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乡村医生执业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2018-06-26孙巧巧段利忠康茜茜刘航宇殷丽丽张崇旭张殷然卢奇
孙巧巧, 段利忠, 康茜茜, 刘航宇, 殷丽丽, 张崇旭, 张殷然, 卢奇
我国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及卫生改革发展状况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乡村医生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分配及利用程度又是关系到乡村医生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1]。目前,国内对乡村医生的研究主要以其执业培训情况、收入来源等为主,而对乡村医生执业环境研究较少,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硬件设施、人文环境等)和执业心理环境(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安全性、社会认可度等)。本研究重点调查工作环境(包括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卫生服务情况、交通及人口环境等),这些环境直接影响乡村医生执业行为和当地居民获取卫生服务的难易程度[2]。所以,在当前卫生改革的背景下,以三门峡市为例研究当前我国乡村医生执业环境的基本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提高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乃至更好地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界定的乡村医生为在村级卫生机构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员,包括从事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的卫生人员,但不包括乡镇及以上卫生单位从事卫生工作的人员[3]。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在2015年12月—2016年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三门峡市3个县,每个县抽取4个乡,对所在乡的乡村医生和其执业环境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92.0%。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网站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乡村医生研究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三门峡市乡村医生执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执业环境两大部分内容,经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可以用于乡村医生的执业环境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并形成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2.1 乡村医生基本情况
2.1.1乡村医生的年龄、性别及收入情况 在调查的184名乡村医生中,40岁以上的人数达90人(49.2%);男性乡村医生147名(79.9%),女性乡村医生37名(20.1%),比例接近4∶1;乡村医生的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人数为84人,占45.7%,184名乡村医生平均月收入为1 956元。2.1.2 乡村医生证书获得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医生以获得乡村执业医师资格证为主,占比为47.3%,35名(19.0%)乡村医生目前仍未获得任何执业证书。见表1。
表1 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 n,%
2.2 乡村医生执业环境现状
2.2.1执业机构建设情况 乡村医生执业机构建设情况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即乡村医生所在卫生室的机构性质、建筑用房的面积、卫生室建筑使用年限、三室(诊断室、治疗室、药剂室)分开情况。调查显示,私办卫生室有57间(31.0%),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有25间(15.2%),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的有102间(55.4%),三室不能分开的有54间(29.3%)。见表2。
2.2.2卫生服务情况 对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研究发现,看病人群中中老年人数最多,占比为59.2%;患病类型中,患慢性病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4.0%。见表3。
2.2.3执业当地交通情况 调查显示,27.2%的乡村医生认为当地的交通状况不能满足居民紧急救助的需要,且执业当地到达乡镇卫生院的距离较远。见表4。
表2 村卫生室机构建设情况 n,%
表3 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状况 n,%
表4 乡村医生执业环境交通状况 n,%
2.2.4在岗培训和卫生宣传情况 本调查显示,150名(81.5%)乡村医生未参加过在岗培训,110名(59.8%)乡村医生未进行过卫生宣传,96名(52.2%)乡村医生既没有进行卫生宣传也没有进行在岗培训。见表5。
表5 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和卫生宣传情况 n,%
3 讨论与建议
3.1 乡村医生性别比例失调且整体年龄偏大
乡村医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年龄普遍偏大,多为40岁以上的中年人员,年轻人员比例过低,后备力量缺乏。基层卫生室执业环境相对于乡镇卫生院或更高级别的医疗单位恶劣,医生收入仍较少。近年愿回农村进行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生虽有所增加但仍较少,这是乡村医生整体年龄偏大的主要原因[4]。
3.2 少部分乡村医生未取得任何执业证书
目前,在农村行医的乡村医生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数相对较少,少部分年轻乡村医生未取得任何从业资格证书。这是由于基层卫生人才的缺乏,政府鼓励医学生毕业之后到农村地区执业,适当放宽了对其执业证书的限制,同时也造成了其执业行为不太规范。
3.3 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收入水平偏低
目前,乡村医生整体收入水平仍不高,原因主要是政府财政性补贴不足,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偏低,且政府的经费补助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其次是推行新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只能使用零差价的基本药物,村医收入渠道发生变化;最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村卫生室在方便程度和报销比例方面的吸引力已大大降低[5]。
3.4 部分卫生室室内外部卫生环境差
部分农村卫生室室内环境存在卫生室建筑结构不合理、不能实现三室分开等诸多问题,这不符合国家对农村卫生室设置的标准。多数乡村医生没有每天对卫生室进行日常消毒,造成卫生室环境质量偏差。可见乡村医生执业卫生质量主要受医生个人行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的影响,执业场所在农村人口较多、医生对自身工作要求不严格会造成执业环境卫生质量偏低。
3.5 医生在岗培训和卫生宣传不到位
乡村医生对在岗培训和卫生宣传不够重视,执业素养仍有待提高。乡村医生未参加在岗培训不利于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收入[6];未在当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会造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务人员应急处理缓慢,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3.6 多数卫生室难以满足居民的紧急救助
3.7 建议
3.7.1对青年乡村医生执业进行政策鼓励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鼓励青年医生到农村执业,可以通过政策保证,鼓励他们开办诊室,从而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结构;还可将乡村医生纳为事业编制,改善由于收入低、私人诊所准入限制以及竞争压力等不愿意到基层执业的现状,从而使乡村医生享有更好的待遇保障[8]。
3.7.2规范乡村医生证书的颁发和使用 必须规范和完善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的相关制度。部分年轻乡村医生有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能力但尚未考取相应证书,还有部分老年乡村医生由于诸多原因也未取得任何执业资格证书,政府卫生部门应加以重视,对符合条件的医生颁布相应证书[9]。
3.7.3建立完善乡村医生财政保障制度 乡村医生的收入并不稳定,主要受地理人口条件、年龄差异、交通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对贫穷地区的乡村医生予以合适的财政补贴[10],提高乡村医生执业积极性,保障居民能享有更公平的卫生服务。
3.7.4加大农村医疗机构建设政府投入 首先应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医疗机构建设。加大村卫生室投入以逐步完善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医疗环境卫生质量;对私人诊所政府应进行市场化管理,使村办和私办相结合,达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目的[11]。在新农合制度下,加强村卫生室医疗服务功能,提高卫生室收入,进而为改善村卫生室环境条件提供有利保障[12]。
3.7.5提高医生的在岗培训和职业素养 多数乡村医生近些年未参加过针对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也没有在当地进行过卫生宣传活动。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关键在于乡村医生本身,政府应采取多种途径对乡村医生进行在岗培训和执业再教育,定期对乡村医生的执业行为和当地执业环境状况进行考核,进而提高乡村医生职业素养,改善执业环境状况[13]。
3.7.6强化村乡两级卫生室之间的合作 乡镇设点的卫生室更能够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若保持良性互动,可调动乡村医生的执业积极性。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乡镇卫生院比农村卫生室具有更多的卫生资源和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联系,在及时转诊患者、共享卫生资源、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进而弥补乡村医生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1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