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生肌方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及血清干扰素的影响
2018-06-25罗会华
罗会华,王 倩
(湖北省武汉市第八医院/武汉市肛肠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0)
目前我国人群中超过60%罹患肛肠疾病,其中超过80%为混合痔[1]。该病好发于久坐和长期站立者,直肠末端黏膜下、肛管静脉丛扩张或屈曲是导致混合痔发病主要原因,患者多因肛门肿痛、便血及排便困难就诊[2]。外科手术是治疗混合痔常用手段之一,但因病变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神经血管较为丰富,故术后包括疼痛、水肿及炎性反应在内多种并发症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3]。故如何积极有效预防混合痔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加快创面愈合进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西医对于混合痔术后并发症防治效果欠佳,而中医药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认为混合痔辨证多属湿热下注证,故治宜凉血燥湿、收敛生肌[4]。2015年8月—2017年5月笔者观察了消炎生肌方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及血清IFN-γ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上述时期收治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140例,均符合《中国肛肠病学》[5]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肛肠病诊治》[6]中医诊断标准,年龄≤65岁,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合并肛门形态功能异常、直肠肛管癌、直肠炎性疾病及既往肛肠手术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及心脑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9~65(42.73±5.90)岁;病程3~7(5.61±1.05)年。观察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27~64(42.65±5.87)岁;病程3~6(5.56±1.0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择期内扎外切术治疗,术后第2天对照组于换药前采用高锰酸钾坐浴,即以复方高锰酸钾片配制成PP液2 L,比例1∶5 000;液体温度维持在38~40 ℃,15 min/次,再以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创面,每天1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炎生肌方治疗,方剂由苦参20 g、黄柏20 g、地榆15 g、槐花15 g、五倍子15 g、苍术10 g、桑寄生10 g、地肤子10 g、蒲公英10 g、龙血竭10 g组成,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2组均治疗10 d后评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2组患者疼痛、水肿及出血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②治疗前后依据《痔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修订版)》[7]标准计算疼痛、水肿、渗液、创面面积及肉芽组织形成评分,分值越高提示创面愈合效果越差。③治疗前后依据《中医外科学》[8]标准计算便血色鲜、肛内肿物脱出、便后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及疲乏无力评分,分值越低提示临床症状越轻微。④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NF-γ水平。⑤临床疗效[7]。显效:创面缩小>基线水平50%,相关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有效:创面缩小为基线水平25%~50%,相关症状体征有所缓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2组症状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疼痛、水肿及出血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效果指标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疼痛、水肿、渗液、创面面积及肉芽组织形成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创面愈合效果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便血色鲜、肛内肿物脱出、便后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及疲乏无力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治疗前后IFN-γ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IFN-γ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2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3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显效4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2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混合痔属于肛肠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患者占肛肠科患者总数的50%~60%[8]。因肛门解剖结构特殊性,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易造成周围神经血管损伤,而开放性创面和排便可能造成污染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疼痛、水肿等不适症状严重,不利于创面早期愈合;此外肛门括约肌紧缩反射还可导致局部无法顺畅引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9]。近年来IFN-γ被证实广泛参与到创面愈合进程,IFN-γ主要由Th1细胞分化合成,可发挥瘢痕形成和创面愈合负性调节效应,即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进程,降低胶原合成量和收缩力[10];同时其还能够激活Th1细胞分化,干扰Th2细胞增殖,进而导致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和成纤维细胞数量降低[11];此外IFN-γ通过诱导蛋白酪氨酸激酶活化,亦可发挥加速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12]。
西医对于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多通过高锰酸钾坐浴、创面换药及其他对症措施进行干预,但总体预防和病情改善效果较差。中医针对混合痔术后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更为肯定。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湿热蕴结,注于肛门;或劳倦久坐,血脉瘀滞,积于肛门,均可发为本病[13];故中药防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当以凉血燥湿、敛肌止血为原则。本研究所用消炎生肌方组成中苦参清热凉血,黄柏解毒泻火,地榆解毒敛疮,槐花清热止血,五倍子利湿止血,苍术益气燥湿,桑寄生益肾祛湿,地肤子清热止痒,蒲公英解毒散结,而龙血竭则定痛止血,诸药合用共奏凉血热、利水湿及生新肌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水肿及出血消失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水肿、渗液、创面面积及肉芽组织形成评分和便血色鲜、肛内肿物脱出、便后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及疲乏无力评分和血清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消炎生肌方用于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可减轻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和相关症状体征,并能够降低IFN-γ水平,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 林玲莉,岑嘉云,胡立波. PPH结合痔切除与开放式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058-1060
[2] 杨立民,张宏伟,石丽,等. 外剥内扎内注保留齿状线治疗混合痔230例[J]. 四川中医,2006,24(4):77-78
[3] 何立辉,周敬学,罗先文.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加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426-429
[4] 魏照洲. 活血祛瘀法在痔疮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2008,26(4):102-103
[5]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痔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修订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11(3):243-247
[6] 赵刚,鞠应东,孙凤华.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诊治[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429
[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痔临床诊治指南[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463
[8] 赵绚德. 中医外科学[M].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241
[9] 刘扬.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后肛管直肠压力的对比研究[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6):687-690
[10] 倪家连,高林. 干扰素-γ促进伤口愈合的应用研究[J]. 实用医药杂志,1994,21(5):273-274
[11] 蒋雄斌. 感染、创伤应激时TH1/TH2的平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20(3):164-167
[12] 李瑜,王继华,赵亚南,等. IFN-Y对大鼠创面愈合中Smad7表达的影响[J].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2):201-204
[13] 梁伟成,陈祖彦,向爱民,等. 通便痔愈汤联合祛腐生肌膏对肛肠病术后创面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3):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