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8-06-25潘泽如吴菊娴黄玲李艳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内科仪器心血管

潘泽如 吴菊娴 黄玲 李艳艳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1,2],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发病率高、病情复杂、风险高等特点[3], 护理管理会对患者的病情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需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管理。从本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7年1月)和观察组(2017年2月~2018年1月), 每组45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年龄45~73岁, 平均年龄(63.52±4.36)岁;心血管疾病类型:心律失常7例, 冠心病10例, 高血压20例, 心力衰竭8例。观察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46~74岁, 平均年龄(63.57±4.42)岁;心血管疾病类型:心律失常6例, 冠心病11例,高血压22例, 心力衰竭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 如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药物指导等。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 组员为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 定期检查本科室的护理风险并进行反馈, 在发现问题后对护理方法进行改进。

1.2.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采用责任制, 规范仪器和药品的安全使用章程、无菌操作流程、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同时安排科室护理人员参与专业培训和技能学习, 落实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方面的考核。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 及时上报并登记, 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事后对风险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归纳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

1.2.3 加强用药管理 护理人员需掌握每种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予以患者某种药物服用前, 需先将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针对需静脉输液的药物, 需对输液泵的速度进行严格控制, 加强巡视次数;针对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 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率, 在患者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后才可离开。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1.2.4 加强仪器管理 护理人员同时熟练急救仪器、常规仪器的操作, 定期开展急救仪器—呼吸机、除颤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机的培训和考核, 进行急救仪器应急预案演练, 分组交叉进行, 演练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持续改进, 促进使用急救仪器的熟练性和准确性, 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人员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 保证其正常运转, 不影响患者的使用;护理人员同时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 另外还需定时组织仪器操作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

1.2.5 加强安全护理管理 在走廊上和病床旁安装护栏和防护栏, 洗手间放置防滑垫并保持干燥, 同时安装扶手。将相关护理警示标识粘贴在显眼处, 唤起护理人员的工作警惕性和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护理风险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人员做好风险预防, 让患者家属一同参与患者的安全管理, 叮嘱患者家属陪伴患者去洗手间, 当患者出现便秘情况后, 患者家属需马上向医师汇报, 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医护人员需按照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排便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两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②由科室护士长评价护理效果, 包括优(≥90分)、良(70~89分)、可(60~69分)、差(<60分), 护理效果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3.33%, 低于对照组的22.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良率为95.56%,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相较于其他疾病更容易发生风险事件[4],因此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要求高且更为严格, 护理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存在直接关系。临床通过总结发现以下因素是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如管理体制因素、疾病风险的评估、用药风险、意外事件风险以及排班制度不合理等, 因此本院根据以往存在护理风险因素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积极做好了预防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管理模式[5-7], 其通过对环境和医疗设施进行改善,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管理, 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还可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 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突发状况, 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8-10]。本次研究中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 还可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及时纠正护理人员错误操作, 从用药、仪器、安全护理等方面加强管理, 是做好事前预防的体现, 能够及时查找到安全隐患并落实防范措施, 进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效果确切, 对于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1]马斌, 康琳.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新疆中医药, 2015, 33(4):85-86.

[2]莫丽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4):609-610.

[3]张肖红.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1):149.

[4]关薇.基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4):707-708.

[5]尚润, 徐春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15):1974-1976.

[6]冯翠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现代医院,2012, 12(12):77-79.

[7]叶丽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5):95-96.

[8]何丽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4(10):260-261.

[9]曾冬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 2015(7):77-79.

[10]许辉, 李晓光, 陈艳妮,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河北医药, 2017, 39(13):2055-2057.

猜你喜欢

内科仪器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