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随课微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8-06-23万海琴
【摘要】随课微写作旨在改变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实际情况,改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张皮的教学现状,着眼于教学由教读型向练能型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提问和讲解为主的面面俱到的教读型教学,而练能型课堂侧重有所取舍地选点练能,其推进教学的方式是大板块的、任务导练式的,注重对学习结果的展示。具体做法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读课文,选点练能;在练能点上展开练读或练说活动;进入预设的练写点。
【关键词】语用能力;随课;微写作;选点练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随课微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多年的中高考实践证明,“语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但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却舍本逐末,教师将大量的精力花在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技巧的追求上,对利用课堂这个黄金时间段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却忽略了。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志公先生就曾指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作文教学既包括技巧、方法,也涵盖语言文字的应用,所谓“三天不练手生”,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很难及时提升写作能力。加之长期以来阅读教阅读、写作教写作的两张皮教学,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高耗低能。
其实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微写作的最佳途径,加之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微写作训练的绝佳范文,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随堂微写作训练,那么日积月累,不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得以提升。
二、随课微写作教学的研究目标
本论文中的“随课”指的是伴随着课文教学的微写作实践,字数一般在50—200字之间,学生动笔时间较短,能够伴随课堂教学实践当堂完成。学生负担轻,心理压力小,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随课微写作”的目的是降低写作难度,将写作技能融化在常态化、匀速而低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垒沙成塔、集腋成裘。所以,它的研究目标就在于如何将课文解读与语用能力训练结合起来,选择最佳的契合点,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通过及时的语用能力训练巩固提升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写助读,一课一得、一文一写。
这就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读型——以讲解和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向练能型——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教学形式加以转变。 传统的课堂为了内容的理解是面面俱到,处处着手,推进教学的方式是提问和讲解。而练能型的课堂侧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是整体理解基础上有所取舍地选点练能,推进教学的方式是大板块的、任务导练式的,注重对学习结果的展示。
三、随课微写作教学的研究内容
“随课微写作”既然是在学生听、说、读的基础上以训练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从而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以达成目标实现的要求,那么教学形式从教读型向练能型转变过程中选取恰当的语用能力训练点就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尝试采取以下教学形式进行选点训练: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入深读课文、选点练能
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一节课只有40分钟,显然,不允许我们贪多求全,浅尝辄止,当然也不能草草了事,走走过场。因此,我们通常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要注意选择适合读写的练能点,在深读文章的过程中练能。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写人的文章,我们重点会放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上;对于写事的文章,重点在了解事件的经过;对于写景的文章,重点在抓住景物的特点;对于状物的文章,重点在弄清物体的特点。
第二步:在练能点上展开练读或练说活动
选择好了文章的练能点,我们就得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练读或练说的活动。首先,好好朗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獲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其次,好好理解重点文段,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深刻理解文本信息,体会意蕴与情感。这样,学生通过练读、练说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容的。
第三步:进入预设的练写点
随着前两步教学情境的推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把学生带入到预设的练写点里面。当然,这个点的选择就必须以课文为依据,遵循选点练写的原则,将练写活动有机融入教师展开的理解文本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点,就应该有利于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帮助课堂情境推向高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精心构筑的氛围中,受到人文熏染。
如何寻找这个点呢?例如人物的特点是通过事件来表现的,那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主要人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 的……作者或许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写完了,没有写充分,那这时候我们的练写点就可以在这里做文章了,通过充分描写作者省略的部分,入境想象,细腻体会人物的特点。
如教学李森祥的《台阶》一课,就可设置这样的随堂练写活动: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让你作画,你看看课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可以为你勾勒父亲的形象提供帮助。
父亲的脚
父亲的头、头发
父亲的胸、背
父亲的脸
父亲的目光
如果让你用诗歌般的语言来描写父亲的某一个特征,你打算怎样去写。
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练写活动: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补写下面的内容:
坐在教室里,
望着窗外,
四十多年的时光,
在我的心头泛起,
我忘不了——
忘不了——
……
有的写事的文章,重点部分是事情的经过,对于事件的起因表述得比较笼统不细致,或者是融入事情叙述的过程中,这时,我们的练写点就可以设在补全事件的起因,使其完整清楚地表达。有的事件的结局没有完全写明,意犹未尽,这时候我们选择的练写点就可以是补充性、延伸性地续写“后来怎么样”,当然,若是事件可能有多种结局,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写出另一种结局。对于写景的、状物的文章,它们所写的景、物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练写点。
教学《三峡》一课,我设置了这样的练写点: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学了郦道元的《三峡》一文,班上举行以“浪漫三峡游”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为大家做一个小导游。
当然具体如何寻找这个合适的读写结合点,也要顺应教学的情境,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所写对象的特点及其文章内容的特殊性来选择。
选好练写点后,如何完成好这个练写活动呢?我们需要这样 做:1.渲染情境;2.自然地布置写作任务;3.进入写作状态;4.教师巡视、发现;5.顺应教学情境展演优秀作品。学生在完成写作之后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这种以教课文为突破口,随课进行的微写作,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外,更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提升和渲染课堂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结合教学情境选取恰当的语用能力训练点既有利于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帮助课堂情境推向高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精心构筑的氛围中,受到人文熏染,又有利于学生模仿课文特定的风格,有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表达思想感情。最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这就是我们倡导随课微写作的目的。
作者简介:万海琴,女,1971年生,甘肃靖远人,兰州理工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