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声调式音阶渗透,提升低段学生音乐素养
2018-06-26王晨雁
王晨雁
摘要:五声调式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调式,又缺少半音和三整音这类音程的尖锐倾向,是低段音乐教学的基础音阶。为有效地渗透该调式音阶,笔者试图通过“趣味游戏——感知音层关系;课堂乐器——强化固定音高;感官体验——巩固音高概念”三大策略进行探究,以确保本次探究合理、有效,为之后的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五声调式;音层关系 ;低段学生;音乐素养
一、研究背景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过早的堆积许多困难的教学是不适当、不合理的。首先给儿童接触的应该是没有半音的曲调,只有在牢固地掌握了它们以后,才可谨慎地引入半音。入职7年,一直从事低段音乐教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对二年级进行了教材元素整理。笔者发现,整个二年级演唱曲目当中,有80%以上为五声调式。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认为五声调式作为一个较难理解的乐理知识,不需要跟二年级的孩子强调。但纵观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没有对五声调式做一個单元性地学习。并且这个调式仅涉及“drmsl”五个音,即使在之后高段的古乐教学课程里出现,也仅是蜻蜓点水。
二、具体措施
五声调式作为一种乐理知识,从理论上教授实为枯燥。而在此基础上所承载的音乐表现力及音阶组织关系却是整个歌唱教学的基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对音乐美的鉴赏力,需要从不同角度对五声调式做系统的练习,以确保学生能在初级阶段有良好的音乐演唱素养。
策略一:趣味游戏——感知音层关系
人音版二年级教材教材创编与活动版块出现多处节奏型练习以及旋律线练习,如:人音版第一课《郊游》创编与活动要求——按xx| xxx |的节奏做律动;人音版第二课《卖报歌》创编与活动要求——随老师的琴音模唱以下几组音
为了让五声调式音阶学习更规范化、形象化。根据二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学期初,笔者设计了本学期固定音乐游戏“接龙”、“折线条”、“唱得快”等简单易玩得小游戏,孩子在课堂中“玩”得不亦乐乎。
例1:接龙
学生自主演唱一个音符,教师根据演唱音符按顺序排列,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进行歌曲创作,开心不已。同时,教师要关注演唱音符的音高,在一节又一节课的反复游戏中,学生渐渐地掌握了五声音高。
例2:折线条
随意邀请五位孩子上台,轻捏绳子,将其平均分成五段。教师(或学生)任意演唱五个音(DRMSL),要求五位孩子根据演唱顺序排出高低。
由于游戏过程中,孩子的音高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学生给出任意音符时,教师要及时示范演唱或钢琴定音,让表演者明确地感知音的高低,并将音高用绳子表现出来。确保游戏启到真正教学效果。
例3:唱得快
将孩子大致分为5人一组,选出裁判一名。由裁判任意写出音符,组员谁先唱出音符即可得一分。最先加满十分者,荣升为裁判,其余四人重新开始游戏
在整个游戏中个,孩子为了能先达到十分,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裁判写音符,识谱效率显著提高。本游戏有一个注意事项,在分组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识谱能力,水平相近的孩子一组,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反之,组内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原先识谱能力弱的孩子没时间思考、记忆,而识谱能力强的孩子没有挑战性,久而久之,减弱孩子的积极性!
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运用趣味性强的学习方式更有利帮助他们感知音乐的乐趣。通过游戏的方式感知音层及音高,即可以让学生反复熟练五声音阶又能多方位地得到音乐情感体验。
策略二:课堂乐器——强化固定音高
课堂乐器作为一种规范且有效率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孩子高效地掌握音高关系。低年级开设课堂乐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张白纸上进行框架勾画要较简笔画填色来得更富有创意。在人音版教材中,二年级还未涉入课堂乐器吹奏。因此。利用课堂乐器进行五声调式训练即可以让孩子充满新鲜感,又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地渗透五声音阶。
葫芦丝作为一种易于上手的吹奏乐器,又恰好仅含有“drmsl”五音,对于五声调式的渗透有着一本万利的好处。虽然葫芦丝教学相对于其他乐器较为容易,但毕竟孩子二年级,作为课堂乐器正式教学的前言,仅用一些多变的基础教学更为适合。
1.c大调“s”、“m”、“d”音高强化
艾宾浩斯曲线体现的客观规律表明:初识记忆会在24小时以后丧失80%以上,记忆想要以最高效率强化,应当多次重复,而每一次重复,其所达到的巩固效果将逐渐增强。
为了让“smd”三音音高更记忆深刻,笔者设计了多条节奏型,用趣味的语言引导学生用“5”、“3”、“1”分别吹奏,如:
等
固定音高节奏吹奏必须用各种有效手段如:肢体、语言、活动等方式确保孩子愿意多次反复练习,吹奏过程遵循由易到难,从老师出谱到学生自主创编,时刻保持音乐教学的艺术性。
2.二、三度音层强化
通过前期的固定音高节奏训练,孩子已经累积了多条节奏型。在学生初步掌握吹奏方式后,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自由吹奏音符。但吹奏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在已学过的指法和音高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吹奏的旋律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满足孩子自豪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烈,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学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都是充满激情和渴望的,持续二个月后,学生能够基本的用固定调演唱“s”、“m”、“d”三个音,并能用固定调演唱三度、五度音层。
3.五度音层深入
在学生基本能吹奏“s”、“m”、“d”三音的简易旋律后,笔者开始教授葫芦丝“r”、“l”指法,并将教授重点放在音层听辨层面。教师用葫芦丝吹奏“r”、“l”让学生模唱感知五度音层,再用钢琴弹奏任意调性上的五度音层,学生听辨与模唱。
二年级孩子毕竟处于音乐理论浅尝阶段,激发其对音乐终生学习愿意远比让他掌握知点技能来得更有意义。利用孩子表现欲强的特点,在每次课前都听辨一到两组音层关系,随着孩子的听辨能力逐日增强,其积极性也与日俱增。
策略三:感官体验——巩固音高概念
根据低年级年龄特点,采用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是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一种正确、高效得教学方式,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视觉的辅助可以刺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使儿童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五声音阶各音符之间的高低关系除了从听觉上进行区分外,也可以运用直观的视觉体验。
1.五线谱体验
五线谱作为一种有效的音高感知技法,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课程前、中期已大量涉及五声调式的基础下,出示五线谱,让孩子跟着彩色音符吹课堂乐器和唱固定唱名,加深孩子对音高的记忆,如:人音版第四课《我的家在日喀则》
运用彩色的音符,帮助孩子固定音符旋律线,同时强化音高概念。学生的五线谱识谱能力也有较高的提升。
2.形象图体验
为了让学生继续巩固五声音阶,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继续热衷于五声音阶的演唱,是后期教学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常识及娱乐活动,将其图形化,让学生反复巩固音层关系。
笔者试着让学生根据摆称(图1)自主给音高,学生基本能感知出左边的为高音,右边的为低音。笔者给音高“s”、“d”。再让学生在各类高低称中随意填音,根据托盘高低及旋律线条走向,引导学生统一出比较适合的几条旋律线,并跟伴奏有感情演唱自主创作的旋律线。
3.肢体感知体验
柯达伊手势是对“d-t”7个音的高度定位手势,而五声调式仅涉及5个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已,在五声调式中运用柯达伊手势,跨度相对较模糊。笔者运用肢体手势定音高,帮助孩子更清晰地掌握音高,并尝试五、六度跨越。
图(2)中③—⑤图直接從跨跳到肩,中间省略的双手交叉放胸前即为f,可以在之后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做到延续性、规范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即准确地感知了音高,又激发了强烈地学习愿望。此图的教学尝试学生很易接受,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通过肢体,思考从而感知音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学生出现音层模糊时,启到了良好的音高固定效果。
在孩子对五声调式基本音层和c大调中固定唱名“drmsl”有了初步体验并产生一定记忆后,运用多种巩固手段,帮助进一步感知五声调式间的音层关系是后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同一时期,课程的设置依旧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元教育手段,让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在热爱中学习。
三、成果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需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笔者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认知规律,采取五声音乐教学,从少数音阶开始数目逐渐增加,而不是开始就采用大调音阶时的形式。在整个五声调式渗透中,尽可能以轻快地,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将音层概念,固定音高位置用多元化的手段印刻到孩子的音乐感知中,是符合孩子思维发展规律的。笔者通过以上方式训练,学生在音层敏感度方面有较大的成效,为之后的歌曲演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