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8-06-25陈月兴
陈月兴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14)
1 引言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且在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1]。面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本科院校,课程教育重视加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就课程教学大纲而言,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要求学生掌握并具备一些基础课程的知识,如服装材料学、服装工艺学、服装结构设计、人体与服装等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的知识体系框架,深入系统化了解专业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变化,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适用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这门学科的认识以及能否持续激发热情去探索这门学科。
课程建设目标要与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服装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行业需求相吻合[2]。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要结合高校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特点,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设置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课程教学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要求语言要有激发性,而且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课程的知识体系里。本文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创新探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广泛、陈旧、松散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操作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范围较广,理论知识占的比重较大,对知识点的分布过于松散,缺少与基础课程的联系与平衡,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抓不住学习重点与联系,降低了学习效率,未能构建好系统化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教学内容仅仅是依赖指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够的,现有的教材及其内容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实践部分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没能够详细地给出指导方法。同时,课程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有关当前流行款式和新技术的内容较少,局限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创新能力。结合当前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课时较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掌握好该课程,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严格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选取。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好立体裁剪的基本原理外,重点强调实践技能的学习。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示范为辅。传统的立体裁剪教学采用教师课堂示范,学生模仿实践[3],只注重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较长时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过载的知识点产生疲倦,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以及学习兴趣减弱等问题。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操作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也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因此,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生产实际和教学设计需要进行展开,遵循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原则,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出发点,注重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练习及吸收消化时间的时间分配,加强对学生设计作品的点评力度,从点到面全方位评价作品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师评价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对作品做出有益的调整与修改。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
3.1 加强课程实践教材建设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技术性比重较大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构建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时,需要实践课程环节来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让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得以验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以及思考能力。在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情况中,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过程缺乏相关具有指引性质的实践纲要材料,不能够充分掌握好实践目的与要求,操作过程较为盲目,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
从实践环节的角度出发,加强课程实践教材建设应为立体裁剪课程实践环节独立出一本实践性指导教材,来满足课程实际的需求,使得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更深入理解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在完成的成品里头。
表1 立体裁剪课程实践项目
表1是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实践项目,实践教材建设应当按照实践项目内容的设置,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出发点,合理设计好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实践所需工具及实践过程,实践过程的设计核心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实践教材内容的建设需要定期补充近年来的设计作品和新兴的技术手法,学习实践内容的更新换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采用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新时代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不断地发生转变,教学设计应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走向包括体验、实践、探究在内的多样化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教学大纲标准和学生特点为主,采用引导式教学,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要求教学项目设计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改善课程结构以提高课程的功能,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4]。立体裁剪实践内容应结合新款式以及新技术手段,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整合人体结构、面料以及服装款式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完成整个造型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设计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直播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便于学生课下复习巩固[5]。另外,借助课堂提问软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怯于课上提问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氛围。
3.3 考核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在保证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考核评价标准中更为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整体的教学质量,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合理设计好考核的方式。
平时成绩的构成要打破由平时作业成绩和考勤情况两方面的考核形式,应加入对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要素,比如增加作品集设计的考核内容。当前服装企业对服装毕业生的招聘要求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在面试时要提供在校成绩、获奖情况和在校实践经历相关材料,而且还很重视在校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的优秀设计作品,补充要求学生在面试材料中准备好个人优秀作品集,因此,考核方式加入作品集的部分是有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作品集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收集个人优秀作品,作品集的设计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将该课程所掌握和所实践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设计和总结,从而构建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框架。
期末考试成绩的构成应该根据课程性质,设置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全面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内容应加大主观题目的设计和比分,设计对思维能力锻炼方面具有发散性质的问题,重点考核学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操作环节的考试应在不脱离主题的基础上倡议创新型设计,鼓励学生使用新型材料进行款式造型设计。实验报告考核成绩的构成主要考核学生的总结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结合课程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好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能够将实践操作的整个流程详细地总结成文字资料,并将最终完成的款式造型效果记录在实验结果中。
结论
本课题分析了目前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等相关举措。结合实际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加强课程实践教材建设,将新设计新技术融入实践教材建设中,更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引导式教学,加大学生技能操作练习的比重,鼓励创新设计;课程考核评定由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思维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三方面来衡量,为企业招聘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通过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研究,课程改革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培养在服装产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国家、社会乃至企业对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的需求。
[1]魏静,陈明艳,叶茜,陆琰.精品课程《立体裁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 (5).
[2]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3]刘鹤.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新模式探索[J].天津纺织科技,2016(4).
[4]吕海舟,孟庆亮,朱水根.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4).
[5]刘娜,王浩.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立体裁剪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