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创新研究

2018-06-26刘立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

刘立新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最新要求。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要求,必须在大众化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仍存在的教条化、概念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宣传理念,遵从宣传规律,创新宣传模式。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总结基层实践,概括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的五个新模式:灌输认知式、典型示范式、自发践行式、文化熏陶式、网络互动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模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47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1-0024-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让“三个倡导”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体认和共同追求。但毋庸讳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还存在着不接地气、知晓率低、转化度差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宣传理念,把握规律,探索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的新模式。

一、灌輸认知式

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还存在着教条化、概念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必须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采用深入浅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方寸土地、深入百姓心田。

1.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灌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本领恐慌,我们现在不缺主义、不缺核心价值、不缺崇高的主题,而是缺乏表现这些主题价值的生动的手段,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是考验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者真本领的一个地方”。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一是要把理论文字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着眼于破解理论专家与广大群众的认识鸿沟和话语体系障碍,组建由农民、社区居民、退休干部组成的草根宣讲员和理论志愿者队伍,用老百姓的语言和方式,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二是要把严密的逻辑变成简单明了的观点,用微传播做大文章。将宣传内容置于群众生活场景之下,在他们切身生活经验和体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简单地、具体地、形象化地宣传。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呈碎片化、即时化倾向,微博、微信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报刊杂志。要充分借助新媒体,采用新手段,树立新文风,利用“两微一端”做好我们的价值观灌输。三是要把呆板的说教变成生动活泼的形式,变有意义为有意思。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主渠道、主旋律中单向、宏观、严肃的内容转化为互动性强、轻松愉悦的内容,追踪社会热点,以接地气的、轻松愉快的方式使群众接受并认同、固化宣传内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从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把主题、态度、观念等融通在故事、情节、细节当中,让作品去打动人、感染人。

2.用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方式进行灌输

首先,要用物质目标吸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对世界、对历史、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号召人民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同时,也赋予了人民追求这些价值并要求兑现这些价值的权利。所以,要转变大众化宣传教育的角度,找到价值观与群众实际利益的关联,增加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比如,爱国兴家、诚信兴业、敬业致富、友善结缘,等等。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让群众有关注的兴奋点和参与的原动力。其次,用利益满足回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着力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力、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权力腐败等重要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物质支撑。要将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群众生活中去,与群众点对点交流、手拉手沟通、心贴心说服,对困难群众送温暖、送救助;对下岗职工送岗位、送技能;对农民送科技、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空洞的口号,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价值实践和精神慰籍。第三,要用物质奖励固化。大众化宣传教育要重实际、重实惠。组织开展“最美人物”、“好人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价值观实践活动,不要仅仅媒体宣传、精神激励,一定要给予物质奖励,营造“好人好报”的舆论氛围,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发生。对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要在经济上扶持,对参与者要通过各种渠道给以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的好处,以此来提高群众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使其自觉参与并真心认同。

3.用大密度持续不断的方式灌输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迭起,群众良莠难辨,必须用持续的、密集的灌输,来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在人流密集地段设立电子屏,滚动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图文,形成视觉冲击;建设主题公园,将核心价值观与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让公园里每一块宣传栏都潜移默化熏陶着前来休憩的百姓;加大宣传密度和频次,制作公益广告。每天在报纸的报眼报头位置、电视台重要时段刊登、播发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社区公示板、阅报亭、好人榜等宣传内容要做到抬头见、随时见、处处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融入百姓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全方位占领阵地,不让错误思想有丝毫可乘之机。

二、典型示范式

典型示范是宣传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新时代的典型选树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注重先进典型的可学性

选树身边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百姓生活的最好途径之一。将抽象的道德和精神符号还原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贴近生活的先进典型,才能赢得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行为效仿。这种典型不宜“高大全”,应关注凡人善举。小到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照章纳税、诚信还贷,大到热爱祖国、奉献社会、见义勇为,从“小爱”到“大爱”,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汇集正能量,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愿、道德责任和道德力量,从而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2.注重选树活动的参与性

典型推选的过程就是群众性道德教育、道德实践的过程。比如,有的地方创建了善行义举“四德榜”,以培育爱心、维护公序良俗为切入点,通过百姓知榜、议榜、评榜、上榜,营造了“人人学雷锋、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还有的地方开展了“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筛选,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中来,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争做的浓厚社会氛围。群众通过推荐、评选、宣传、效仿,全过程得到更深的感悟,受到更直观的思想教育,使“好人”精神家喻户晓,学“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

3.注重典型群体的代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内涵丰富、全面系统,仅靠一两个典型很难覆盖需要示范引领的范畴和群体。大众化宣传教育需要多样性的、易学的、亲民的典型。要注意整合行业典型,构建符合各地实际的典型矩阵。其中,既要有助人为乐型、孝老敬亲型、敬业奉献型、和谐相处型,也有见义勇为型、公平正义型、诚信守法型、勤劳致富型,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内涵都见人见事,干部群众、各行各业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自发践行式

在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等自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群众中屡见不鲜。这种自发行为是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产生的,是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扶持,才能使其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行动。

1.建立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从理论上引导

志愿服务者往往是凭着良知和朴素的情感参加服务活动的,对志愿服务的知识、技能、价值多数人没有理性、科学的认知,长此以往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要探索创办志愿服务培训学校,请专家学者讲理论知识、请知名志愿者传授实践技能,提升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层次和水平。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

2.组织志愿服务进社区,从范围上拓展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服务需求面广、量大。志愿服务进社区就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就等于党委和政府的温暖进社区。有关单位和社区要积极向志愿服务组织开放更多公共资源,鼓励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场所。充分运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搭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走进社区,了解和征集群众需求,结合自身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规划,设计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切实使服务对象受益。

3.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从载体上拉动

一方面,要组织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民间组织参与中心工作。每年设计谋划一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组织走向前台,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升温,成为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角。支持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参加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投、争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志愿服务运营成本问题,为组织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搭建志愿服务组织间的交流平台,召开座談会、经验交流会,组织优秀志愿者评选,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举办志愿服务组织联谊活动,增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志愿者的归属感,让崇德尚善成为主流价值,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奠定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文化熏陶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转变理念,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让其对接时代价值,使其中蕴含的理念、规范、德行落地生根。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核心词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基因,要把这些基因找出来、说出来、唱出来、画出来、表演出来,送到田间地头、百姓家里。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影响百姓日常洒扫应对、接人待物,乃至一言一行,让核心价值观附着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层肌体,在精神的深层校正人们的价值选择,铺就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底色。

2.用活用好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们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体验的总结、集体心智的结晶,是百姓处事立人的基本法则和内心深处的理想愿望。我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比如地方戏、民间传说、曲艺杂技、谚语,以及剪纸、年画、农民画,等等。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殊功效。要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民间艺术展览、大赛,激发群众参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热情,使其在参与中受教育。在主流媒体的宣传中,也要引入民间艺术形态,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进、学得会。要组织各级艺术团体排演二人转、拉场戏、秧歌剧、快板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邻里和谐、勤劳致富、亲情孝道等文明乡风,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播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3.用活用好群众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载体的广泛发展,全社会鼓励文化创造氛围的进一步浓厚,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和支持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举办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突出地方特色,组织广场演出、社区文艺汇演,让百姓唱主角。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开展微电影大赛、网民“随手拍”摄影大赛,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利用网络、手机进行文学创作,运用书画、摄影等展现美好生活,通过诗歌、散文等抒发真情实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文化创造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网络互动式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面临着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面临着来自虚拟空间的极大冲击各级宣传部门必须主动适应这个大趋势、大潮流,把网络作为重要阵地,把网民作为重点对象,倡导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繁荣发展健康网络文化,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1.要做好网上统战工作

百度贴吧、各种民间微信公众账号、微信群、大V、大咖一直以来是负面新闻的发源地,但也应该看到,网友发帖往往是为了参与、发声,体现自身存在感和价值,多数人没有主观恶意,必须把这些力量团结起来,为我所用。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联谊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与有影响的吧主、群主、大V建立经常性的沟通,组织正能量网络联盟。同时,注意把网民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向线下公益事业引导,通过组织开展网友义务植树、网友扶贫助困、网络义捐义卖和网络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唤醒和激发网友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让网络负面声音越来越弱,新风正气不断上扬,形成清朗的网络空间。

2.要建立网络正规军

要选拔政治信念坚定、责任心强,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知识面广、有较强文字功底的年轻干部,组建网评队伍,培养最可靠、最管用的坚强力量。大力倡导主流媒体向网络延伸,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要建立自己的客户端、公众号、官微、网站,建立“中央厨房”,创新采编方式,形成全媒体宣传的组合优势,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的集团军。

3.要充分发掘新媒体的传播力量

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有待深度开发。除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之外,游戏、表情包、APP都是极佳的传播渠道。特别是游戏的受众面最广,但目前仍被暴力、色情和物欲充斥,潛移默化地助长着社会的浮躁心理和负面价值导向,应该严格管控。要用主旋律引领虚拟空间,有计划地开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游、APP和各种小插件;策划受网民追捧的网络互动活动,比如抢红包、集赞、晒美图,等等,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带入感,让人民群众不知不觉地享用“心灵鸡汤”。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8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4]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9.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6]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7] 胡绪明,刘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91-96.

[8] 包天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110-113.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