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视角下语码转换成因分析

2018-06-25朱玉金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语用学

朱玉金

摘要: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不少中国学者尝试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基于前人对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本文从顺应理论角度分析语码转换现象的形成原因,并通过举例具体阐明语码转换的顺应观。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论 原因 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31;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90-02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双语者在同一或不同话轮中对两种语言进行交替使用的双语现象或双语言语行为。[1]语码转换是双语社会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英两种语言的交流不断增加,在我国最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就是中英语码转换。最初,语码转换被认为是双语者的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和语言学家发现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2][3]语用学研究理论更是为语码转换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其中,由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意义。因此,本文将以顺应论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的语言现象为例,试析语码转换现象的成因。

一、语码转换

所谓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4]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者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同于方言、标准语等术语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不同学者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对话中切换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有的学者将其定义范围进一步扩大,认为不仅是语言,不同语言变体间的切换以及在单一句子中插入外来语词汇也属于语码转换现象。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双语或多语者在交流过程中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现象。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有的则认为它只是一种语码混合。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5]本文中所指的语码转换现象包含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二、顺应论

顺应论是维索尔伦(1999)在其著作《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中提出的一种语用综观论。[6][7]根据该理论,维氏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语言选择的过程,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即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其中顺应性指的是人类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8]从顺应性出发进行解读,人们为什么会进行语码转换呢?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的顺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属于被动性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性顺应。

(一)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

语言现实指的是语言本身、语言结构和语言变体。顺应语言现实指说话者出于客观语言内在特点考虑,在交流中采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以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要做到这点,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用某种语言要表达的概念或观点是否有另外一种语言做替代?如果某种概念或观点只存在于一种特定语言中而没有可替代的其他“语码”,就必须采用语码转换;其次,语法转换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否与使用中的语言在语义和适用范围上有区别?如果某种语言比其他语言在表达某个特定概念或观点时更准确,进行语码转换就是更可取的语言选择。例如:

A: 快毕业了,工作定下了吗?

B: 目前收到了三个offer,还在考虑选择哪个。

在這个例子中,汉语中“录取通知”“录用通知”均无法实现“offer”一词简练准确的表达,因此这一语码转换现象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对于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集中体现在科技、商务等专业领域和网络用语。在科技、商务等专业领域的语法转换,主要以字母词或缩写的形式出现。比如,“DVD”这一概念,由于最初出现时即为英文,而汉语对应的表达过于繁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观看DVD”,而不是“观看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同样的,“拍CT”“验DNA”等日常用语为大众所熟知,但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几乎没有人会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替代。其他例子如WTO(世界贸易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VIP(贵宾/重要人物)、GPS(全球定位系统)、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E-mail(电子邮件)、ATM(自动取款机)、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都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基本用语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网络语言中更是不胜枚举,如“你out了”“hold住”“疯狂打call”“心情很low”“玩得很high”“摆个pose”“厉害了word哥”“恋爱ing”等。人们在汉语语境下继续沿用这些英语语码,便产生了语码转换现象。

(二)顺应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

社会规约是指被社会中多数人或主流意识所接受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顺应社会规约指说话者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考量,适当地在两种或更多语言中变换选择的语言现象。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员,人们总会受到特定文化要素的制约,因此在使用语言时,就要考虑是否符合特定语境下的社会规约,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甚至引发冲突。例如,同性恋话题在中国尚属敏感话题,不适宜在公共场所大肆探讨。而为同性恋话题准备期末论文的两名大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中,期间一群路人经过,他们可能会将敏感字眼如“同性恋”转换为“homosexual”以避免引起别人的误解和自身的尴尬。此外,维索尔伦(1999)在书中还提到一个涉及阿拉伯文化禁忌的例子:

(Two flies are copulating in front of a boy and his mother)

Child: Do you know what these two flies are doing?

Mother: No.

Child: Ils font lamour. [French for “They are making love”]

Mother: OK, OK.

Child: You know, if Id said this in Arabic, you would have left the room immediately.

一对母子发现两只苍蝇在交配,为顺应当地文化习俗,转而用法语“Ils font lamour”代替敏感词汇“making love”,并顺利完成对话。以上的例子表明语码转换可以将对话设定在特定范围内,避免周围人听懂而引起不适、尴尬或误解,是规避社会禁忌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语码转换的应用还取决于特定的对话场景,这一点在双语或多语社会尤其普遍,因为在典型的双语或多语社会中,往往存在一种语言具有特权地位,更受重视,因而享受到更高的待遇,被称作高变体(high variety)。而其他语言对比之下,往往被用在非正式场合,被称作低变体(low variety)。在诺曼征服(1066)后很长一段时期的英国,法语是高变体语言,是皇室、权贵所用的官话,也是在诸如教育、宗教等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低变体语言,是广大下层平民在日常劳作和交往中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有普通话和“俗语”(方言)的区分,前者多用于正式场合,而后者则主要用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日常交际语言。例如,在山东省的某所县高中,课堂上学生和老师被要求说普通话,而下课后,则可以用山东方言进行交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三)顺应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除了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外,心理动机也是造成语码转换的重要因素。日常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会出于某种心理动机而选择不同的语言或语体,以暗示某种“言外之意”。例如:

A: 这个周末,一起去爬长城吧?

B:Sorry, Id love to, but I have to finish my course paper first. Anyway,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A: Ok,那就改天好了,到时候再约吧。

再比如:

A: 最近手头有点紧,方便借我点钱吗?

B:I really wish I could.

A: 没事,Thank you all the same.

第一个例子中,B利用语码转换婉言谢绝了朋友的盛情邀请。第二个例子中,B利用语码转换委婉地拒绝了对方借钱的请求。为了顺应自己拒绝别人的心理动机,说话者利用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成功实现了心理意图。

此外,语码转换还有助于实现说话者创造幽默的心理动机。幽默调侃的语码转换往往出现在相声小品及影视作品中,比如相声演员岳云鹏常在作品中加入河南话,并戏谑地称其为“豫语”,比如:“What are you 弄啥嘞?”还有周星驰的作品《大话西游》中的“I服了you”等令人捧腹的表达,通过普通话与方言或中文与英文的语码转换,往往能够带来幽默效果。

三、结语

本文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对语码转换现象作简要说明。一个开放的社会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丰富自己的母语。语码转换是任何开放的语言环境的必然现象。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语码转换的积极意义,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比如“CEO”“POS机”“ICU”“DVD”等英文缩略词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帶来便利,这一类外来语词汇在近些年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媒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语码转换对汉语文化的潜在危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加之网络语言的流行,一些人开始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尤其是某些90后和00后的年轻一代,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在母语交谈中夹杂外来语,甚至拿一些粗鄙不堪的外语脏话做口头禅,滥用语码转换。

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语码转换现象,保留并发扬其积极的一面,比如经济、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缩略语词汇。同时,要强化汉语规范,净化母语环境,积极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文化意识,营造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60-66.

[2]Gumperz J 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44-46.

[3]Yamamoto,M.Language use in interlingual families:A Japanese-English sociolinguistic study[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1.

[4]Wardhaugh T.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8:72.

[5]何木英.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7(6).

[8]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顺应论语用学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