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观察
2018-06-23王清凤
王清凤
【摘要】 目的 观察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2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10例。两组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 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 低于对照组的1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9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疼痛,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阶段性护理干预;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107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慢性病理演变过程, 随着病情发展, 可引起软骨下骨及关节面软骨塌陷, 绝大多数患者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而患者术前易产生负性情绪, 影响手术效果, 术后活动受限, 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不利于预后[1-3]。因此, 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股骨头坏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围手术期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
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 排除其他病理性骨折及精神障碍者,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10例。观察组男65例, 女45例;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45.26±8.89)岁。对照组男63例, 女
47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44.85±9.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取侧卧位, 连续硬膜外麻醉, 行髋外侧切口, 切开后外侧关节囊, 切除股骨头, 修整股骨颈, 扩大髓腔, 注入骨水泥, 安装合适人工假体, 清理骨水泥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 冲洗、缝合、止血, 切口留引流管。
1. 2. 1 对照组 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安排病房, 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测, 常规健康宣讲, 遵医嘱配合手术, 常规抗感染处理, 指导合理饮食、活动等。
1. 2. 2 观察组 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①术前阶段: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讲解手术、康复过程, 纠正错误认知;与患者进行深入、有效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针对患者术前疑虑、担忧进行针对性疏导, 注意沟通态度及技巧, 建立信任感;列举治疗成功案例, 坚定患者治疗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辅助、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床上活动, 避免术前长时间卧床, 保持术前良好状态。②术中阶段:陪同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 采用语言、抚触等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协助患者进行体位调整, 密切关注患者各方面体征。③术后阶段:遵医嘱用药, 严格执行抗感染处理,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其他不适, 一旦异常及时反馈医生并配合处理;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休息, 双腿间置入三角枕, 保持患侧下肢外展;指导家属定时按摩患者下肢,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24 h去除引流管, 可进行下肢被动活动, 1周后可下床进行, 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 以促进下肢功能康复;强调术后3个月内不可侧卧, 避免翘腿、盘腿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①疼痛程度:采用VAS对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评分越高, 疼痛程度越严重[4]。②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估, 总分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VAS评分 干预前, 观察组VAS评分为(3.11±0.22)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3.06±0.31)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0, P=0.169>0.05);干预后, 观察组VAS评分为(1.25±
0.21)分, 对照组VAS评分为(2.07±0.30)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5, P=0.000<0.05)。
2. 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感染1例, 深静脉血栓2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0);对照组出现感染
3例, 深静脉血栓16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7%(19/11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 P=0.000<0.05)。
2. 3 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74例, 基本满意26例, 不满意10例, 护理满意度为90.91%(100/110);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51例, 基本满意28例, 不满意31例, 护理满意度为71.82%(79/11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0, P=0.000<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方法, 可纠正畸形、缓解疼痛、恢复下肢功能。其临床疗效与护理措施密切相关, 而常规护理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主, 指导功能锻炼为辅, 对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护理措施针对性不强, 导致护理效果欠佳[2]。阶段性护理干预是遵从以患者为本的理念, 针对患者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需求进行针对性护理, 可坚定患者信心,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进而促进患者康复[5-7]。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 术前阶段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指导,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充分信任, 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手术顺利完成。本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后,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3%低于对照组的17.27%,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段性护理干预于术后严格执行抗感染处理, 严密关注患者术后体征, 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 可促进血液循环, 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同时, 对术后疼痛具有缓解作用。另外, 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者恢复, 提高护理效果[8-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0.91%高于对照组的71.8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股骨头坏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阶段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效果确切, 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俞银贤, 易诚青, 马金忠, 等.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2):133- 137.
[2] 姜会枝.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1):226-227.
[3] 李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阶段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假体脱位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2):37-38.
[4] 王哲.阶段性护理干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5):145-147.
[5] 覃运泽, 韦谋宽, 刘绍燕, 等.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31例疗效观察. 广西医学, 2012, 34(5):635-636.
[6] 秦洪玲, 庞铭兴, 吴春梅. 为行髋关節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3):164-166.
[7] 赵剑洁. 老年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2):313.
[8] 刘东光.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80例临床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4):127.
[9] 李解桃.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 2011, 30(30):152-153.
[10] 罗恒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分析. 检验医学, 2016(b09):235-236.
[收稿日期: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