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字“惹”出的课
2018-06-23吴泽帮
吴泽帮
【摘要】学生是独立的具有思想的人,他们在课堂上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想法,老师如何应对,如何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围绕课堂即现生成的一个案例剖析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思考;文章;意境;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27课《鱼游到了纸上》,讲述了一个聋哑青年全神贯注观察鱼,从而把鱼画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人勤奋专注的敬佩之情。
上课伊始,简单导入后,板书课题——鱼游到纸上。学生迅速举起了双手,而且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我请了一个平常最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起来回答,他斩钉截铁地说:“老师,你写错了课题,应该是‘鱼游到了纸上。”那声音铿锵有力,我知道他认真读了课文。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我回头一看,果然不错,怎么办?加上去,显得我很粗心,不加上去,但又要面对事实。此时,我的大脑迅速想好应对的策略。我淡定地说:“同学们,首先老师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出一个错误。其实,这是老师给大家设计的一个陷阱,也是老师故意不写那个‘了字。”学生满脸讶异,用一种渴求的目光看着我。我頓了顿语气,心里一直装着沉稳,接着对他们说:“老师就是考查你们认真专注的能力。你们的认真劲能够和课文中的青年人相媲美了!同学们,你们一起把两个不同的课题读一遍,看看两个课题有什么区别?”“好!”“鱼游到纸上”,“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很认真地读了一遍,马上就有同学感悟出来了,“老师,我觉得不加‘了字,显得鱼应该游到纸上。”“我觉得不加‘了字读起来很生硬,有点儿别扭,显得句子不够完整。”“我觉得不加‘了字,显得鱼游到纸上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顺势引导:“那加了‘了字又是什么味道呢?”“加‘了字,说明作者当时看到画表现出了惊讶的表情。”“我补充前一位同学说的,也表明作者相信鱼会游到纸上。”“说明作者当时很惊奇,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突然,又有一个小女生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有第三种说法。”我感到很兴奋,赶紧请她说。“如果把‘了字放在题目的最后也行——鱼游到纸上了。”这位同学的思维太活跃了,我当时想,这是个问题!我迅速引导学生把“鱼游到纸上了”读两遍并展开辨析。学生马上举起手,“‘鱼游到纸上了只是‘鱼游到纸上的补充,没有第二个题目好。”“‘鱼游到纸上了显得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突出作者的惊讶。”此时,班级里最活跃的一个女孩说:“我觉得‘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鱼是如何游到纸上的,重点说的是过程,而‘鱼游到了纸上则侧重说鱼已经游到纸上了,强调的是结果。”简直太精彩了,短短五分钟的剖析令我意外连连。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读了一遍课文后,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所见所闻所感,一致同意原题目“鱼游到了纸上”是表达最好的!
之后我围绕上述话题设计了几个问题,游刃有余地把这篇课文分析得相当精彩,突破了重点难点,学生学得非常有趣。如:“鱼真的能游到纸上吗?游到纸上的是什么?”“聋哑青年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画技?”“他观察鱼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走马观花式地看,这说明他有什么特点?”“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写几句话赞美一下他!”整堂课深入浅出,层层推进,学生没有显得厌倦,相反的是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与青年对话,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不知不觉在下课的铃声中结束了这堂完全自然生成的课。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吃透文本,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认真备课,博览群书,特别是学习名教师的智慧,学习他们是如何应对教学危机的。这样才能够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而且可以化危机为动机,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很多时候课堂是我们提前预设的,备课其实就是预设的一个过程,但是课堂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预设计而随我们所想的方向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会想问题,甚至会随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时候如何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我认为很多精彩的内容往往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比如这个案例。当然,这个案例有点儿误打误撞的意思。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矛盾充突,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被老师一步一步带入文本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享受语文,从而爱上语文。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必须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读题目亦是如此。当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课文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每一位教师要保护好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那是课堂里最珍贵最闪亮的东西。”说得多好啊!如果我用谴责的方式面对这个学生和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作为老师,要了解他们心里所想的方能获得他们的真心,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自然顺畅。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