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06-25熊晡黄石人福医院内2科湖北黄石435005
熊晡(黄石人福医院内2科 湖北 黄石 435005)
前言
本研究随机选取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案
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纳入标准: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严重性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急慢性感染者、拒绝参加实验者、中途退出实验者。对照组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49~76岁,平均年龄为(53.69±1.61)岁;病程为6~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7.75±0.69)个月。观察组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11例;年龄为51~77岁,平均年龄为(53.45±1.23)岁;病程为6~11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7.96±1.23)个月。经计算,组间差异检验值为P<0.05,具有可比性.
1.1 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内容为:阿司匹林:口服,一次2片,一天一次。氯吡格雷:口服,一次剂量为75毫克,一天一次。洛伐他汀:口服,一次剂量为1粒,一天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治疗,在手术开始当天,给予维生素B6:口服,一天100毫克。维生素B12:口服,一天100ug。叶酸:口服,一天一毫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
1.2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半胱氨酸水平、白介素-6、降钙素原、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不良反应症状为:心绞痛复发、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
1.3 统计学处理方式
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3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χ2检验。P<0.05时,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半胱氨酸水平、白介素-6、降钙素原比较
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同半胱氨酸水平、白介素-6、降钙素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值均为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半胱氨酸水平、白介素-6、降钙素原比较(x-±s)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出现率小于对照组(8.00%<32.00%),差异检验值为(χ2=4.50,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率比较(n/%)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冠心病具有较高致死率。据有关报道,冠心病在发作的过程,同半胱氨酸是一个影响疾病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危险因素,且该因素与高胆固醇血症并列。患者机体一旦呈现出同半胱氨酸水平提高的趋势,则会直接损害内皮细胞,降低内皮功能,导致血管中的活性物质分泌过多或分泌失去平衡,出现血小板堆积、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化等不良症状[2]。另外,免疫反应、致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细胞机制引起同半胱氨酸出现。本探究中观察组组血清C-反应蛋白、同半胱氨酸水平、白介素-6、降钙素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血清C-反应蛋白是引起炎症因子过多的主要原因,一旦该指标升高,则会预示着患者近段时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会提高,给予患者采用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后,有效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进而提前控制炎性反应。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肌梗死率均低于对照组(8.00%<16.00%;0.00%<4.00;0.00%<12.00%),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出现率。总之,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具有卓越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玉晓.豁痰化瘀方联合西药对冠心病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0):852-855.
[2]麦瑞林,程芬,叶观生,等.尼可地尔对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脂联素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