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校园成为我们的教育合伙人
——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空间建设的再思考

2018-06-25王海霞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分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室学科空间

王海霞/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分校校长

在江西省金溪县,有一个中国知名的江南书乡——竹桥村。它始建于元末明初,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印刷地,现留明清古居109栋,堪称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缩影。该村的村民皆姓余,这个大家族在这此兴旺了数百年。古民居中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八家弄、十家弄,传说是两个亲兄弟在家族鼎盛时期修建,一排数列,同天动工,同天上梁,整排房屋全部耳门相通,可以贯穿,整个家族概居其中,气势磅礴。建筑学家和社会学家解读说,正是这每家留下的相通的耳门,增进了家族间的日常来往,让这个大家族保持着数代的和睦和兴盛。

从教育学的角度,我认为,建筑对空间的分割其实是在引导人们的日常轨迹,制造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相遇,创造的是不同场景下的不同教育。作为学校的建筑和空间,应该回应的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需求。

我有三位学生,小A基础良好,自学能力强,尤其是对物理数学情有独钟,他的志向是长大后制造大飞机学,大现在已经在这方面开始自学,啃起了大部头。小B基础弱,各个学科战情告急,但是他有表演天赋,热爱舞台,以后希望成为一名演员;小C成绩平平,但是交往能力很强,喜欢人文历史和法律,以后想当法官或社会工作者。这样三个孩子同一年进入同一班级。面对诸如这些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发展方向不同的孩子,学校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呢?

多年的一刀切磨灭了很多孩子的天赋,而现在国家推进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为这样不同需求的孩子设计了个性化路径。高考“选考”的背后,是国家人才培养方向和育人模式的改变。对学校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软硬件方面支持每一个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成就学生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改革的发力点首先是课程。

学校的产品是课程。2010年起,十一学校就在全国率先开始了课程改革,十一龙樾在丰富课程资源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情,规划出了一套完全适合龙樾学生的课程体系。它有如下特点:1.分层分类,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选择需求。理科设计了分层课程,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孩子的需求;人文类课程是按照学科特征进行模块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提升或补弱;综合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社会担当、实践体验和未来志向。2.提升补弱,满足个性化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提升课程的支持或者补弱方面的援助。3.灵活跳转,打开变轨通道。每学期都会提供一次自我调整机会,保证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和成长。

课程改革的同时是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从学校设施层面,我们必须思考:1.当学生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课程时,学校空间资源如何盘活?2.当课堂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动手和体验的机会,空间的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如何从“教师教的中心”转向“学生学的中心”?3.环境如何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引起学生多感官、多方式、多地点的学习?我以龙樾实验中学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从固定教室到专业学习空间

课程对传统意义上教室的挑战,不单单是数量的改变,更多的是当空间也成为课程一部分时,它需要表现出自己的学科精神和专业特质。构建学科情景,从学生进入空间开始,学习就发生了。

以林亚老师的生物学科教室为例,在这间小小的教室内,融合了教师办公区、学生学习区、动手操作区、泛在学习资源支持区、个性化辅导区、自主阅读区、导师班阵地和作品展示区等8大功能区,把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有机呈现。教室里有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细胞模型和小肠模型,有蚯蚓和小兔子等小动物饲养角、有学生自制的生态系统。这个师生共同建设的学习空间承载了师生对生物世界的态度和思考。老师在介绍自己的学科教室“达尔文号”名字的由来时写到:

当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我们希望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登上“达尔文号”,在生物学的海洋里自由探索与徜徉。“达尔文号”既是生物教学的场所,也是生物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生物图书馆。这里鼓励每一个学生认领自己的花花草草,做辛勤的园艺工作师;也鼓励每一个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做一个合格的“动物学家”;当然,还可以做各种有趣的生物实验哦,高大上的显微互动实验室系统,随时可以带你领略微观世界的缩影——让真实的生命和你密切相关,是俺们这间教室的主打特色。

龙樾所有自然科学学习空间融合了传统实验室和传统教室以及教师工作室的功能。作为这样的学习空间,它的核心品质是:

1.不怕被污染和破坏的地面;

2.高挑的、方便悬挂的或带有轨道的天花板;

3.既见且方便取用的工具和实验设备;

4.即方便隔离又方便联通的准备间和有毒有危险试验品的单独存储间;

5.方便搬运大型物品时可打开的大型顶门;

6.坚固防腐的工作台,方便常用小设备的收纳和坐下时下肢的展开;

7.水和公共设施的合理接入,带USB口的方便取用的安全电源;

8.通风和采光、光照度的需求,生物学科的南向设计;

9.洗手池、触屏电脑、可移动黑板、可移动大型试验设备方便实用;

10.方便组合和移动的学生课椅,学生作品和专业书籍等的收纳柜和展示墙;

11.方便阅读、讨论、展示和放松的设施和环境;

12.开放且有违和感的教师工作和休息区域;

13.彰显学科精神和专业要求的规则、标准和主张;

进入这样的学习空间,给学习者的体验感是:

1.被学科文化所浸染,对学科充满好奇;

2.随时随处的实验操作有利于对科学主题的理解与掌握;

3.实验设计和验证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

4.实验操作和数据现象等的分析和跟踪提高动手和研究能力;

5.保持对科学本质的追问热情;

6.培育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在龙樾,不同的学科教室有完全不同的学科场景,“藏经阁”“数香苑”“悟理吧”“微世界”“稷下学宫”等……每一间学科教室的背后都是老师对学科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经常有人问,一间学科教室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认为: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流动着什么”。所以我认为,教室里发生什么,学科教室就应该是什么样子。

从传统学校到无边界的学习社区

当学习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转向能力、从结果转向过程、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时候,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学校设计,学校的空间需要回应学生的需求,克服自身局限,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的学。在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跨学科共享。当一间专业教室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需要从空间上不断地扩展和延伸,资源上更广泛地整合,在学校与社会更大范围内构建学习,让资源最快捷地和学科链接、和学生链接。

走进张亚明老师物理学科教室,开放的展架成为随手可取的课程资源,课桌上也摆满各种常换常新的仪器。在这里还有若干个疯狂的粉丝俱乐部,把有共同爱好的孩子非正式组合到一起。他们的课程跟电子技术物联网等课程链接,这些技术学科空间也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老师对自己的学科教室具有管理权却不是所有权,而是共享共用。汽车设计教室的电脑还是英语戴耐得和蓝斯阅读的场所。化学课程的上课地点有时是在厨艺教室。真实的世界是最好的课堂,科学DIY、科学游学课程、职业考察课程主题学习,已经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同跨越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延伸到生活的角角落落,走向泛在的课堂。这就引导我们从宽阔的视角理解学习空间的建设和规划。

二是多功能集成。校园面积是有限的,怎么让有限的空间实现超倍的价值?要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在学校设计之初就有意识进行功能融合,让教育思考走在设计的前面。比如龙樾学校只有一个室内蓝球馆,我们设置了专业运动木地板,爽心悦目的绿色吸音墙,收放自如的移动篮球架,集成了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的场地设计,大屏幕显示器和声音系统、监控系统让这个地方有了多重可能。除了篮球、排球、羽毛球、体操等多种体育课程之外,这里还是年级集会、校内学生文艺演出、教室培训、文化课考场等场地。走廊集成了走廊、跑步、体能训练、戏剧场景、微电影场景、学生明星发布等功能。走廊设计的室外感,让不大的空间变大,场景更加丰富个性,呼应了学校建设“未来小镇”的诉求。

三是从天性出发。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学校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天性出发,只有让学校可爱、好玩,才能让孩子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只有当人感到安全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校空间应该是微笑的、友好的、气质不凡的,学生的情绪、心情、创造力和同伴关系才会越来越好。所以,在校内需要增加更多灵活多变、自由分割的空间,增加非正式学习场所和各种适合一个人发愣、两个人私聊、三个人交流、多个人讨论的休闲区域,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为了方便选课走班,我们特意在南北楼之间增加了一个天桥,把它设计得很有趣,得和室外屋顶相连,从而让这种课间最大跨度的迁徙成为学生的乐趣。

学生餐厅安装了很多电源,是大家讨论交流顺便吃饭的地方。有人曾经讨论斯坦福大学为什么3年有5个诺奖时,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系新落成了一栋综合大楼,那里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型自助餐厅,食物很丰盛,价钱也合理。他们在吃饭时,相约的往往是与研究、学业有关的人士,谈论的几乎都是与自己的领域有关的事。很多创意和灵光一现往往是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非正式交流空间发生的。这样的休闲环境就像师生的加油站,应该多多益善。

四是向云端扩展。当我们希望孩子们不再只是和老师单向交流的时候,那么,同伴间、不同年级间、不同学校间、不同时间内发生的学习和互动,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对学生更高程度的个性化帮助,也使丰富的线上资源、大数据指导、平台支撑成为推动教育向前跨越的重要力量。在空间规划过程中,同步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学习支持、选课排课等课程支持系统、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支持系统、家校互动交流平台、内部办公和管理系统、外部学习支持等,成为空间建设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传统的学校变成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学习和协同的学习社区。

从教学空间到教育合伙人

现代学校的空间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空间,而需要承载更多的教育责任和使命。学校一定是有生命、有性格、有态度、会说话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引导孩子的行为,成为我们的另一个教育合伙人。在学校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反复思考,空间还能为我们做什么,伴随着我们对学生需求的新发现校园也在不断生长。

未来合伙人孵化器。学校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学习做人的场所,是建立自信同伴砥砺的地方,是呵护好奇探索成功的地方,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生命伙伴。

龙樾有一个龙樾库,是商学课的延伸、孩子们经营实践的地方。在这样的商学课上,职来职往的挑战让每一个评聘者使出浑身解数自我推销。而这样的微店就是要为学生创造真实场景下的真实体验。这个小店自运营的背后是一个火热的商业社团。他们调研需求、从各个学科课程里收集商品。比如,他们收集了孟群老师陶艺课上同学们的各种陶艺作品、收集了崔亚楠老师服装课上的作品、还有语文课上同学的书法作品等,通过亚马逊Go的方式进行无人监管式运营。这里也是龙樾诚信教育基地。

龙樾法庭。这里是道德与法制课堂上的实操场地,这是孩子们学习规则践行规则的地方。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校园里也缺少自由的氛围,我们就难以培养出适合民主社会的公民。一旦放手,校园里教育的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所以,在自由中学习自律,在自律中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让生活的各种表现成为各种教育的场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未来小镇”的想法之一。

百科全书。学校的直饮水系统,日常使用的水龙头上标注着三种温度的表达方式,和学生的物理课内知识建立连接。水龙头背后的直饮水处理系统,从砂滤、碳滤、熔盐、矿化等环节,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水资源保护行动的课程资源。在用水终端,你也会看到这样的节约用水标识,等你来设计。这个“等你来设计”的系列活动遍布全校,处处刻上了学生的痕迹。

走廊上的柜子不但有储物使命,而且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颜色用摩尔斯密码分别暗含着:态度决定一切、不懈质疑等价值追求。这些也成为孩子们不断解开学校面纱、爱上好玩学校的秘密武器。

师生博物馆。张一名老师的个人作品展和崔永元老师的教育博物馆在龙樾开学第一天同时开展。杨墨林同学的个人作品展开启了学校为学生个人举办展览的先河。在孩子眼里,最宝贵的莫过于龙樾博物馆的收藏证书。在接待室里、校园走廊里到处可见孩子的作品,他们和世界大师的经典作品并肩出现在一起,让空间产生巨大气场,价值倍增。

价值传递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追求集成式办公,企图打通部门间的壁垒,增加非正式沟通,提高工作效能。处于学校核心地带的玻璃房是学校校务会的会场。学校重大事项的决议很多都在这里产生。她的独特设计让学校行政管理变得透明,来回走过的老师、学生还会不经意地和室内的人相互打个招呼,让人的心理距离变近、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上面的文字更是学校价值观的坚持和传递。

场景的革命带来的扁平,反映的是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让学校走向人人的组织,从而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动力。

蔡元培校长曾说,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我认为,面向未来的学校,要有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第结构多中心的组织结构、众创众筹的教育环境、高度个别化的专业学习指导、无边界的学习社区。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到底要把自己的学校设计成什么样?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曾经说的一段话:我去了一趟采石场,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大卫。于是,我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大卫》就诞生了。

我认为,要想去设计一所理想的学校,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先有一种美好的教育,教育落地的过程,就是空间生长的过程。

猜你喜欢

教室学科空间
【学科新书导览】
“313”教室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空间是什么?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创享空间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