥砺前行。
3.深思熟虑探“春风”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厌恶到喜欢)
点拨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是不喜欢北国春风的?
第1节强调北京人认为“春脖子短”和南方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国春天转瞬即逝,短暂得让人无法流连。
第2节列举出人们对北国春风的不满和抱怨,表现出厌恶、畏惧之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
(明确文章开篇先点明了北方春天的缺点:时间短、风沙大、惹人抱怨。由此可知,在北方无法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情,也无法欣赏“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盛况,有的只是浅浅的忧伤与遗憾。)
点拨②: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的过渡句。
(明确:“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课件展示,补充填写画线部分: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先写出了北国春天的缺点,表现了自己对它的不满。之后又充分展现了北国春风刚劲有力、气势宏大的特点,流露出对北国春风难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探析“欲扬先抑”手法:要想褒奖、肯定某个人或事物,先故意用贬低或否定性的手法去描写,展现曲解、不满或嘲讽的态度,然后突然转变了看法的写作手法就叫欲扬先抑。运用这种手法,将作者前后的情感进行了鲜明的對比,情节多变,更充沛地展现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使读者印象更深、引起共鸣。
自由朗读第3节,比较南北春风的不同之处。(小组讨论探究)
点拨:可以从时间、形态、触感、质感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江南春风轻柔细腻;北国春风雄健豪迈)
探析“对比”手法:文章既然重点写的是北国春风,那为什么还要描绘江南春风呢?
(明确:与第2节中所描绘的令人厌恶的北国春风恰好形成对比的关系。)
点拨:文中还有其他描绘江南春天的段落吗?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第9节中描写的江南春天的所有景象与霉腐有关,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与前面5—7节中描写的无比可爱、令人赞美的北国春风也形成了对比的关系。)
点拨:通过欲扬先抑和对比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情感变化。
思考:作者是更喜欢哪里的春风?为什么?
(引导明确:更喜欢北国春风。因为北国的春风,虽然如北方大汉一般豪爽、有气魄,却也有可爱可敬的一面,与江南春风相比各有特色。它粗犷豪迈,苍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和极强的生命力,拥有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风主要目的是怡情养性,这种说法虽然不太完善,但也点明了美育的实质。此环节以“情感变化”作为探究春风的线索,将情感价值与文本分析巧妙融合,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写作和表达技巧运用的出彩之处,从而了解作者为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喜爱的“煞费苦心”。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做到以心赏美、以美育心。
4.“春风”化雨润心田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春风》写在粉碎“四人帮”后,林斤澜借南国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的对比,歌颂了当时人民大众反对“四人帮”摧枯拉朽式的滚滚浪潮。
探究主题思想:歌颂人民;歌颂人民反对“四人帮”的行为。
点拨: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发现北国春风的独特之处,抒写北国春风的美好,诠释北国春风的精神,表达对北国春风的敬意,将文人的个性与北国春风的品质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点拨:一句话独立成段,反问的语气,却用了感叹号,简洁有力,情感饱满,细微传神地表现出人们对春天深深的怀念之情。
5.拓展延伸比“春风”
课件展示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风的片段,比较朱自清和林斤澜笔下春风有什么不同。
引导明确:文人笔下的春风也各有不同。在朱自清的眼中,春风和煦悦耳,如母亲的手一般温暖;而在林斤澜眼中,春风则是猛烈气魄、势不可挡的。
说一说:你眼中的春风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培育“健全人格”具有指导作用。蔡元培重视美育对形成美感体验和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将崇尚真知和审美创新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在他看来,美育既是探寻和改造万物的必要工具,更是自我提升和品德形成的有效措施。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美育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形成正面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时代背景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作者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迁移与朱自清的《春》进行对比,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运用;七嘴八舌说春风,尊重了学生不同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美育的最终目的——创造美。
三、设计自评
《春风》是典型的散文,文章中运用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色意境美,展现的情感品质美。作者抑笔起首,不加辩驳地谈论对北方春天的普遍看法;接着将笔锋轻轻拨转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进行对比烘托,将相依相伴中的浓浓深情展现得真挚而热烈,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也抒写得淋漓尽致,所以满篇“美”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挖掘,有利于学生用眼目睹美,用耳聆听美,用心感受美。《春风》还具有极典型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文人独特的个性,歌颂了当时人民大众反对“四人帮”摧枯拉朽式的滚滚浪潮,虽然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提及,但是作者这种歌颂人民的信念、态度也可以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说简单一点儿,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宗教可以带给人坚定的信念,所以将美育融入整个阅读教学中,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要用“美育代替宗教”观点也是相辅相成的。
(一)评析内容形式,鉴赏语言之美
蔡元培先生在对美育的实施进行论述分析时,大多以艺术美为例,非常注重艺术美对人的熏陶,而艺术美的范围很广,其中当然包括语言文字美。《春风》这篇散文语言粗犷豪放、贮满哲思采,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国的春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领悟文章中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观点,把握文章的基础就是把握文章的重点字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本文中一些词语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所以笔者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如“撒拉撒拉”“呼哧呼哧”等拟声词、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采取品词析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语言特色及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感受北国春风的豪情万丈、力量非凡。
(二)创设氛围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蔡元培先生一直鼓励学生多多欣赏自然美,他认为赏析文本的过程就是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也许在阅读文本时,无意间就激发了学生想要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世上的真善美,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春风》这篇课文不仅细致地展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既可以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可谓一石二鸟。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大,缺乏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也有限,所以简单使用反复阅读的方法是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笔者在课堂伊始,就采用作者自述的方式,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接着播放与春风有关的音乐,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创设浓郁的氛围;在探讨劳动者和春风的相似之处时,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山民们的快活之感;在探究课文主旨时,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
(三)走进作者内心,领略情感之美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与德、智、体、劳四育的作用不同,它不仅在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更在感情方面有引导和教育意义,它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是不可替代的。其实长期以来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美育,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趣,根本不可能真正融入文本中体会情感。走进作者内心是建立在创设情境氛围基础上的,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由此及彼地感受,才能够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理论中最重要的目的。《春风》中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赞美、怀念之情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作者将文人的个性与北国春风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敬意,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难以体会。因此,笔者在分析北国春风特点的基础上,对其“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且向学生较全面地补充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在对作者内心进行探寻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渐渐开始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自由拓展研习,引发创造之美
蔡元培认为学生应该进行美的创作,而创造美同时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新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是灵活生动的、朝气蓬勃的,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因此,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安排學生将本课与朱自清的《春》进行对比,了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眼中的“春风”,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又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叶润秋,1994年生,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